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我市将举办“梅派表演艺术家范玉媛从艺60周年大型京剧演唱会”,这是继1994年“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京剧名流演唱会”之后,我市举办的又一次高层次京剧盛事。届时,国内京剧名家将再次云集盐城一展风采。演唱会之前记者采访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入室弟子范玉媛女士。
众所周知,京剧一直被尊为国粹,京剧历史悠久。梅派正是京剧艺术王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位列“四大名旦”之首享誉世界的梅兰芳大师是梅派的代表性人物。谈起追随梅兰芳大师学艺的经历,范玉媛总是难掩激动之情:“是梅先生改变了我的一生,近六十年来我和梅家几代人休戚与共,我们是一家人。”
1958年,刚满16岁的范玉媛离开家乡天津到北大荒参加铁道兵农垦局856文工队做演员。“经农垦部副部长张仲瀚代表组织向梅兰芳先生推荐,当年年底的一天,农垦局的领导领我走进了北京护国寺甲一号(现在的梅兰芳纪念馆)梅先生寓所。那时我年纪小,很多事情不明白,在经历大半个人生旅程后的今天,再回首往事,我深深体会到梅先生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先生收我为徒,完全是对北大荒的关心和支持,也因此成就了我的人生之路。”
1959年3月7日,在典雅的北京丰泽园饭庄举行拜师仪式。从那天起我就和梅家结下了不解之缘。想起当年的情景,范玉媛至今记忆犹新。
“梅先生为人谦和,对我们晚辈都和颜悦色,没有大师的架子”。1959年建国十周年,人民大会堂落成,献演京剧《穆桂英挂帅》,该剧是梅先生戏剧生涯中最后创作的一个经典剧目。梅先生演穆桂英,杨金花和杨文广分别由梅葆玥和梅葆玖饰演,范玉媛饰演重要配角。“记得在化妆间梅先生指着道具亲切地问我:我是用这朵花好,还是用那朵花好啊?梅先生如此平易近人让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才好。那次跟随梅兰芳大师在人民大会堂同台,零距离一睹先生精湛的演技和台风,这些都是我生命中最珍贵、最美好的财富啊。”
梅先生的入室弟子中范玉媛跟学的时间较长,有两年半。师母福芝芳称范玉媛是“小老巴子”。“1961年我要回北大荒了,记得我去和先生、师母告别,离开梅家时师母送我一件红色开司米、一条丝绸围巾。两年半了,师母甚是不舍:‘孩子,你留着做个纪念’。先生送我一套练功靠,语重心长地嘱咐:‘回去多实践,演出要认真,自己多琢磨,演一段时期再回来’。先生话不多又慢条斯理,但我却字字入耳,铭记在心又满怀感动。让我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这是我最后一次聆听先生的教诲,这一别竟是永诀。三个月后先生突然辞世,接到通知时我仿佛五雷轰顶,绝不敢相信。当时我正在东北巡回演出担任主角,实在无法脱身为先生守灵,留下终生遗憾。直到巡演结束才到北京万花山祭奠先生,先生走得实在是太突然。”
“梅兰芳大师子女中只有七姐梅葆玥、九哥梅葆玖继承父业,七姐唱老生,玖哥唱旦角。半个多世纪了,我们在京剧舞台上一起成长情同手足。”范玉媛指着手里的照片娓娓讲述着往事。
梅葆玖秉承梅派“移步不换形”的艺术理念,坚守和创新并重,不仅弘扬了梅派艺术的经典,还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特别是他晚年创作的《大唐贵妃》,形成了梅派艺术的又一座高峰。
梅家父子不仅在舞台表演、人才培养上对京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京剧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上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3年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年‘双甲之约’活动期间,我和葆玖师哥重逢在泰州的开幕式。2015年泰州举办梅兰芳艺术节,我们又见面了,我见刚下飞机的玖哥又瘦又疲惫,很是心疼。葆玖师哥高兴地告诉我他刚完成一件大事,他不仅率团按梅兰芳先生当年世界各国演出的路线又重新巡演了一遍,而且还将梅派经典剧目带到宝岛台湾巡演。葆玖兴奋地对我说:‘父亲生前一直未能到台湾演出,今年我80岁了,终于完成了父亲的遗愿’。也就在这次艺术节上,由梅派再传弟子、葆玖的学生李亦洁出演《太真外传》以纪念梅先生创作该剧九十周年。葆玖任艺术顾问,我任艺术指导,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合作。艺术节结束后,记得我们拥抱惜别并相约:我们谁也不许先拄拐杖。”
“不曾想到这竟是永诀,今年4月25日葆玖辞世。与梅兰芳先生一样,走得都太突然。和梅家父子的最后一面都像昨天一样,又都恍如隔世。葆玥师姐2000年去世,葆玖这一走梨园再无梅家郎了”。范玉媛一声叹息。“这么多年了,许多事情都记不清了,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梅家人的音容笑貌反而越发清晰起来。我的命好,从东北到西北再到苏北,我的一生碰到梅家那么多的好人,他们影响了我的一生,改变了我的一生。其实梅派艺术的真谛就三个字——真善美,真、善是为人做事,美是艺术追求,一辈子的追求。我思念我的梅家岁月,我感谢梅家人,这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