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24日,浙江省传统戏曲演出季。被称为浙江戏曲界“四大天王”的浙江京剧团、浙江昆剧团、浙江越剧团和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来到舟山剧院,轮番上演四场不同类型的经典剧目。
趁浙江京剧团来舟演出之际,记者找到了与舟山颇有情缘的浙江省京剧名家、浙江京剧团团长翁国生,对话戏曲审美,对话舟山戏曲艺术创作。
人物名片
翁国生:
著名京昆武生,国家一级导演,国家一级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大专班和硕士研究生班,是MFA戏剧导演硕士研究生学位获得者。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专家津贴,是中宣部全国“四个一批”艺术拔尖人才之殊荣获得者。现任浙江京剧团团长,浙江省京昆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党总支书记,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曾两度荣获国家文化艺术政府最高表演奖“文华表演奖”,并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京剧艺术节“特别荣誉奖”、上海“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印度国际戏剧节“戏剧荣誉奖”、土库曼斯坦国际戏剧节“戏剧荣誉金质奖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昆曲艺术奖”。他获得了中国戏剧导演最高奖“文华导演奖”。先后导演了60多部优秀舞台作品,16次获得国家文化部全国戏剧汇演的“导演一等奖”。导演作品三次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作品重点资助,两次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大奖”,七次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资助剧目奖”,还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
人物印象
2月22日晚7点,舟山剧院,《飞虎将军》在铿锵的鼓点中拉开帷幕。
龙腾虎跃,跌扑滚打,筋斗轻翻,52岁的翁国生,踩着厚底靴,站在舞台中央,分毫不差地完成动作。
惊心动魄的开打、惊险别致的技巧、高超的功夫、干净的身段,“飞虎将军”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唱段,换来一阵阵掌声,一声声叫好。
舞台上的翁国生,完全不同于与记者对话时的翁国生。对话时,温文尔雅,舞台上,文唱武打,满台生辉。
演出结束,主角谢幕,观众无一离去,纷纷起身鼓掌献花。
翁国生手捧鲜花,向观众深深鞠躬。
戏曲名师,舟山女婿,情系舟山三十年
新区对话:翁老师,您来舟山很多次了,和舟山的渊源颇深?
翁国生:我第一次来舟山演出是1983年,那时候舟山真是一个小渔港。大对虾一块钱一只,我买了100只,跳上了从高亭开往嵊泗的船,我在船上把虾都拿出来晒,一边晒,一边晕船。
与舟山真正的缘分要从1987年说起,就是我和爱人认识的年份。我爱人是当时舟山越剧团的挑梁演员,她作为舟山代表,我作为省里的代表,都获得了浙江省十佳优秀青年演员奖,在杭州领奖时,认识并成为朋友。从此,来舟山就像坐班车。有一段时间,舟山越剧团演到哪,我就跟到哪,我成了舟山越剧团的名誉职工,他们演员不够了,我也会上场。
新区对话:翁老师,原来您还是舟山女婿啊。
翁国生:哈哈,除了我爱人的关系外,我和舟山还有着扯不断的情缘。
我对舟山越剧团有着很深的感情,和团里老职员都是好朋友。不仅因为之前跟着他们下海岛送戏,去嵊泗、宁波演出,还为他们导演过很多戏。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他们培养了一批演员,同时,我们一起也做了很多海洋题材的尝试和探索,比如创作了《双狮宝图》《东海明珠》《东极英雄》等以舟山的海洋、历史、风土人情为背景的作品。
还有,我们团和舟山越剧团友情也很深,舟山越剧团《东海明珠》一剧里所有翻腾跳跃的虾兵蟹将都是我带来的。“浙京”也常来舟山驻演,舟山都非常热情地帮我们宣传、推广。
这几年,我在省里,亲眼见证了很多舟山演员变成了一级、二级演员,着实为他们高兴。
戏比天大,52岁还在舞台上“折腾”
新区对话:您在《飞虎将军》里,有很多精彩的打戏,作为武生,你的年纪不小了。
翁国生:我是1965年的。很多我这一辈的武生,基本上都退出了舞台。像我这个年纪还出演这么繁重的武生挑梁大戏,在舞台上还能这么快速、敏捷地唱念做舞,也算十分不易,同行都说我是个奇迹。因为我身上各个部位基本上都负过伤,颈椎坏过、大筋断裂过、手臂骨折过、腰椎变形、长满了骨刺。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11年在武汉参演第六届中国京剧节,演出大武戏《哪吒》。开演才10多分钟,我的左腿脚筋就在剧烈的武打中断裂了,疼得我在舞台上根本站立不住。当时文化部领导打电话过来,说我是京剧界很重要的演员,不能因为一场演出,断送了后面的演艺事业,坚持要我停止下面的演出。舞台旁的大屏幕也打出了我意外受伤的字幕。七八十位武汉戏迷观众涌到了后台,非常热忱地劝说我停止演出。我没多想,用四根京剧绑带扎紧断裂的大筋,咬牙坚持将后面2个多小时的大武戏演完。因为没有及时治疗,到医院时脚筋已经萎缩到了小腿以上,整整接了五个多小时才接上。那时候是微博时代,这件事在演出当晚就传遍了全国,在梨园界、戏迷圈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新区对话:受伤严重,为什么还要坚持下去?
