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了门中国传统艺术混学分,在前期讲京剧的时候,老师带我们看了京剧《范进中举》的片段,大概是高潮和结尾部分。人教版的课本里有吴敬梓写的范进中举的原文,因此故事我们都熟悉,但是看了京剧版的《范进中举》,感觉舞台艺术的表现手法和文字艺术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别有一种另外的趣味。于是私下里就去网上找表演的视频看,正好有交作业的这个机会,就把看完的感受组织成文,以为作业——然后发来枪城大家看看,蛮有意思。
首先是一些必须要知道的背景资料。汪曾祺戏剧著作颇丰,基本贯穿了他写作生命的始终,《范进中举》是他的第一部剧本作品,当时汪曾祺正在《说说唱唱》做编辑,正值吴敬梓周年纪念,他便利用闲暇时间改编了这篇名著。虽然他的京剧创作生涯是以偶然进入的,但是也和他本身就是京剧资深票友有关。这部作品给他前期的剧本创作奠定了一个基调,从50年代中期到文革前他一共创作了4部京剧剧本作品,除却《范进中举》外,还有《小翠》、《王昭君》、《凌烟阁》三篇,可以看到,这4部作品都是将传统小说作品改编为京剧戏剧剧本的跨文本创作方式,比如其中《小翠》来自于聊斋志异。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汪曾祺一直秉持着“提高京剧的文学水平,提高可读性,把京剧变成一种现代艺术,可以和现代文学作品放在一起”的宗旨来进行创作,这个理念对现代的京剧艺术发展依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我看的是当代奚派名家张建国先生的版本,经查阅后发现,其实剧本经过了二次改编,第一次是50年代由汪曾祺从小说改编成京剧剧本,但是这个剧本不能直接上台就用,而是由京剧四大须生、奚派创始人奚啸伯先生进行二次改编后才搬上舞台的。由于只有奚派演出,所以,该剧也被称为奚派代表剧目中“代表的代表”。
接下来简要说一下开头所谓“另外的趣味”从何而来。究其根本而言,自然是小说艺术和舞台艺术的区别,但是这么回答是在显得过于简略概括。具体来讲,我认为直观性和节奏是两者最大的差别。小说不是一种从直观上进行表现的艺术,因此使用细节就更加灵活,但是舞台艺术不行,必须是要通过两种极为具体的表现手段——唱和作,这样对细节的选取就要受到很大的限制。节奏是另一方面,小说这段我掐点阅读只用了不到5分钟,但京剧是111分钟,显然叙事节奏上小说快得惊人,如何把小说中表现的感觉充实到近两个小时的体验中,其手法可定有很大的差别。
然后我们进入具体的考察,看看相对于吴敬梓的原著,汪曾祺的改编究竟在哪些方面有区别(汪先生的剧本我是实在没有找到,因此只能从演出视频推测剧本的很多方面,可惜了)。
剧情放在头前说,汪曾祺的剧目有很多原创内容,完全原创的是“邻济”“文战”和“传讹”三场戏,原著中“ 因向几个同案商议。瞒着丈人, 到城里乡试。出了场, 即使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被胡屠户知道,又骂了一顿。”三句话, 被汪曾棋扩展成了三段完整的戏。邻济讲的是关白顾青两个邻居得知范进无钱赶考,就把准备过年出售的两头猪换作银子以救邻急。文战在原著中没有一点描写,全为汪曾祺原创,讲范进和几个同案一起考试的前后始末,考试前几人夹带作弊,考试后几人把希望寄托在相貌玄学上。传讹讲喜讯迟到,同案先中,范进万念俱灰,更兼胡屠户嘲讽,更是绝望之至。这些原创内容不仅契合原著,而且还增强了原著的表现力:邻济一场塑造了邻人的古道热肠,给基调完全是灰暗讽刺的原著增加了积极的内容;文战则具体把考生愚昧的样子展现出来;传讹则起到了铺垫作用,范进在这一场越痛苦绝望,后面得知喜报就高兴,感情波动更大了。
人物也有原创,而且几乎每一段戏都有原创的人物出现,还用刚才的三场戏举例子,里面两个邻人,四个同案均为原创人物,原著中是一点也无。四个同案和范进一起学习,一起考试,一起中举,主要是具体得刻画被科举折磨大半辈子的这批人的生活状态,尤其是面对科举的复杂态度。两个邻人,以及那些没提及名字的小人物(如门官、店家、峭翁、樵夫),主要是为了夹带汪曾祺的私货所用,这一点放在下文讲主旨的时候再详细说。
主旨上汪曾祺除了让原先讽刺科举的主旨更明确具体之外,还加入了自己的私货。我们知道汪曾祺一直以平民作家闻名,一直在作品中描写升斗小民的淳朴热情,和吴敬梓那种纯粹灰暗失望从而变得尖酸刻薄不同,汪曾祺给这个故事加入的平民人物很大程度上让故事显得更温情了。而且这些人物也给作品增加了更多的笑料,让作品在讽刺之外还多了一些明面上的轻松滑稽,娱乐性根强。另外,《儒林外史》中不是没有正面人物,吴敬梓把他的理想寄托在隐逸高士身上,刻画了几个有六朝风骨的读书人,这和汪曾祺把希望寄托在平头百姓身上的想法是有很大不同的。
最后谈谈语言和表现形式。原著小说中的很多细节——比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在舞台上是不可能被呈现出来的,因为京剧自有其完整夸张的动作程式。而小说中不做特别重点的语言,须得在改编中改成京剧的另一个表现形式,也即唱和念。剧本中增加了不少独白唱词,比如范进疯了的时候,原著是来回念叨着“我中了”,剧本中则增加了一大篇唱词,讲范进幻想自后自己做了考官要怎么为难考生,什么50岁以下的绝不录用,什么加大考试难度之类的,范进的形象更丰满了。这些独白是直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展示,小说中只有实在的叙事,大段的心理活动是不存在的,而京剧中常见大段心理活动,因此改编成了这样,这也是《范进中举》为什么是经典文戏的缘故。这和汪曾祺本人受到意识流文学的影响似乎也有关系,不过本文只围绕《范进中举》这部作品,就不展开这点了。
总的来说汪老的作品改编得十分成功,在京剧史上也很出名。这种新戏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在搞,如果有新的作品在剧院上演,我也愿意去瞧瞧,不过还是要在剧场头顶给出滚动唱词,要不然实在是听不懂啊...不过如果这么往话剧靠拢的话,也许会形成中国特有的歌舞剧传统也是说不准的事情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