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京剧团表演京剧《状元媒》
临清多戏痴,有“宁舍十亩地,不舍一出戏 ”的佳话。临清人爱听戏、爱唱戏,据说,上世纪40年代,临清的戏台、戏楼、戏院就达40多座。即便现在,公园里,票友们三五成群、唱念做打,就成一出好戏。临清被誉为“京剧之乡”,它的形成与发展,与临清也有着难解难分的关系。齐鲁网记者专访了临清市京剧团团长马士利,听他介绍临清京剧的发展情况。
记者:马团长,请您介绍一下,临清京剧在历史上的形成,以及它与运河的关系?
马士利:临清是全国的京剧之乡,临清的老百姓都喜欢听京剧、喜欢唱京剧,上至八旬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孩子。
为什么说临清是京剧之乡呢?临清京剧的历史非常源远。在200多年前,清乾隆年间,当时徽班进京,因为大运河流经临清,临清又是个大码头。当时的戏班进京演出,必须在临清落脚。他们在临清演红了,再进北京。许多优秀的戏班在临清演出,为临清打下来京剧的基础。因为这份渊源,临清有适合京剧发展的土壤,别的戏剧在临清还真不行。
另外,因为老百姓有爱听京剧的传统,现在临清京剧团每年都要惠民演出将近两百场,每月一号都要在临清大剧院演一出大戏,向全民汇报演出。
马士利饰演《状元媒》中的八贤王赵德芳
记者:临清京剧团远近闻名,关于剧团的发展情况以及它在行业中的地位如何?
马士利:我们的京剧团,于1945年建团,叫前进京剧团,属于部队。后来1970年的时候,我们的团撤离到了聊城市,现在聊城市京剧团就是原来临清市京剧团的班底。再后来市领导又重建临清京剧团,当时叫文工团,1976年的时候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京剧团。
原来文工团的时候也是演京剧,培养了很多的京剧人才,目前,山东省京剧院、湖北省京剧院、福建省京剧院还有昆剧团,都有临清市京剧团走出去的老师、学生。
2006年,我们团以一个县级团的身份,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表演了《巡营》、《女起解》、《探皇陵》、《望江亭》四出折子戏,轰动京城。当时中央电视台“空中剧院”向全国播放了实况录像,十几家媒体对我们进行采访。我们每年都会到外地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去年11月,我们代表山东省去台湾演出,在台北、高雄,受到了台湾同胞的好评。
京剧《状元媒》
记者:在文化娱乐方式日益增多的今天,传统戏曲普遍面临市场不景气的局面。那么对临清京剧而言,它的传承情况怎么样?
马士利:也许是临清的运河水,孕育了我们的好嗓子。为了把京剧更好地传承下去,我们办了培训班,小学生非常多,很多老师为他们辅导。我们也经常去学校给孩子们上课。像京华中学、还有一些小学,只要他们有需要,我们就会去,去讲演、做示范演出、扮戏,就是要起到一个传承的作用。
去年的时候,我们培训班的一个小学生去了上海戏剧学院附中;今年又送了一个小花脸去中国戏剧学院附中,上个月他还在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出现过。
2007年临清被山东省文化厅和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京剧之乡,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为临清颁发了全国第一块“梅兰芳教育基地”匾牌,也就是我们的京剧团。市领导安排我们每年在学校办10到15场的演出,基本上我们每个月都有去学校的任务。
记者:最近,聊城市正在做运河的旅游开发,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未来临清京剧的发展,您有什么期待?
马士利:搞好运河的旅游开发,对我们来说意义也很重大,我们团的演出非常多。运河旅游做好了,全国各地来的游客都可以看到临清的京剧。我们也会做一些规划,给游客演出、送戏下乡,都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