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京剧院王玢饰演佘太君。(资料图)
上月大连京剧院有两件喜事,三位青年演员拜入名师门下:老旦演员王玢已经追随前辈艺术家李鸣岩先生学艺多年,此次终于行得拜师之礼,正式列门归宗;武丑演员薛野和谢冲双双拜师武丑名角石晓亮先生,也是从艺路上新里程的开始,实在可喜可贺。
京剧艺术讲究个“口传身授”,拜师收徒乃是头等要事,是一切传承的基础。早前的梨园极其严苛,小孩子拜启蒙师几乎相当于再拜爹娘,要签下类似卖身契的“关书”:学艺期间,师父包办衣食住行,唱戏收入也归师父;出徒搭班后,还要将收入再孝敬师父一年;学艺中途要是受不了苦逃跑,捉回来打死不论,其它天灾人祸,车轧马踏,投河觅井,也都各听天命,与师父无涉……电影《霸王别姬》中描述的那些艰难凄苦的学艺经历,原都是来自真实生活。当然,在这样的环境下,也磨练出无数梨园英才,基础之扎实,功夫之过硬,远非常人可比。
有些演员本是自学成才,没有师承,有的虽然正式学过艺,但是根基驳杂,不够精专,或是意图认宗归派,以及建立各种人脉关系等等,成年后也都需要再拜名师,不然身份不被承认,难以在行内谋生。前辈大师余叔岩先生,当年为列入“伶界大王”谭鑫培的门墙,可谓用尽心血,辗转托人拉拢,虔诚登门拜访,又想方设法送上谭鑫培喜爱的烟土、古董等贵重礼物,最后终于打动谭鑫培的心,正式收他为徒。收徒后亲授的戏,据说总共只有一出半,但是已令余叔岩更加深入地领略了谭派精髓,同时谭门嫡传弟子的身份也使他的艺术名正言顺,于面于里,都是收获极丰之事。
民国后期,京剧界师徒之间已经不似早年那么冷酷严苛,更接近现代师生关系。花脸名家袁世海先生在他的自传中详细讲述了拜师“花脸三杰”之郝寿臣先生的经过,那是在一九四零年,北京西来顺饭庄,满座高朋面前,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不但有传统的磕头、认师等程序,亦有前辈名家表示赞赏与鼓励的致辞,以及郝先生充满爱惜的“教者诚心,学者用心”等赠语。袁先生向师尊送上拜师礼,郝先生回赠了一份象征着衣钵传承的“衣包借牒”,包含四样礼品:一个彩匣子,一件胖袄,一条玉带,一双厚底,都是郝先生常用及心爱之物,郝先生甚至将自己价值七千多元的全套行头都赠予袁先生继承,又积极安排袁先生上门学戏,拳拳爱徒之心,昭然可表。
如今京剧界的拜师,虽然始终沿袭着传统的跪拜之礼,但是仪式通常简朴而庄重,师生感言发自肺腑,充满了爱惜与温情,尤其仪式背后的精心教授、恭敬学习,无数时光里的谆谆点拨教导,让师徒关系不仅仅是一种名分,更是更深层次的培养与传承。近年参加了大连京剧院的几次拜师仪式,花脸演员高仓健、崔志明拜师杨赤院长、鼓师刘德鹏、唐亮拜师著名鼓师苏广忠老师、琴师安晶瑜拜师著名琴师艾兵老师等等,都深受感动。衷心希望我们的青年演员们,以拜师为新的起点,艺术上更加精进,也祝愿我们的前辈艺术家们,戏缘不断,永葆艺术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