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疑,这一版的现代京剧《江姐》,是应该说一说的。这是2008年的演出版本。尽管说了和没说一样,写了和不写没有区别。不过,《空中剧院》既然提供了论坛平台,让大家来这里叙叙看戏的感受、谈谈听戏的想法,我们何不利用这样的方便来倾吐自己的思想呢?也许,从论坛发出的声音不会传的太远,但是,声音“大”了,自热而然的就会传向远方的.....呵,要跑题了,说戏。
总体感觉,这次播出的表演里,演员们的演唱发挥比较好。尤其是周婧,基本上,从发声到一些小腔的处理,是亦步亦趋的沿袭了张火丁老师的演唱风格的。因而,在观赏播出表演时,觉得周婧的表演一直是在张火丁表演风格里进行,是一种刻意学习的模仿。就整出戏的表演而言,个人觉得,周婧在戏的前半部分(第一场至第三场)表演要比后半部分(第四场至第六场)表演好。
我不敢枉然断言这样的“刻意学习的模仿”对演员表演的利弊。我认为,作为后学者而言,哪怕你模仿得前者再像,即便是“复制粘贴过来”,也难以把前者表演人物的那种神韵和气韵表现到位,因为表演风格是一个演员在长期的舞台实践里对自己饰演的各种角色的表演积累,是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如果一味地在“模仿”里学习,不利于未来的继承和发扬。这是我在看周婧表演时的一点点随想。
具体说说每场戏的感受。
第一场:从感觉上讲,江姐出场的台步有点匆忙,但人物情感饱满;觉得在人物造型方面还可以再“老成”一些;演唱时表情的变化与唱词结合贴切;《红梅赞》一段的演绎,行腔和小腔的处理,以及一些身段,基本上是张火丁老师的“ 翻版”了;沈养斋的造型和表演,比较符合想象中的人物。
第二场:观李阳鸣的表演以成追忆了!一直认为,青年演员里,能够将现代戏里人物的神韵和气韵表现出来的,尤其是人物气势在唱念做里的表现,不多。但李阳鸣可算一个。他表演的赵勇刚、李玉和,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影像。这回他饰演的彭松涛,戏不多,或唱或做以及人物神情,都有一种英雄的气概在其中,短短的表演,有感染力。
应该讲,周婧在这场戏里的表演也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从出场时内心充满喜悦的表现和到看到城楼上挂着的老彭头颅的情感的转变,层次比较清晰,表情和眼神的表演能够打动人,唱词“心如刀绞痛断肠”情绪的把握,做的有感染力。
第三场:个人觉得张兰对人物的气势把握分寸感比较好,举手间双枪老太婆的那种坚毅和果断表现得也比较充分,而演唱中的那种人物气概也适度的得到了表现。同时,在与江姐的对戏时,作为两个女人不同的情感的表演,控制与压抑、痛苦与痛心的交织,让舞台情感气氛的色彩丰富了起来,具有感染力。
第四场:这是一场人物性格表演比较突出的戏。杨二嫂的性格在表演里得到了比较好的展现,如果有一些要用方言表演的唱句能够表现得再好一点,那么,杨二嫂的形象就更鲜活、舞台表演也更生动。王璐的武打精彩,武戏的场面也比较激烈;同时,吕昆山的表演也很有吸引力。
第五场:这场戏的演唱衔接比较好,江姐、蓝胡子、甫志高三人的轮唱,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但是没有把剧情里的紧张气氛完全的营造出来,故而,表演一般。
第六场、第七场:在说看这两场戏感受前,请允许我先叨叨一下当今青年演员表演现代戏里人物的一点看法。个人觉得,当今青年演员表演现代戏里的人物,最难把握的就是人物的精、气、神。特别是人物的气概、气势、气度。而能够比较直观的在表演时让观众体会到人物的精、气、神的,除了唱腔的处理就是念白或者对白了。以及还有一些演员的身段。
从这一点出发,我认为,周婧和她的伙伴们,在这两场戏里的表演还有许多未来发展的空间的。念白上的底蕴不足,对白时的底气不够,会使得正反人物交锋时出现苍白之色。比如,第六场戏里,江姐在怒斥甫志高“叛徒”时声音和神情的结合的表达,那股怒不可遏表现的不足。因为这个潜台词是“由于甫志高的出卖使党组织受到了重大的破坏和损失”,江姐在面对甫志高的出现会有什么样的情绪表现?另外还有江姐演唱时的表情,感觉那个“笑”有点多了。希望是我看走眼。江姐的大义凛然、不畏强暴、横眉冷对、爱憎分明的性格没有在表演中完全的得到展现。
一篇絮絮叨叨的文字,一个不懂表演的行家里手的卖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