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点灯,点亮了逐梦者的理想之路;星星点戏,点亮了门外汉看戏的眼睛。在上海大剧院中剧场,现今每月都会如期引来一场“星座主题”的京剧传统折子戏演出。经历了早期票房低迷、反响寥寥,到现今575个座位提前售罄、后台互动帖交流踊跃……艺术总监兼策划的史依弘最能体会个中滋味。那些走过的弯路、遭遇的瓶颈、艰难的转折、希望的曙光,让之前“只管唱戏”的梅派大青衣直面了市场的残酷、做戏的艰难,也体会了胜利的喜悦和引渡京剧有缘人的欣慰。
昨日,在“星星点戏”的年末派对上,在被问及为何舍得在最好的年华,将最宝贵的时间精力分神于此等“琐事”,史依弘答得认真:“比起京剧表演上的传承,京剧受众的传承更要紧。播种前的培土是看不见的工程,漫长琐碎吃功夫,但若无坚实肥沃的土壤,花再大力气播种培植也只是事倍功半。”
找到命中注定那出戏
“星星点戏”是首个星座主题的京剧传统折子戏演出,以星座属性对应主人公性格特色,由此确定戏码。演出分4季,每季3个月。第一季3个月以“犹豫”“隐忍”“勇气”等性格关键词,分别对应天秤座《捉放曹》《断桥》,天蝎座《别窑》《武家坡》《大登殿》,射手座《穆天王》《挑华车》,摩羯座《搜孤救孤》。
史依弘亦不掩饰良苦用心:“我们就是要推广京剧传统戏。至于星座,是循了年轻人热衷的话题,找个点让他们找到京剧和自身的联结。”
史依弘身边有着一大群京剧新戏迷,在和他们的交流互动中,她意识到:“当下,很多人对京剧都有着深深的误解!”看都没看过就觉得是陈旧的,听都没听过就觉得是老掉牙的,接触都没接触就判定是过气的。这种人为设定为京剧的传播推广带来很大阻力。”史依弘直言:“内心有了这种先入为主的概念,又怕被贴上陈旧、老掉牙、过气的标签,于是更加拒绝看、拒绝听、拒绝接触。”
面对这样莫名的既定观念和恶性循环,史依弘觉得等待不解决问题:“与其等待偶然发生,不如我们来创造契机。”“星星点戏”就是史依弘创造的契机,而以星座属性对应剧中人性格特征,为不少京剧白丁找到了亲近传统戏的理由,也让“一期一会”变得更易有共鸣。
演后谈意外火爆逆袭
看到如今几场演出的热闹劲头,或许很难相信,因对市场的错判,“星星点戏”头开得十分不顺利,甚至差点被“叫停”。据悉,最初“星星点戏”几乎每月演四场,且走得是相对高票价路线。“最初天秤座主题四场演出,平均票房只有三四成。那时候,我们一度怀疑,这项目是否还有继续的必要。”所幸,主创团队迅速调整了方向,史依弘说:“在对观众的调研和网络平台交流后,我们觉得还是要以普及为主,京剧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有认知度。”
调整后的“星星点戏”专场,将原本两个小时传统折子戏表演浓缩到一小时,剩下一小时用以普及和演后谈,票价也降低到80元,和电影票持平。史依弘说:“以往概念里,看不懂的新编戏才需要演后谈。可现在,我们发现即便是我们觉得熟得不能再熟的手眼身法步,对年轻观众都是新词。”
从京剧的本质是“以歌舞演故事”,到讲解“青衣”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时一句唱词就要唱五分钟?水袖功到底是怎么练成的?演后谈成了京剧白丁们最热衷的“小灶”,在论坛上,有大学生形容看戏就像打怪练级必备修行,在“小灶”获得的知识再运用到下次演出时“验证”,别有趣味。
值得一提的是,和此前还会邀请名角儿吆喝帮场不同,现如今“星星点戏”清一色八零九零后阵容。这倒并非史依弘刻意为之,而是自然演变:“青年演员学了戏,得靠演才能成熟掌握、灵活运用、吃尽吃透。可现实中,团里根本不可能那么多演出机会,就是演也不会是主角。他们就问我能不能来演,这当然是最佳方案,青年演员有了练兵机会,年轻观众可以看到新鲜面孔,台上台下的新人们同生共长,无疑是最良性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