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乾坤福寿镜》。
《乾坤福寿镜》这出戏,最令我动容的不是主角胡氏,而是丫环寿春。
胡氏是州官梅俊的正妻,怀胎十四月未临盆,梅俊听信谗言,欲将胡氏害死。丫环寿春得知消息,飞报胡氏,胡氏吓得失魂落魄:“忽然降下大祸难,不如碰死丧黄泉!”关键时刻,还仗清醒的寿春指点一条明路:“夫人快快逃命去吧!”胡氏依然彷徨:“黑夜之间,我一个女流之辈,往哪里逃走?”寿春当机立断:“我情愿跟随夫人一同逃走!”
就这样,本来没什么干系的弱女子,在这生死关头挺身而出,自愿陪一个身怀六甲的孕妇踏上了逃亡之路。这一路上,真是荆棘遍布,不仅饥寒交迫,更是几次濒临死亡边缘:梅俊追杀,寒窑产子……胡氏是那种典型的十指不沾阳春水的贵妇,处处依赖寿春关照,连小婴儿乳食不足,身为母亲的胡氏也六神无主,要靠寿春来想主意:“待我去到前村买些糕干来,与小相公充饥可好?”结果胡氏一离开寿春,立即出事,被山贼掠去做压寨夫人,虽然获救,但是刚刚诞下的婴儿不知所终,这可怜的母亲,就此,疯了。
如果说先前的追随还是出自主仆情义的话,在这之后的不离不弃,就纯是出自人性的光辉。此时的寿春年仅十八岁,青春正盛,离开胡氏还有大把未来;若是不离开,必将独力面对身边这狂躁型的疯子、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残疾人,身后还有咄咄追兵,身前茫茫去路,福祸难卜……但是,小寿春,留下来了,全没犹疑地,将自己后半生维系在这疯子身上。胡氏疯了十七年,她就照顾了十七年,直至小相公认亲,合家团圆,清醒后的胡氏第一件事就是让儿子跪拜寿春,而寿春毫不居功,只说了一句:“我理当侍奉。”
京剧素有高台教化之功,千百出戏翻来覆去讲述的都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忠,孝,仁,义……虽然很多戏里宣扬的“忠”现在看来都已经是愚忠,但是古人的价值观念不应用现代眼光来评判,无论是忠臣忠将还是忠仆,初心无非是对职责的恪守,对信义的坚持。像寿春这样身处社会底层,但是心境高洁、舍身取义的小人物在京剧中相当常见,她体现的是一种纯朴的民间智慧,一种发人深省的社会现实:“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今,都同样地令人震撼和感动。
《乾坤福寿镜》的戏核虽然在“失子惊疯”,但是后面还有半场戏,主要是寿春对梅俊讲述这十七年的经历,戏份还相当重,当年尚小云先生惯例“一赶二”,前饰胡氏,后饰寿春。之所以如今删去,想必是因为起意杀妻的梅俊最后跟胡氏来了个“久别今相会,恩怨两勾销”,完全的封建社会男权思想,现代观众很难接受吧。不过终场前胡氏的一段唱删去挺可惜的,词句相当感人,算是对寿春这个人物,恰如其分的一个点评:
“见寿春跪尘埃心悲泪涌,多亏了好恩人待我赤诚。虽主仆如姐妹骨肉情重,十七载逝年华换我新生。小寿春卑微女心洁如镜,你虽然做州官内藏奸凶……若不是寿春恩义重,与你这负心人还有什么夫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