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国庆十周年时,我在老长安戏院看过荀慧生先生演出的全部《荀灌娘》。那时,荀先生年届花甲,大段的西皮娃娃调,都是在调底唱的。半个世纪多的时间过去了,虽有赵燕侠、孙毓敏等荀派继承人演出过,但我都没有再看过。看过常秋月演的选场,没能再窥全豹。剧情都模糊不清了。11月30日,空中剧院播出唐禾香演出的全部《荀灌娘》。让我再一次知道了中国古代这位杰出的小姑娘的动人故事。同时也有不少想法。
首先,是京剧的传承和发展。就拿这出《荀灌娘》来说吧,最早是王瑶卿先生的戏,剧名叫《奇女福》。1919年秋,荀慧生首次赴沪前,王瑶卿把这个本子给了荀先生,荀遂于1919年10月30日在上海首演此剧,从那以后《荀灌娘》成为荀派代表剧目之一。戏班里讲,“宁送十亩地,不让一出戏”。可以说没有王瑶卿的直爽仗义,慷慨赠送剧本,就不知道这出“荀派”的《荀灌娘》何时才能现于舞台。荀先生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把这戏传给了赵燕侠、孙毓敏。再往下,阎桂祥、唐禾香、常秋月也学了这出戏。以至于到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这出很有意义又很有意思的戏。当然,荀先生对王老给的这个剧本作了修改、补充、完善。而到现在,唐禾香又把最后一场作了改动,让荀灌恢复了女儿装上台,使人觉得更加完满。这就是京剧的继承和发展。今天,我找到荀先生1930年灌制的《荀灌娘》西皮娃娃调唱片的原词,唐禾香唱的词,与之一字不差,这就是保留精华。可以想见,京剧的发展和固守是怎样的相辅相成。
其次,想说说唐禾香的表演艺术。禾香已届不惑之年,渐趋成熟。她演绎的这一个荀灌娘,有着很鲜明的特色。一出场,轻快的大步量,跃上舞台,显示了一个13岁、会武艺的少女的特色。唱西皮慢板“闺阁英雄志量广”那“阁”字、“广”字都带有柔媚的荀味,第一句唱完,随着胡琴的花过门,有一个荀派特有的转身。后头像“从来不喜风流样”“样”字的拖腔、见到哥哥后的二六里“荀家呀”和“书香门第呀有荣光”的“呀”字,这些地方都有浓郁的荀味。从禾香的京白来看,也是带着天真、年幼的口吻,符合人物身份。像开始的几句“我在这看书那”、“为什么我是个女孩子呢?”“你哪儿这么三不知啊?”语气恰当,神气也好。在念“志气要超过一般人去”一句时加了右手一指的作,刻画了小女儿的姿态。到第二次去荆州搬救兵时,她的男装用了黑底加红边的软靠,红缨的倒缨盔,银亮的盔甲上的圆钉,显得很耀眼夺目。大段的西皮娃娃调,唱得满宫满调,神完气足。还有两处翻高了唱,很不容易。与马童配合趟马、圆场、三个串翻身,也都显示了禾香的功力。军中夜话一场,用几句花旦京白,用几句小生白,都是为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实际的与周访之子交谈。观众听了觉得很自然。夜袭一场加了一些武打动作。与四敌兵起打时,一兵从她身上翻过,有些小疵。结尾再恢复到女装,是前人没有的情节,这是禾香大胆的尝试,也是成功的地方。
第三,我想到了国京。隔多久国京才能上演一出完整的传统大戏?我没有统计过。但感觉是国京现在很少有演出。那么大的一个演出团体,养着那么多演职人员,却没戏可演!这能叫“国家京剧院”吗?没有舞台实践,一旦演出,难免配合不严,出些毛病。听有的配角念、唱倒了字的不少。比如周访上唱“任逍遥”,不知何故把“逍遥”的“逍”字唱成“小”的音。荀灌起打时的纰漏,也是平时配合不够的缘故。所以,我在此诚挚的希望,国京要真的能承当起这个称号。要努力想主意,使演员们振奋起来,能够经常把好戏展示给观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