翁国生:在我的艺术人生中,没有因为我的原因关过大幕,我不想留下缺憾。因为武生永远是舞台上的英雄。
和现在的孩子们不一样,我学艺那会儿,是冒着大风雪跑到江苏师傅家的。那些老艺术家会在我面前坐着,用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教育我们,戏比天大,观众永远是上帝,演员和观众是共融的。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改变了我。所以我一上舞台,就和打了鸡血一样,再苦、再累、再痛站到台上,都会变得神采奕奕。
那次我坚持演出完,全团演员都在侧幕边上哭着看着我,场下的观众一个都没离场,哭着为我鼓掌,喊着“翁国生,好样的”“下次再来武汉”。
脚筋断了很疼,演出全程我没哭,听到观众这么喊的时候,我眼泪顷刻就下来了。
新区对话:这么多年,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翁国生:我11岁入科班,到今天已经入行40多年了。以前在昆剧团工作时,有段时间戏曲艺术没有复苏,剧团境遇很窘迫,我得空去攻读了美术学院的油画系,系统学习了油画和中国画的绘画艺术,那段时间我曾想过离开清贫的戏曲剧团。但因为放不下戏曲,割舍不断对戏曲的爱,最终没有离开。我比别人幸运的是,我的付出,换来了回报,我获得过梅花奖、文华表演奖,这让我很有成就感。现在再回头看,这辈子注定是离不开戏曲了。舞台是我最重要的天地,我是为这个舞台而生的。
外国人看到中国戏曲都“疯了”,中国人为什么不呢?
新区对话:你深爱着戏曲,在您看来中国戏曲美在哪?
翁国生:那太多了,音乐美、服饰美、歌舞美、绝招美。说到这,我要说说去年11月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亮相的《国色天香》戏曲晚会,这场中国戏曲艺术秀由我担任总导演,晚会集中了18个戏曲剧种的鼓乐、古筝、京胡、琵琶等传统音乐和表演精髓,展示了500多套戏曲服饰,亮相了戏曲舞蹈中的“抛、甩、耍、旋、舞”等舞蹈绝招和川剧变脸、京剧喷火、平调耍獠牙、京剧巧舞七星大刀等戏曲武戏的绝技,把在场的许多外国嘉宾给看“疯了”。我们的戏曲在国外,都很受欢迎。你能感觉到传统戏曲在海外就是中国的符号,是民族的精髓和灵魂。
新区对话:但现在国内喜欢戏曲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对戏曲的关注度不高,甚至出现了观众的断层,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翁国生:蛮可惜的,在电视范畴,我们省内至今没有一个戏曲频道,电视屏幕上娱乐性、泛娱乐性的节目占据了大多数,还有外来文化的输入,以及网络带来的审美改变。现在人的审美关注点,不在中国戏曲,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新区对话:怎么去改变?
