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静的戏,我差不多都看了,包括她的清唱、彩唱,遗憾的是未看到《天下归心》,只听过当中的一段唱。要评价一下,就是俩字:爱听,再加俩字:爱看。缘由:有味儿有范儿。她表演的老年妇女形象,将苍桑的味儿唱了出来,体现出来,而不是青衣型老旦,听她的戏让我很过瘾。
老旦行当决定了不可能如花旦那样花枝招展,也不能如青衣那般表现青年、中年女性,它的前提是老,人生经历复杂,历经苍桑。前辈多是男演员应工,也有这个原因。女演员特别是青年女演员要过好这一“老”关,并不太容易。
当康静初登舞台时,我一听一看,感觉这是个小“老”旦,一张嘴,听出来苍劲的韵味儿,不多见的,也是喜人的。拄着棍子唱,甚至合着眼扮盲人老太,对女青年演员来说是考验,装龙象龙,装虎象虎,乃演员的基本功能,康静具备了这一点,因此,凡知道她的戏,我必去听,不说看戏,我首先讲听,再说看表演。
就拿《遇后·龙袍》来说,老旦的看家戏之一,唱腔多,戏迷又熟悉,不少票友都在唱,所以演好了不太容易。康静的瞎婆,唱得韵味足实,有听头,也讲究人物心态变化的层次,尽管李后蒙冤住在破瓦寒窑,她依然保留着皇后的份儿。“我本是采荷女陪王伴驾,后宫院李皇后就是哀家。”出窑没有万般悲愤之声,只候春雷响贵人来临。听唱段过瘾,看表演也神似,不仅口称“老包”,还要动手摸一下是真包假包,同时也大大方方地接受包拯的审核。这里没有大的身段,除去念白便是脸上、身上和语调,让人觉得这是一只凤,不是草鸡。一声“平身”一声“免”,透着随意,透着干脆。“龙车凤辇进皇城”的大段唱,康静没有刻意追求高音,而是将洗掉经年冤屈的心情释放出来,对文武百官的朝见也是和声悦色,感恩心态。回顾当年蒙冤经历的唱段字字入耳,不赶不追,嘴上的功夫不浅。转至斥责皇儿“不由得哀家动无名”,后封赏包拯,在100分钟的演出时间里,经历了落魄瞎婆、皇太后的不同身份,有着哀、喜、乐、团圆的情感层次,几段唱腔劲、味、字均优,咬的清楚,喷口有力,又不单纯地去向台下要掌声,但观众席上却好声不断。这出戏和《赤桑镇》等均是戏迷耳熟能详的,又有多位名家演出过,在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挑战赛中,我又一次听了康静的《赤》剧,已经是N次了,但还是觉得很好,比初次听要更成熟圆满了。30分钟时段,老旦、净角对着唱对着念,要把一位独生子女的母亲,失去丈夫的老妇心情的超大变化以表演感染观众,除去手中的拐杖,那就是唱念做表的手段,正想着叔侄团聚时,闻听包勉被铡,匆忙之间的脚步与脸色骤变,唱出了“见包拯怒火满胸膛”的怒吼,得知儿子贪赃枉法后的转变从欲碰死赤桑到申明大义理解包拯,把酒送别这几个层次,康静把握的很准确。吴妙贞不是李后,她失独的悲痛是每位母亲都能理解的,但她的大义又不是每位母亲都能具备的。戏是编的,但人物的遭遇在生活中是有的,一个高尚的母亲也是令人尊敬的。戏迷首先欣赏“听包拯一席话暗自思量”,“叫王朝你把酒斟上,表一表为嫂我一片心肠”,“此一去到陈州去把粮放,休把我吴妙贞挂在心上。”“为国家公废私里所应当”等唱腔有浓郁的韵味,更有宽广大度,识大体顾大局的胸怀,不由得心生崇敬。
当今进戏园子听过李多爷的戏迷不多了,听李鸣岩先生是乐事,而听李先生弟子康静的戏也是乐事,康静得师真传,也有自己的特点,在青年老旦中是为佼佼者。在舞台下,她教几位小朋友唱戏,分文不取,更是传为佳话。愿康静将李鸣岩老师会戏多的特点“接收”下来,在参予新戏的同时多学多演一些老旦冷门戏,让戏迷再过一回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