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空中剧院》的播出是湖北省京剧院献演的京剧《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是“湖北行”的第六场,也是最后一场了。
回顾《空中剧院》“湖北行”播出的各场表演,我们可以发现,湖北省京剧院是意在通过《空中剧院》这个栏目向全国戏迷观众推广京剧院的青年演员。说实在的,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而京剧院的青年演员们也不负众望,用他们的汗水和辛苦,交出了一份令全国戏迷观众满意的答卷!每一场表演,都是在向传统致敬;每一次的上场,都是在向经典朝拜!
壮哉,湖北省京剧院!美哉,湖北省京剧院一代年轻的演员们!
这场《大 探 二》的播出,让我们再一次重温经典传统的厚醇芬芳。
表演生动,我以为是这一次《大 探 二》表演的特色之一,另一个特色便是演唱了。除了要赞美万晓慧用清脆嘹亮、刚健清新的“张派”唱腔演绎了李艳妃的复杂内心外,还要赞美她在程式表演里,用身段、台步和脸上的“冷漠”,在出场时,把李艳妃的身份形象化,从《大保国》开始的那几步走,便透着一种高贵和不可一世。而在《二进宫》的出场时,我们就可以发现她的几步走是带着一种沉重的色彩的,而且整个人的形象不再趾高气扬。表演上的反差,让舞台生动了。
舞台的生动还不只是在出场时形体的表达。我们可以看到,在《大保国》的表演里,除了唱,万晓慧把李艳妃的内心通过表情也做得比较有层次。从听到李良要她“禅让”到听到徐杨两家不画押的不满,“宣徐杨两家上殿”的目露凶光,然后再是对徐杨奏本的不耐烦,接着就是打李良时的先“惊”后“怒”,最后是爆发要砸金镶玉玺,舞台气氛很丰满。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大保国》的最后,李艳妃念完“不与徐杨两大奸党相干”后,嘴一撅,觉得这个表达很内涵,很有味。
当然,支撑这个“丰满”的还有杨波和徐延昭。首先要说的是,很喜欢听王小蝉老师那特有的嗓音。那种“清新、脱俗、细腻”,令人回味。另外,杨波出场时的身段和表情的结合,似有一份雅致。看过那么多回的《大 探 二》表演,发现在“奏本”表演时似这样的镇定自若且有不失“规劝”状态的杨波,不多;而可以“倚老卖老”的徐延昭的表演也少见。
其实在这出戏里,还有一位人物要说的,那就是李良。从他要凭三寸不烂之舌胁迫李艳妃“让位”的那种老谋深算表情,到要文官、武官画押时的狐假虎威的神态,再是“顶本”时的那种气急败坏,再是拿到金镶玉玺后的神气活现,想想前面他被痛打时的情景,这样的反差表演,不得不在心里莞尔了。
徐延昭的表演,虽然是在唱中,但他脸上的表情也还丰富,同时,与对手的交流不论是在《大保国》还是在《二进宫》里,都比较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表演,拓展了京剧欣赏的范畴。当然,这种“拓展”不是篡改,而是通过演员的合乎情理的表演,提高人们的观赏水准。这在播出的《群借华》里也有。
对于这出戏的表演,还有一点点的想法,说出来,各位大咖不要见笑。在《大保国》的“顶本”时,徐延昭的“算得”的念白,是否可以用一种气势很厚的念白来表演而不是那种“叫声的高低”来表演,他毕竟是一个有身份的老臣呀。戏的最后,在徐延昭说出了杨波的心事时,两人相视而哈哈大笑,个人觉得有点不适应。我想如果此时两人相视,徐延昭微微一笑,而杨波则稍显一点不好意思,是不是更有味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现在两人这么“哈哈”大笑,一把身份笑没了,二感觉到这好像是一个“阴谋”得逞了一般。
纯属一孔之见。
《空中剧院》“湖北行”的六场戏的播出,作为东道主的“湖北乔哥”尽了地主之谊,不辞辛苦的连续发了看戏感受、现场报道和照片,在这里,再一次的谢谢“湖北乔哥”。我的这些文字,大都参考了“湖北乔哥”的,特说明于此。
另外,不知道是程序问题还是我的电脑问题,现在发出的帖子的字号总比先前的小,我是按“4号”字发布的,不知后台是怎么处理的,呈现在帖子里的字小了。像“5号”字。如果给您阅读带来不便,请原谅!不是我有意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