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隔15年之后,《大唐贵妃》再次上演,从创作者的角度说,足以告慰梅葆玖先生的在天之灵;而从观众的角度说,市场上又会多出一部喜闻乐见的梅派剧目,这个意义,对于当下的京剧发展来说,更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15年前的《大唐贵妃》角儿是名角:无论梅葆玖、张学津这样的老艺术家,还是于魁智、李胜素这样的中生代,都是戏曲爱好者追逐的对象;音乐是好音乐,京剧的传统音乐与交响乐的结合,留下了诸如《梨花雨》这样的新经典唱段;布景是好布景,怎一个华丽了得——但价格也是“好”价格,一般观众谁买得起呢?
而这次复排《大唐贵妃》,北京京剧院的相关人士在北京电视台上曾提到,其大意是该戏的舞台编排已经做了两种计划,一种是大型演出的,一种是常规型演出的,说白了就是能大能小,能宏大能简约,从而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和观众需求。
这显然让脚踩祥云的“杨贵妃”变得更加的“脚踏实地”。说白了,此举暗含着这样的一个道理:排一出新戏,到底是为谁排的:是为了领导排,为了艺术家排,还是为了观众排?排戏的目的是为了得奖,还是为了赢得市场?
上述问题看似简单,但在京剧乃至戏曲行业的实践操作中就不那么简单了。一些院团排出的大量新戏,无论现代戏还是古装戏,排完了,得奖了,拿着奖金了,也就搁那了。一方面是题材本身不适合市场需求;一方面是排一次戏的成本太高,挣得还不够花的;而归根结底上是错误地理解了“精品化”三个字:把戏曲精品化做成了戏曲奢华化、大制作化……忽视市场,忽视观众,当然也更忽视京剧艺术自身的特点:化繁为简,以虚代实。
一出《大唐贵妃》,其实尝试的正是行业内或者庙堂上所津津乐道的那些新编经典剧目,如何做到“王谢堂前燕,飞入百姓家”。我想在那边世界的老先生们,更乐意看到的就是剧场的满座,更乐意听到的是观众的叫好——根本上,他们乐意看到是京剧的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