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魁智扮演的蔡锷与李胜素扮演的小凤仙
“将军剑拔南天起,我愿做长风绕战旗……”上世纪80年代,一部电影《知音》,将蔡锷与小凤仙的爱情传奇广为传颂,而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由山西省京剧院、国家京剧院、山西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联合创作的新编大型交响京剧《知音》(注:原名《剑胆琴心》)于本月6日晚首次赴京,在解放军剧院开唱。昔日的历史故事在于魁智、李胜素等名家的演绎下再次耀眼夺目,大气磅礴的故事情节、华美的舞台布景、完美的唱腔艳惊四座,震撼全场。
该剧讲述了立志推翻腐朽封建帝制的大将军蔡锷被软禁在京,为麻痹袁世凯,他与京华名妓小凤仙来往,两人在《高山流水》的琴曲中定下终身。深明大义、不甘做亡国奴的小凤仙不惜牺牲自我,含泪掩护蔡锷离京赴滇,蔡锷在西南打响了讨袁护国第一枪。蔡将军百战余生,溘然长逝。小凤仙历尽劫难,长歌当哭。
距离开场还有半小时,剧场入口处已排起了长龙,有的为京剧而来,有的为于魁智等表演艺术家而来,大家手捧节目单,不时地交流着,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期许之情。
晚上7:30,《知音》正式开锣。上下两层的剧场内,8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台上京剧名家们倾情献艺,台下观众叫好声、呐喊声此起彼伏,掌声不绝于耳。回荡在剧场内的喝彩声是对这部“晋”字号《知音》给予的最高肯定。散场后,观众久久不愿离去,演员们只好频频谢幕,很多手捧鲜花的铁杆票友还专门等在剧场外,等着为于、李二人献花,甚至还有戏迷拿着票根等着他们签名留念。
为了此次赴京演出,省京剧院不仅丰富了剧情,而且在服装设计上也有改动。于魁智、李胜素两位主演均有军装、长衫的造型亮相,而小凤仙除两次男装打扮外,每次出场的女装服饰也不同,多种视觉形象让观众在大饱耳福之外也大饱眼福。
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全剧的舞美设计,蔡锷与老母居住的蔡府、小凤仙的云吉班以及袁世凯的大总统府,颇具古典风格,而且彰显人物内心。例如,蔡府典雅古朴,一幅巨大的幕布挂在舞台后方,上草书岳飞《满江红》,展现蔡锷爱国护法之心;在大总统府的幕布上则有“大梦谁先觉”,来暗示袁世凯的野心;云吉班的布置,则以一扇屏风一把古琴来展现小凤仙的生活状态。《知音》还将于10月11日、12日登上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的舞台,让京剧进校园,为广大学子奉上一场传统的国粹艺术。
■侧记
偶遇演艺圈大腕
观众入场时,记者意外发现了几位演艺圈大腕的身影,既有常念叨“伙计”的著名小品演员魏积安,也有“皇阿玛”张铁林。
与舞台、荧屏上的叱咤风云、光鲜亮丽不同,两位演员衣着朴素,行事低调。当记者发现魏积安并与其交谈时,他没有架子,还开玩笑说:“我是于魁智的铁杆粉丝,就是他邀请我看戏的。”随后,魏积安进入剧场,“戏马上开始,我不想耽误看戏,回聊。”
记者发现张铁林时,正好是中场休息,原本想让他说两句,没想到“皇阿玛”很慎重,“先看戏,戏没看完我不能发表意见。”演出结束后,张铁林出现在记者面前,他很认真地对这部戏提了建议,言语中尽显“行家”风范。
京剧也有“洋知音”
在演出现场,记者还看到几位外国朋友,他们是专门来欣赏中国国粹艺术的。
来自美国的罗宾森是今年来清华大学的交流学子,早就对京剧艺术有耳闻,但一直没到剧院看过真正的京剧演出,因此在同学小郑带领下,三位美国青年就来到了锣鼓喧天的剧场内感受起来,“我们虽然听不懂,但看上去觉得很美。我爱京剧。”罗宾森激动地说。
来自澳大利亚的贾佩玲女士用娴熟的中文告诉记者:“我常来中国,知道这个月会有很多好戏在北京上演,所以专程和朋友们来到中国,给于魁智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