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定军山》李剑饰黄忠 陈煕摄影
1905年“叫天儿”谭鑫培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京剧《定军山》片段,虽然后来拷贝不存在了,但却意味着中国电影的问世。这时,距法国人拍摄的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纪录片)只间隔了十年。《定军山》与戏迷与影迷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看过谭鑫培演出或电影的观众恐已无存在的可能,但谭鑫培、余叔岩的这部代表作《定军山》已传至现代。我曾看过谭元寿先生的演出,很喜欢这出也被叫做《一战成功》的传统骨子老戏。电影界更是拍摄了故事片《西洋镜》,《定军山》同名戏曲片也在拍摄中,可见这出戏的影响非同一般。如今尽管在演唱会上,常有那段西皮流水“这一封书信来得巧”亮音,但整出戏近年来却很少演出,使这出唱念做打并重的戏有些冷了。
可喜的是,2016年11月27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北京市职业院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李剑与他的团队一道,将这出戏又搬上了长安大戏院的舞台。那一天是寒冷的初冬日,而剧场内却热气腾腾,京城戏迷,一些书法、绘画、影视界和媒体人士都赶来欣赏。前有两出折子戏,至21时20分左右,《定军山》开锣,至22时40分左右停锣,戏迷看得兴趣盎然,听得十分过瘾,演员谢幕时,台口涌来很多人照相,还有上台献花的,追至后台要求合影签名的,可见戏迷的热情。
戏一开场,按老例儿,黄忠自“青龙门”(下场门)出场,一声响堂的“来也”,身穿黄靠的老将军精神抖擞地来至台口,这位永不服老,“血气贯长虹”的五虎将之一员,为在军师面前讨下将令,展示“两膀千斤力”,一段“师爷说话言太差”唱起,伴随着三膀弓的潇洒身段,一直到“一不用战鼓咚咚地打”,李剑唱得挺拔俏皮,韵味十足,开场便吸引了观众。这出戏是唱念做打轮番来,接下来阵前杀敌打二将,大刀下场身段潇洒帅气,横刀亮相,老当益壮。“管叫他含羞带愧脸无光”嘎调唱得响堂给力,更是赢得了满堂彩。“我主爷帐中把令传”一段,“催前趱”的收尾句,均是边唱边舞,展现出老将的风采,“取东川”的收势亮相更是规范漂亮。在走马换将的决策时,“杀一阵败一阵”的一段念白清脆干净,节奏感强,听来悦耳,也表现了黄忠不只能在战场上贡献“洪荒之力”,同时也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老将。结尾的这段“这一封书信来得巧”西皮流水唱段,一直被广泛传唱,李剑唱来韵味足,节奏明,稳重又洒脱,表现出了“黄忠”的成竹于胸。最后以箭射敌酋,保全自己战将,使拖刀之计斩夏侯渊于马下。宝刀一举大战张郃,宝刀再举斩了夏侯渊,平了定军山。
《定军山》从黄忠请战到打下天荡山,再至斩渊,70多分钟的演出时长里,人物基本是在营盘、战场上进进出出,但阻令、接令,每次战役均不是雷同、重复的。这里要刻画出黄忠一往无前,视夺胜券的性格,又要显示这位白髯老将善战的英勇状态。三段著名唱段,刀下场、身段、眼神等,李剑演的规范到位而颇具神韵,观众席上掌声连连,叫好声不断。
这出戏以前被不少前辈名家演出过,各流派的表演都可堪称典范,京剧的历史在发展,当今时代更需要新一代老生演员努力接棒。为了排演这出剧目,李剑和他的团队在2016年炎热的三伏天里,在位于大兴区国戏附中南校区较为简易的排练厅中冒着酷暑排练。北京盛夏最热的那几天,温度接近40度,呆着都出汗,何况排练中还要边唱边舞呢。但李剑以对京剧艺术的执着热爱,把出力流汗不当回事。直至11月演出前的几天,李剑还带着大家在附中剧场中响排加工,剧场不是十分暖和,但李剑一出戏下来却已是汗流浃背。排练中还要时常与乐队进行交流,对学生进行指点,以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在认真磨戏。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李剑用实际行动在教育学生们什么是对艺术、对观众的尊重,应该用怎样的职业态度去传承和弘扬京剧艺术。
李剑对艺术的认真还体现在一件小事上,这就是每当演出前一进后台,他的手机就转到静音模式,不接任何电话,直至卸完妆之后。在这段时间里他静静地默戏,再就是看看同台学生的演出状况,加以指点。平时排练时,手机也是静音的,我就遇到了这种情况,甭想在这些时段跟他通话。他的学生告诉我,老师历来是这样的。静,对于李剑来说是追求艺术目标所希冀的环境。
