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1日,北京京剧院在二楼会议室召开“青年领军”恳谈会,北京市文化局党组成员、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副院长李师友与剧院26位“青年领军”演员坦诚沟通,听心声、征建议。负责统筹管理生产经营工作的综合业务部领导列席。
擂台赛成就“青年领军”
京剧是讲究“口传心授”的艺术,传统的京剧演员选拔机制取决于师傅的喜好,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师傅选徒弟,更多来自个人的主观判断,谁能被培养?意见难以统一。
为打破传统培养模式,给青年演员更多崭露头角在机会,北京京剧院自2011年起开展人才梯队建设,谁能成为京剧的“苗子”?让擂台赛来决定。此举极大调动了青年演员的积极性,打破了传统的京剧人才培养机制限制,变重点专一培养为普遍培养。
2011年至今,北京京剧院已成功举办4届青年京剧演员擂台赛、3届擂台邀请赛,剧院的26名“青年领军”就是一年一度擂台赛的佼佼者。
流派纷呈、行当齐全的“后生团”
经过擂台赛的历练和综合选拔,北京京剧院“青年领军”队伍呈现流派纷呈、行当齐全态势。梅、尚、程、荀、马、谭、张、裘、赵、杨、奚、李等流派皆有新鲜血液注入。
行当方面,有老生演员穆雨、谭正岩、杨少彭、张建峰,文武老生杜喆,青衣演员张馨月、窦晓璇、郑潇、郭玮、姜亦珊、王盼、王亦戈、吴昊颐,武生演员詹磊、魏学雷,花旦演员常秋月,老旦演员翟墨、康静,武旦、刀马旦演员张淑景、王晓丽,花脸演员裘继戎、方旭、李小培,武花脸演员于帅,武丑演员曹阳阳等。
这批80后、90后迅速成长,脱颖而出。“后生”的突飞猛进带动了“师傅们”传授技艺的热情,北京京剧院由此形成了“老带新、新促老”的发展势头,时至今日,已有七八十位青年演员有过驾驭整台戏的历练。
做超越者,别做自然的接替者
几年来,“青年领军”活跃在京剧舞台,为吸引青年观众、传承流派艺术、提升剧院影响力做出积极贡献。与此同时,他们的艺术特点和思想意识也有了新的变化,在艺术打磨和剧院管理方面不乏建树和想法。为巩固剧院的青年演员团队,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剧院特召开“青年领军”恳谈会,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倾听他们的心声,征询他们对剧院和建议和期望。
在恳谈会上,院长李恩杰分析了京剧现状,预测了京剧发展的形势,介绍了剧院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李恩杰表示,剧院密切关注“青年领军”队伍的每一位演员,将演员的培养融入剧院日常演出项目中,尽剧院所能,为“青年领军”搭建展示的平台和发展的机会。同时,也希望青年演员认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明确个人发展方向,抓住剧院项目制运营的机遇,适应客观环境,主动地承担工作,让自己在艺术领域再上一个台阶。剧院领导还鼓励“青年领军”演员“做超越者,别做自然的接替者”。
听心声、征建议,只为“出戏”
翟墨、郑潇、于帅、曹阳阳等演员发言,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有人分享几年来的从艺心得,有人将京剧从业人员的辛苦娓娓道来,有人对剧院的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也有人想多上场、多演戏,希望剧院提供更多的演出机会。
裘派花脸演员方旭的发言充满正能量,他说:“我在北京京剧院特别有幸福感,剧院给了我空间,也给了我舞台,让我潜心学戏,并有机会展示给观众。这在目前显得尤为难得。 ”
剧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几年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将演员的培养与艺术生产融为一体,无论是擂台赛还是剧目的演出都坚持商业运作,让其成为剧院基本的经营项目、基础工作。近年来,剧院已经通过唱响之旅、传承之旅,“魅力春天”青年京剧演员擂台赛、擂台邀请赛等一系列大型演出项目,将一大批优秀京剧演员推上舞台。这种模式不仅出了“人”,也出了“戏”。这些年挖掘整理了很多久疏舞台的传统剧目,不同流派的经典剧目等共上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