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来自山西的演员李国辉和来自淮安的演员姚中文在上海周信芳戏剧空间上演全本《四进士》。这是2016全国麒派艺术研习班结业汇报演出的第一场。一连四天,研习班学员相继登台,演出麒派经典剧目。据悉,此次麒派研习班特邀张信忠、萧润增、陈少云、王全熹、周公谨、裴咏杰、童强7位麒派艺术名家、名师向学员教授8出麒派代表剧目和创新剧目:全部《四进士》、《清风亭》、《萧何月下追韩信》、《徐策跑城》、《打渔杀家》、《古城会》、《斩经堂》和《狸猫换太子·金水桥》。
周信芳先生是20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大师之一。他创造的麒派艺术,以独到的艺术风范和创造性的表演程式,将内心体验与外在技艺完美融合,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经典舞台艺术形象;留下了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深刻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京剧的近代化进程。他的艺术精神跨行而传,影响到各个艺术门类的推进与发展,从而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因多方面原因,“麒派”艺术的继承与发展遭遇瓶颈,尤为突出的是随着老一辈优秀传人的故去,新生代传人跟不上来,学“麒派”的少,学到“麒派”真谛的更少。而京剧麒派艺术的传承,不仅仅是一个重要京剧流派的继承问题,还直接影响到整个京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上海是“麒派”艺术的诞生地,面对现状,有责任挑起传承的重担。
为推动麒派新生代艺术人才的培养,改变麒派艺术后继乏人的严峻现状,由周信芳艺术研究会主办,上海京剧院、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承办了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资助项目“京剧麒派艺术人才”培训班。此前,在上海文化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下,曾于1984年、2001年和2008年举办了三期麒研班,先后培养出包括陈少云、裴咏杰、王全熹、周公谨、李有才以及郭毅、鲁肃、王志钢、于辉、佟克旺等在内的两代麒派传人。此次研习班希望对全国京剧院团和戏曲院校中从事麒派艺术的中青年演员进行再培养,使之早日脱颖而出,同时发现新的具备继承麒派艺术相应潜质的人才,为这门艺术的后续发展注入新生力量,也为其他戏曲剧种有志于学习麒派的优秀演员输送麒派艺术养料,进一步扩大麒派艺术在全国的影响。
记者了解到,研习班经过评审专家的严格评审和投票,从34位报名者中录取正式学员25名。其中,专攻麒艺的京剧老生9名,京剧其他流派和行当希望通过麒艺滋养充实提高的优秀演员9名,地方戏曲剧种中的优秀演员7名。此外,还有报名者作为选修生,参加随班旁听。
“周信芳大师所创造的麒派艺术是伟大而又宝贵的艺术富矿,值得后人不断地学习与研究。虽然麒派艺术在当下的现状与大师所铸就的昨天的辉煌距离甚远,但作为一名京剧艺术的从业者,我仍充满了前行的信念。”研习班学员于辉说,“此次授课的7位麒派名家名师如今都已年过半百,年纪最大的已84岁高龄,依然不遗余力地为了传承和发扬麒派艺术奉献着自己的满腔热血。起初的学习阶段正值夏季,老师们不畏酷暑,手把手、不厌其烦的教授我们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无论多累多热,老师们都亲身示范,一遍又一遍,为的是让我们更清楚更直观地理解和明白这其中的奥妙与魅力。而我们,从一开始只能一字一句的接受到后来能够对整出戏有所掌握,这其中凝聚了太多老师们的艰辛付出,同样,也凝聚了每位学员的努力学习。”
周信芳艺术研究会会长马博敏说,本次办班“立足上海,放眼全国”,从全国范围内遴选可造之才,集中全国现有的麒派艺术力量,探索以“四个结合”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让名家名师亲自传授与学员自修自学结合起来;让在上海集中培训与学员回本地、本团、本校将学习内容落地实践结合起来;让课堂学习与舞台呈现结合起来;让麒派艺术人才培养提高与麒派艺术基地的逐步建立结合起来,使麒艺人才培养不间断地持续发展。
“麒派艺术不仅在京剧领域,更渗透到各个艺术剧种、行当。此次办班,正是基于对这一点的深刻认识,学员不仅涉及京剧范围,同时吸收了多位地方剧种人才,使麒派艺术在全国各地生根开花。”马博敏说,期盼通过“京剧麒派艺术研习班”这一教学模式,真正搭建起培养麒艺接班人的平台,长久持续地传承麒派艺术、弘扬大师精神,为民族戏曲的繁荣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