《赵氏孤儿》 李剑饰程婴 陈熙摄影
《四郎探母》 李剑饰杨延辉 陈熙摄
梨园行内外均认为,《定军山》是一出考验老生演员功力的戏,没有好嗓子、好身段、好的武功底子是不敢动这出的。李剑贴演这出戏,让京城戏迷又看到了舞台上不多见的这出靠把老生戏。这些年,“段儿活”的演唱会不太受欢迎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观众想看演员在舞台上唱念做打的整体水平,而不仅仅满足只听两段唱。李剑近些年在京城舞台上演出了:《赵氏孤儿》、《琼林宴》、《击鼓骂曹》、《四郎探母》、《审头刺汤》等优秀传统剧目,这些剧目的艺术特色鲜明,唱念做表繁重,人物塑造难度大,剧目的演出需要演员要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较为全面的舞台艺术技艺。在学习和排演的过程中,在先生们的严格要求下,李剑真正做到了一丝不苟的认真继承和学习,通过反复的排练逐步达到了先生们的舞台艺术要求。通过学习、研究、排演这些优秀的传统剧目,使自己进一步学习到了先生们的艺术表演风格和特色。同时也深深领悟到:“艺术的传承,源于对艺术精神的传承。对前辈艺术精神的尊重,对前辈艺术素养和技艺的不懈追求,冷静、平和、谦虚、客观的看待自身的艺术能力,是一名戏曲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修养和素质”。他说,学校排练场与长安大戏院等剧场不一样,剧场中观众的眼睛是不揉沙子的,评判标准也是很高的。教师的舞台艺术实践,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极高的舞台示范价值,为学生的艺术学习提供了参照和范本,对学校整体专业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在舞台上亮相,舞台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才能真正给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立体示范作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些年无论是李剑自己的演出还是学生的演出都得到了专家和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琼林宴》 李剑饰范仲禹 李永生摄
主演好,配演的角色也是出出精彩,我看过他的衰派老生戏也是相当不错的。《万花楼》中的“程老学”就是塑造的很精彩的一个角色。李剑塑造的“程老学”被带到山上后,见到青面虎后心中害怕,一直以战战兢兢的形象出现,在青面虎的厉声询问与张牙舞爪的表现面前,“程老学”的惊恐表现被展现的淋漓尽致,抖袖、抖髯、跪蹉步、屁股座子、吊毛、抢背等一系列表演,加之小心翼翼的答话念白,“泣颜回”唢呐牌子的调面儿演唱,让人看到了李剑扎实的表演基础和唱念的功力。他塑造的“程老学”与“青面虎”形成鲜明的对照,一强一弱、一鲁莽一谨慎、一在椅子上“折腾”,一在尘埃中答复,甚为精彩,将演出推向高潮,戏迷大呼过瘾。
《击鼓骂曹 》李剑饰 祢衡 朱宏摄影
2016年12月27日晚,在长安大戏院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教师折子戏专场的传统戏《李七长亭》中,应京剧系主任舒桐之邀,李剑出演了剧中的“陈塘”,唱念做表无不精彩。二黄散板“我哭一声七爹爹,我叫一声七爷爷”、“你夫妻要相见转世投胎”、“老陈塘愿替主身葬祸埋”、“我舍老命替你亡”等唱段唱得韵味实足,情感真挚到位,把一位老仆人的忠与信刻画的透彻清晰。在这出别致的架子花脸戏中,李剑的“陈塘”这片绿叶衬托着红花,显得格外之美。当晚演出北京著名的京剧史学家、理论家79岁高龄的刘嵩昆先生特地赶去欣赏,看后甚是高兴。不幸的是老人当夜因急症被送进医院,第二天清晨离世。我想看了一辈子京剧的刘嵩昆先生是带着满意走的,这也是他一生看的最后一出好戏。在12月31日的告别仪式上,李剑来了,深切地三鞠躬悼念刘先生。他说刘老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今天必须要来送刘先生这最后一程。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到李剑敬畏艺术,敬重观众的态度,人品可为人称道。
