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来30多所学校只有1所坚持下来
近日,山东省吕剧院携经典剧目《墙头记》和《姊妹易嫁》走进山东师范大学。在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氛围下,学校和家长对于戏曲通识教育的支持比较积极。但也有戏曲院团表示,“搞了多年的戏曲进校园,三十多所学校只有一所坚持下来。”在戏曲向学校推广普及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周日一早,李兆梅女士就带着双胞胎女儿赶往山东省少年儿童图书馆参加少儿京剧艺术公益课堂。本来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支持学习京剧,几堂京剧课下来,陪着孩子来学习的李兆梅对京剧也慢慢产生了兴趣,一家人都希望孩子在京剧艺术公益课程完成之后参加更深度的学习。“京剧作为国粹,集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技巧,不光能培养孩子的艺术美感,更能让孩子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李兆梅说。
在济南市纬十路小学,处处可见京剧的元素:用脸谱装饰的外墙、京剧行头的展示橱柜、京剧操、甚至下课的铃声都是京剧的唱腔改编而来。该校副校长张蕾介绍,学校每个年级每周都有固定的京剧课程,由专业的老师进行教学。还有专业的京剧社团,建起了专业的京剧排练室。
从2009年起,济南市教育局将京剧进校园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范畴,与济南市文广新局联合启动了“京剧进校园”工程。至今,济南市京剧院在31所中小学开设京剧课程。“在这些学校中,真正坚持下来的只有济南市纬十路小学。”济南市京剧院院长于鹤咏告诉记者。
据记者了解,省级院团如山东省京剧院、山东省吕剧院、山东省柳子剧院每年也会组织相当多的进校园活动。院团选派人员到学校教学生一些戏曲基础知识,在节庆日前帮学校排练几出拿得出手的戏曲节目。据某省级院团负责人介绍,他们院团每年都会与几所学校合作推广戏曲进校园。“目前是一种‘有需才有应’的状态。大多数情况是某个学校有需求了,我们去讲讲课、排个戏。”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真正持久地推广戏曲的学校并不多,原因何在?在张蕾看来,是缺少像纬十路小学一样的决心。从2005年开始,有三位校长曾经担任过纬十路小学的校长,但是保持京剧特色的思路一直没有变。“教育部门也非常支持我们特色办学的理念,从京剧院引进师资、兴建专业的京剧排练室等都得到了资金和政策的保障。”张蕾说。
在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李海鸥看来,经典戏曲走进大学校园,收获一批年轻“粉丝”的同时,要探索戏曲的“学术化”。“虽然演出很直观,但想要进一步地将戏曲的剧情、音乐、舞蹈、美术等特色讲述清楚,让大学学生对戏曲有深度的了解,还需要开设一些戏曲类的通识课程,与专业院团合作指导研究等。”李海鸥说。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理论教研室主任李波认为,进校园的戏曲必须经过现代转换。“高校是开放体系,戏曲剧目来展演,提供平台没有问题。”李波说。很多民间戏曲没有完成现代转换,不适应大学舞台。“比如有些传统剧目,宣扬忠君思想,面向农村大众可以,但对高校来说是不合适的。”李波说,“传统戏曲争取年轻人支持,需有合适的作品,不然让学生听了失望,会对戏曲产生以偏概全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