▲《铁弓缘》剧照。
上月看了一场难忘的戏,关肃霜弟子李晓玉在金州区演出的《铁弓缘》。路途那是相当遥远,我原本估着晚上七点钟的演出九点钟该结束了,十点来钟也就能回到市内;结果演出足足持续了三个小时,几乎临近午夜才回家。
压根儿没想到,年近六旬的李晓玉老师,能把这出大戏丝毫不打折扣地演出来,原汁原味,一人到底,奉献了一场精彩而又充满诚意、让人敬佩而又由衷感动的演出。《铁弓缘》,这是一出多累的戏啊,我看戏这些年,现场只看过头一折《茶馆》,那是一折纯粹的花旦戏,主角陈秀英娇憨,俏皮,十足荀派风味;但是后面还有繁重的跨行当表演:长亭送别,那是青衣;沙场征战,那是长靠武生;武生中又有武旦的身段,还间杂着乔装老旦的唱念,又有大段的小生西皮娃娃调唱腔……这种种精彩,只在《铁弓缘》电影中体味过,当时不懂戏,只觉得片中的关肃霜秀外慧中、文武双全;要到做了戏迷之后,才知道兼跨这么多的行当,各行当都做到功法纯粹、特色鲜明,那不是一般的演员,甚至都不是一般的角儿,搁现在的话讲,得是殿堂级的天皇巨星。
生也有幸,还能赶上关肃霜亲传弟子的演出。舞台上的李晓玉老师,全面呈现了花旦的娇媚、青衣的凝重、武生的威武、小生的俊逸,气场厚重,细节精致,唱念做打一丝不苟,全场的掌声喝彩声一浪接着一浪。三小时的戏啊,她不删不减,所有程式一一做足,扎靠开打时的各种高难技巧一样不落,连“朝天蹬”都做出来。看着她气定神闲地将腿扳过头顶,我真的忍不住热泪盈眶:这么大年纪了,仍能做成这样,这不是幼功二字能够解释,是常年不懈的熬练,是终生不改的坚持,是对戏对师父,始终不渝的一颗诚心。台上的她简直不像是一位资历深厚的老先生,更像一位虔诚的小学生,专心致志,一板一眼,把毕生所学,原汁原味地奉献出来。
每次看老先生的戏,都深深感觉精彩超过预期。打动我的不仅是精湛的表演,更是表演背后呈现的,那份跨越时空的痴心与长情。上周看裴艳玲先生的《翠屏山》,也给我类似的感受:早已知道她的好,但不知道她有这么好!她的好不仅在于艺术本身,更在于对待艺术那份一丝不苟的诚意:六十八岁的老先生,唱戏依然满宫满调,连“嘎调”都不落下,一段“六合刀”舞得游龙一般,竟然还走“抢背”,走“旋子”,纵身腾空的一刹那,全场都“啊”了一声……俗话说“人老不以筋骨为能”,作为观众,已经不要求老先生们还能做到这样;但是老先生们对自己的要求,并不因年龄而改变,只要还在舞台上,就一定要做到这样。
“戏比天大”,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位好演员的本能。不仅仅是一份对艺术的尊重,更是一份对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心,对平生所爱、所付出、所追求的尊重。平凡生活中的我们,一样都有着自己的舞台,扪心自问,是否能够像这些坚守的京剧前辈一样,用尽平生来做好一件事,始终忠于这一件事,不辜负这一件事?既然爱,请深爱,一生所钟,终身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