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堂威”是京剧龙套必备技能(摄影:楚布)。
初识京剧的朋友不太明白,为啥官府的衙役们时常嗷嗷叫。《清风亭》中,张继保动心想认下义父母,两旁侍立的门子和青袍齐声呼喝:“嗷——”张继保立即改了主意,翻脸将义父母驱逐。二老悲愤自尽后,门子向张继保禀报:“他二老已死,就该赏下棺木,将他二老成殓起来……”朋友在台下愤愤不平:“刚才就是他们阻止了张继保认亲的,现在又来装什么大尾巴狼!”
关于官府衙役的嗷嗷叫,其实不只是京剧里有,许多民间故事、评书鼓词、传奇小说,都会出现衙役们嗷嗷叫的场面。《老残游记》第十八回:“凡官府坐堂,这些衙役就要大喊小叫的,名叫喊堂威。”《三侠五义》第五回:“立刻一班班进来,分立两旁,喊了堂威。”至于堂威的内容,有的是“嗷——”,有的是“威武”,但无论喊什么内容,可想而知都是表示公堂威严,震慑民众之意。
京剧里喊堂威的情形极多,公堂之上,无论是官员还是犯人,只要稍有不轨举动甚至仅仅是起了不轨之心,两旁立即喊起堂威,当事人顿时就收敛了。《玉堂春》中,王金龙待要下位与苏三相认,两旁喊起堂威,王金龙只好坐回座上;《失空斩》中,诸葛亮一时踌躇想放过马谡,两旁喊起堂威,诸葛亮只好下令斩首;《破洪州》中,穆桂英对惩治违犯军规的杨宗保犹豫不决,也是两旁的堂威,促使穆桂英下定决心严惩不贷。有篇文章专门赞颂了戏曲中这种现象,认为表达了群众监督的威力,“提醒或警告坐在当中的主审官,应秉公执法,行为检点,不可做出出格的行为……但凡做事业,要想有‘戏’,少走弯路,‘堂威’之类必不可少!”
对于这种评论,小灰相当之不敢苟同。这里面有一个最大的不通就是:无论张继保还是王金龙,诸葛亮还是穆桂英,他们的思想斗争都只是内心挣扎,两旁衙役如何得知,如何做到在最关键的时刻把他们喊醒?再说了,封建社会,要给几个胆子几颗头,身为社会底层的衙役才敢当堂呼喝长官?喊几声“威武”震慑犯人,想必是有;要说一班衙役嗷嗷叫着阻止长官思考和决断,再民主的社会也万万不可能。
小灰个人认为,京剧中的“喊堂威”,要从京剧特有的虚拟性和程式性出发,将它理解成为抽象的“公堂威严”。京剧中很多元素都只是象征和指代,“唱”并不是人物真的在唱,“打”也并不一定是真的在打,同理,衙役们并不是真的在嗷嗷叫,张继保们也并不是真的听到叫声才改了主意……这个场面表达的只是:张继保们在思考决断的过程中,意识到了自己的身份和境况,慑于庙堂的威严、制度的约束,从而在内心的激烈斗争中加上了关键性的一颗砝码,下定了新的决心。这在影视作品中可能需要大量台词、镜头、音效来表现,但是在京剧中,一声堂威就把这种困境喊明白了。
所以,再看到京剧舞台上喊堂威的时候,脑补这是巍巍庙堂给人带来的无形压力就对了;再看到《清风亭》的门子喊完了堂威又来装好人,也别错怪了他,人家根本啥也没喊,真的就是一个力劝长官成殓二老的好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