翁国生:我们团近年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我们努力继承京剧传统,但没有局限在老京剧的表演范畴,为争取更多的年轻观众,弥补观众断层,我们特别为年轻观众创作了《告别迷茫》《网络恋曲》等青春京剧,《孔雀翎》《藏羚羊》《少年中国梦》等儿童京剧,《俄里浦斯王》《红拂》等实验京剧,《东极英雄》《大渡河》等革命战争题材京剧,都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和市场效益。让我们骄傲的是,在很多京剧院演出市场比较低迷的境况下,我们团每年都有300~400多场的演出,700万~800万元的演出收入。
新区对话:另外,现在都市的节奏很快,戏曲讲究铺陈,节奏相对较慢,这两者会不会不合拍?
翁国生:恰恰相反,现在的人节奏快,在休闲时,都会选择放松自己,让自己慢下来,喝杯茶,禅修、入定。看戏就能带来这样的享受。戏曲的舞台是一座殿堂,唯美、精湛,传达着哲学,大幕拉开,观众就会静下来,在观看戏曲的过程中让心灵慢下来,这其实正是现在人所需要的。
比起京剧,昆剧节奏更慢,但我参与导演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和《玉簪记》却在世界各地风靡,至今已分别演出了200多场和120场了。这两部戏在北大上演时,大剧院里5000多座位座无虚席,年轻学子们都为之痴迷疯狂。原因一是戏的故事主题很现代,和现代年轻观众有心灵上的共鸣。二是在于艺术呈现上的现代理念包装。《牡丹亭》和《玉簪记》的剧情故事和昆曲表演精髓都是原汁原味的,但在舞台表现形式上,我们和共同参与的港澳台艺术创作者,比如和《云门舞集》的编舞吴素贞与台湾金马奖评委服装设计王童、台湾大学资深教授张淑湘等一起群策群力、共同设计,特别是著名美籍华人作家白先勇先生担任了我们主创团队的监制,用崭新的设计理念,对传统戏曲进行了特别的包装。让年轻观众,感受到了古老戏曲的现代时尚美。
这些年来,在我导演的60多部戏曲作品里,都会运用这样的创作方式,让传统戏曲更深层次走进现代观众,特别是走进年轻观众的心灵。去年,《飞虎将军》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时,所有的票都售罄了,而且都是上海观众自掏腰包买的,上海的戏迷已经形成了对传统戏曲的关注和支持,我想这就是对我们戏曲人的一种尊重和肯定。
向海洋要东西舟山越剧的创作方向
新区对话:翁老师,您来舟山很多次,怎么看舟山的文化艺术发展?
翁国生:我是浙江省政协委员和省党代表,来舟山调研时,我发现舟山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我也发现舟山的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匹配,需要大力发展。
最近习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支持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我认为这对舟山发展传统戏曲文化,包括舟山越剧团的发展都是个契机。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艺术的扶持力度,让舟山的文化软硬件实力相吻合。我相信舟山的传统艺术的发展会更好,我们外来的剧团来舟山时感觉也会更好。
新区对话:您觉得舟山的越剧团应该如何发展,创作题材在哪里?
翁国生:舟山越剧团,正向着都市化剧团的方向发展,一步步接近理想状态。舟山,有着非常丰富的海洋文化故事可以挖掘,我也一直在帮忙寻找题材。比如我们浙京就曾以抗战时期在东极沉没的“里斯本丸号”作为背景,创作了现代京剧《东极英雄》,该剧获得了2015年浙江省委宣传部评定的“浙江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奖”,并准备参加今年文化部举办的中国京剧艺术节。还有舟山本身的风土人情题材也非常丰富,比如之前以“绿眉毛帆船”为背景导演创作的越歌风情剧《东海明珠》,参演了第二届中国越剧艺术节,都获得了成功。另外,我一直很感兴趣的还有普陀山观音文化的题材。
舟山的戏曲一定要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要结合当地的“非遗特色”,往海洋文化特色方向走,我相信舟山的戏曲,将来一定能成为舟山的文化名片。只要我还在省里做主创和主导,我非常愿意参与舟山题材的戏曲作品创作,为舟山戏曲做出我一个舟山女婿应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