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CCTV空中剧院湖北行”为我们送来了一台精彩的《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此台大戏一般考验一个京剧院团的整体实力,湖北京剧院交了一张让观众十分满意的答卷。尹章旭扮相好,唱做俱佳,可称当前朱强之外马派老生第一人。王小婵韵味浓,似张建峰一样高嗓音奚派,一段马派的借东风唱来也中规中矩。王铭是继金全喜之后又一叶派小生后起之秀,水平直逼京津。唐恺有培养为大武生的潜质,前景不可小估。裴咏杰本来就是从湖北参加京剧大赛以关羽戏脱颖而出,以麒派回归是发挥武汉京剧光辉传统之举。这几年朱世慧先生等苦心经营,让武汉的京剧能恢复到此水平是出乎意料的,真的不易啊!
裴咏杰这次不演麒派的鲁肃和关羽,却演花脸的曹操也是出乎我意料的。说明湖北京剧院主要演员多才多艺,更说明剧院在发挥演员才能、安排演出剧目方面有懂行、灵活、开明的高人在!这次裴咏杰是否以“麒派花脸”演活曹操是一个很微妙的话题。所谓“麒派花脸”有两种“概念”可讨论。一种是麒麟童的花脸戏风格和味道,例如他演《大回朝》中的闻太师,演《秦香莲》中的包丞等,观众看了能体会。一种是热爱麒派艺术的花脸演员吸收麒派风格的一些演出,如袁世海等艺术家。裴咏杰在这次“群借华”演出中比较成功地反串了花脸行当,在曹操的一些台步中融入麒派风格,在《华容道》的表演和演唱则更多学习了袁世海晚年在《华容道》中的演出风格。
我看的最经典的《华容道》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周信芳的演出。那是一次“京剧大会串”,就是团结上海各种京剧团体和人才,要演出“群借华”的最高水平。上海京剧院“麒老牌”是前鲁肃后关羽;上海戏校俞振飞当仁不让演周瑜;演孔明、曹操、蒋干的分别是上海新民京剧团的迟世恭、马世啸、艾世菊,俱是富连成科班出身的名家;赵云请出了上海新华京剧团的(南方)王少楼(江南一条腿);他当时是从演了多年的连台本戏“重启‘大武生’模式”;整个演出可谓轰动一时。马世啸在《华容道》中表演的曹操比较古朴,铜锤花脸唱法,没有特意以歪戴帽子、两鬓散发、烟熏妆等来强化曹操彼时之狼狈相,而主要用唱词、表情、动作、语气来衬托(此剧之音配像中吴珏章的化妆已作改变)。类似这种传统的演法,在八十年代的部分音像资料中还可见到。如:纪念周信芳九十诞辰时周少麟的华容道,金派花脸王玉田的曹操;中国戏曲学院教学资料赵松樵的华容道,宋文会的曹操;中国京剧院俞大陆的华容道,景荣庆的曹操;花脸名票程之的华容道录像以及"绝版欣赏"金少山的华容道等等。九十年代袁世海对华容道中曹操的造型、表演、演唱进一步作了艺术加工。最典型的是和子袁小海一起在上海的一次演出,有电视录像,那次剧场气氛极好,对袁老的“眼落泪手捶胸怨恨苍天”一段几乎是一句一阵笑声和掌声。以后京剧《华容道》中曹操的表演,演员多数就模仿袁世海先生的风格,但有帽子越戴越歪、两鬓头发越整越散,唱腔越来越哭的趋向。京剧《华容道》中曹操的表演是夸张一些好,还是古朴一些好,观众自有各自的喜好。我的看法是:在舞台现场演,博取一些气氛是应该的;但若拍电影,就要照顾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一点残余自尊心、照顾舞台人物和唱腔音乐应有的一点美感。后来者演《华容道》的曹操不宜一窝蜂,应有不同风格.记得天津王平的华容道,邓沐伟演曹操,以裘、袁风格结合,演“狼狈” 掌握一个度,能不过火而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