2004年李剑调到中国戏曲学院附中任教,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十几年来,为国戏附中培养出了不少优秀老生人才,教学成绩在业界有目共睹,如今有些学生已经成为了院团的优秀青年演员。学生们都很感恩和难忘跟随李剑老师这六年学习的过程,感谢老师为他们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演员到教师,虽说未离开京剧艺术,但却是一次角色的转换,这个转换,李剑认为是一个环境和心态的转换,校园可以让自己静下心来回顾、梳理、思考、总结学艺和从艺的过程。每当看到在校学习的京剧新苗们,对京剧的爱更深了,责任也更重了。十几年来在国戏附中传道授业,李剑认真总结课堂教学和舞台实践相结合的内在规律,多年来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角色变了,对京剧艺术的爱不变,在清静、安静、恬静的校园中不断充实和丰富着自己。
李剑以前辈名家为榜样,因材施教,保持规范、准确、严谨、科学的授课方法和准则,要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明明白白的学戏,认认真真做人。虽然教师的岗位很辛苦,事无巨细,操心受累,可他常说:传道授业,传承好京剧艺术是教师的天职和使命,培养京剧艺术人才是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长远战略。从教就需要付出,要拒绝浮躁,我不妄想当个“名师”,但一定要当好“明师”。要做一个具有高度责任心,从出戏出人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学艺更要学做人,明白清楚的老师;要做一个从心里热爱京剧艺术,潜心钻研,讲求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三观端正的老师。有道是:严是爱,松是害,他深知学生在附中学习的六年,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教学容不得有一丝马虎,如果学生在此时落下了毛病,将来是很难改正的。因此要求自己要严格要求学生,教学中得较劲,必须从难从严的教学。尽管面对的学生基础不一、悟性不一、资质不一,尽管将来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好演员,但教学必须认真严格,打下的基础必须瓷实。
李剑1993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本科班,多年来向李韵章、刘元鹏、杨韵青、陈增堃、叶蓬、李文才、王世续、李甫春、朱秉谦、陈志清、安云武、祝元昆、张国泰、李诚麟、蒋昌颐等十几位名家潜心学习。2008年在央视戏曲频道《名段欣赏》栏目录制了《碰碑》、《击鼓骂曹》、《定军山》、《审头刺汤》、《打渔杀家》选段并播放;2009年获江苏省优秀新剧目评比展演优秀表演奖;2008年获全国艺术院校京剧表演专业中青年教师教学交流展示活动——优秀教师称号;2011年其论文“苍凉悲壮 声情并茂——论杨(宝森)派名剧《李陵碑》的艺术特色”,获第十届全国教师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活动一等奖;2014年荣获文化部“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戏曲比赛”优秀指导教师;2016年被评为北京市职业院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人才是京剧艺术得以保存、传承和发展的生命载体,京剧艺术的发展历程留下了许多前辈大师的扎实足迹。弘扬其风范,彰显其风格,研究其规律,是京剧艺术传承的重要内容。尊前贤,启后人,让后辈晚生尊师重学,倾其情,尽其力,在先辈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京剧艺术的承前启后,传艺育人。如今作为北京市职业院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国戏曲学院附中表演科副主任的李剑,深知自己身上肩负着京剧艺术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的戏曲艺术接班人的艰巨使命,我们坚信他有信心和能力为传承和弘扬京剧事业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