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郎探母》大连京剧院王墨饰杨延辉、韩亚男饰佘老太君。
《四郎探母》真是一出很特别的戏。似乎再也找不到另一出戏像它这样,既热门、经典,又完全不符合京剧之主流价值观。
京剧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忠君爱国,舍生取义。《战太平》花云,被俘不屈,英勇自尽;《潞安州》陆登,以少敌多,誓死不降;《别母乱箭》周遇吉,举家为国殉难……京剧中几乎所有的正面人物,均以忠君报国为己任,虽万千人吾往矣,最后身陷绝境也昂然不屈,横剑自刎,立尸不倒或是走个轰轰烈烈的硬僵尸。英雄的亲人也都深明大义,视生死为无物,陆登的妻子、周遇吉的母亲,个个慨然赴死,支持英雄血战到底,“谨遵堂上慈亲命,捐尽余生答圣明!”纵观京剧舞台,无数这样精忠报国的英雄,构建了京剧特有的慷慨正气的精神世界。
但是《四郎探母》不一样。杨四郎兵败被俘,降了敌国,还被招为驸马,和公主一家过起了和和美美的好日子,完全不顾这是杀害自己父亲和一众兄弟的死敌;佘老太君对自己这叛国投敌的儿子也无半句苛责,见面只顾诉说思念之情,居然还“眼望番邦深深拜,贤德媳妇不能来”……杨家将啊!拜番邦?不仅京剧里找不到,只怕找遍中国历代传统文学,也没有一位爱国英雄能有这样做法。所以《四郎探母》也曾有过改编版,回归到京剧的主流价值观上来,让四郎在探母之后,献上辽国布防图,然后慨然自刎,为自己的不忠不孝谢罪……
但是观众爱看的,始终就是这个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四郎探母》,就是这个身陷不忠不孝之间的杨四郎。他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而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历经沙场血腥,已经不愿面对战争的残酷,满脑子想的只是亲情、爱情、人伦常情,娇妻、爱子、远隔万里的老母亲;更令观众满怀同理心的,也正是这位不分青红皂白的老母亲,她一点都没像京剧中大多数老母亲一样教训儿子忠君爱国,而是向这位失散了十五年的爱子,尽情敞开了悲欣交集的怀抱:“一见娇儿泪满腮!点点珠泪洒下来……娘只说我的儿不能在,延辉,我的儿啊!哪阵风把你吹回来?”
情到深处,天地动容。不是说忠孝节义不可敬,而是人与人之间,在阶级与民族、战争与政治的沟壑面前,永远还存在着一丝出自天伦人常的温情。有浩然正气,亦有儿女情长,这才是一个正常的世界,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偏重塑造“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压抑了对人性人情的表达。《四郎探母》能够在二百年前的京剧舞台上演出如此以人为本、极具人文关怀的温情大戏,不能不说是一个超越时代的创举,这出戏里,你看不到什么番邦正统、敌国我国,只有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儿子,母亲,妻子,丈夫,兄弟,姐妹,甚至岳母、娘舅……国仇家恨,冲不淡对亲人的眷恋牵挂,千山万水,挡不住一颗颗彼此守望的心。
所以就不必奇怪,《四郎探母》为何会这样受欢迎。唱腔丰富优美,情感引人共鸣,故事曲折跌宕,结局团圆喜庆,这样一出好戏,怎能不常演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