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国在《兴汉图》中饰演蒯彻(左)、张苍(右)两个角色 孙觉非 摄
“传承不是空荡荡地把一部传统戏重新演一遍。 ”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张建国在谈到4月27日即将演出的《兴汉图》的创作表演构想时说。这部国家京剧院复排、改编自传统戏《淮河营》 《盗宗卷》的京剧作品,讲述了刘邦死后,吕雉擅权,皇室顾命旧臣蒯彻、御史张苍等心向汉室的忠良之士,以勇气与智慧保存刘氏族谱,交于淮南王刘长,拥其兴兵伐吕,匡扶汉室的故事。张建国在其中饰演蒯彻、张苍两个角色。
怎样的继承更深刻?
“我们要把传统戏当年的艺术风格继承下来,在继承的同时要根据时代发展、现代人看戏的习惯来调整。 ”为此,复排的版本经过整理,原版四个多小时的内容作了删减,略去部分过场戏,“把原来让主演休息的场次去掉,有直接的特点,适合今天的观众欣赏” 。张建国介绍,这部传统戏的艺术风格承自贯(大元)派,蒯彻、张苍从前多由马连良扮演,形成了马派的特点,复排这部戏,一来重现经典佳作,二来抢救贯派艺术。“我的老师朱秉谦先生,传承了贯派的艺术特色,这个戏他现在不演了,但他可以给我讲,这一派、这出戏要有人来继承。 ”张建国说。
作为奚(啸伯)派老生的传人,张建国也融入了自身优长,比如修改了一些词句,以适应奚派唱法,令戏词在声腔上听起来更美。复排版本与马连良的表现方式不同,但前辈艺术家的优点要继承下来,对于戏中各个流派的融合,张建国说:“继承传统不应该单单只是继承流派,而应该继承这个戏的人物刻画、内在表现,无论借鉴什么流派的表现方式、艺术特点,都是为了把握人物,这样的继承更加深刻。 ”
在这部《兴汉图》中,蒯彻作为顾命大臣,处事机智敏捷、掌握大局,台词苍劲有力;张苍是档案馆小官,言行诙谐可爱,有很多生活化的语言,以韵白念出来,非常接地气。“这两个人物完全不一样,一人扮演两个角色,上台就要让人看出迥然不同。 ”张建国说,“两个不同的人物,不只是装扮不同,形态、唱念都要有区别,甚至声音也要发生变化。 ”这部戏不仅需要丰富的舞台经验,还考验着老生这一行当的塑造功力。
“老生的美其他行当代替不了”
张建国最初学习以唱为主的安工老生,逐步迈向以表演见长的做功老生,他要求自己不仅能唱,还要念白清脆、有韵味,同时在表演上,特别是面部表情、身体结构都要有老生的风度。“我最初学《四郎探母》 《红鬃烈马》 ,这些戏以唱为主,后来学《失空斩》 ,念白、表演为主,又学《赵氏孤儿》 《四进士》的身上功夫,这些戏学下来,继承了各个阶段的人物表现,就会有很多手段来创作新的人物。 ”
几十年,几十出戏,始终在学习和创新,张建国说:“老生这个行当和其他行当一样,你只要从事它,就应该是一生中不可放弃、不断学习、不断追求的过程,没有终止。无论哪一派的表现方式、艺术风格,只有传统戏继承得多,在今后的创作中,才能有更多手段。如果继承得少,或者只学安工老生,只注重唱,那么在塑造人物时,也只能在唱这一方面有所发挥,在表演上、念白上就会缺失,所以我修炼自己,唱要好,念白要好,表演要好,身上还要漂亮,这才是老生。 ”在京剧《伏生》里,张建国塑造的伏生,从一个儒者到一个满怀心事的疯子,人物疯了怎么演?唱、念是什么样?他坦言,如果没有学习多种表达方式,人物就会塑造得很苍白。
京剧里老生戏最多,看京剧的人鲜有没看过老生戏的,张建国谈起老生有不少心得。“老生要美。 ”他说,“生旦净末丑,生在第一位,老生是最早的戏曲行当之一。老生要有一种仙风道骨的状态,从化妆到戴髯口,面部表情、眉宇之间,都要有老生的美,是从容、苍劲、委婉的虚拟之美。这种美是其他行当代替不了的。 ”“老生要有规矩。 ”张建国说,“手眼身法步,四功五法中手放在第一位,手要有手型,老生是瓦面手,和武生、小生不同,手有单指、双指,穿蟒怎么指,穿箭衣马褂怎么指,不是穿上任何服装都用一种指法。”
“每次重复都要有新的创作”
谈到规矩,作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有的老生演员只演程式,不演内涵,不用程式来塑造艺术形象,有的四功五法不扎实。对此,张建国认为,有的表演者在台上“只有嗓子” ,唱得洪亮,被一些观众捧红了,就没有更深地去研究、不再塑造人物,这对京剧的发展是不利的。“演员自我提高的同时,观众的欣赏水平也要有所提高,我们培养演员,同时也要培养观众。 ”张建国表示,传统戏的复排上演,希望演员和观众都能从中获益,“很多喜欢京剧的年轻人是大学毕业,很有文化,喜欢一门艺术、捧一个角儿,要以此来提高欣赏水平,深入研究,从老一辈演员、从传统戏中获得认识,这样才会明白一个演员怎样塑造人物,他哪里是对的,手眼身法步怎么好,一个演员差在哪里,也会一目了然。观众不盲目追捧一门艺术和一个演员,这对京剧发展才是有利的。 ”
一出戏的复排,一个角色由不同艺术家反复上演,一个艺术家在从艺生涯中可能会无数次扮演同一个人物,重复,是这门艺术不可避免的过程。张建国说:“重复是美,就像歌曲当中有很多句子是重复的,京剧也是一样。 ”同一出戏演几十年、上百年,一直在演,但并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每天的表演都是一种新的体验。“你必须要重复,每次演都有新的感觉,因为每次演的状态不同,比如今天我嗓子好,今天我嗓子不在家,怎么去演。这不是电影放了一遍又一遍,而是舞台上真砍实凿的展现。 ”每次学戏要经过反复排练、反复打磨,重复很多遍才能上台,只有重复才能找到一出戏、一个人物的“味道” ,只有重复才能熟练,才能更好地在舞台上把握。“每次演都不同,可能动作是相同的,但在内涵上,微妙的地方会有变化,因为演员每天的精神状态不同,所以说重复是一门艺术,每次重复都要有新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