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正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中国京剧艺术节是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京剧艺术盛会。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文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抓好戏曲传承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对近年来京剧界剧目创作、人才培养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
本届京剧艺术节上,共有来自全国24个省区市34个京剧表演团体的29台剧目、5台武戏折子戏专场和2台祝贺演出剧目上演。参演剧目中,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剧目“三并举”,特别是京剧现代戏创作活跃、成果突出,占比近60%,体现出京剧艺术工作者关注现实、继承传统、勇于创新的不懈追求。本报将分期刊发参演剧目剧评和剧照,以飨读者。
(以上剧照由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组委会提供)
《青衣》:纯美的人性呈现,纯粹的艺术表达
江苏大剧院《青衣》
李小菊
“再难回弯弯曲曲的田野小径,再难听清清澈澈的泉水淙淙。从此后每到月华升天际,便是我碧海青天夜夜心。”京剧《青衣》以这段《奔月》中的核心唱段为支点,讲述了一个京剧团排演《奔月》的前世今生,展现了青衣演员筱燕秋的人生阅历和心路历程,表达了戏曲人的艺术追求。
《青衣》之纯美,首先把握住了原著的精髓,对故事、人物和主题进行提炼,塑造出戏痴筱燕秋的形象。该剧更多着墨于充满张力的人物内心刻画和人物关系处理,简化了人物所处的外部生存环境,展现了艰难挣扎中人性的纯与美,使人看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这是京剧《青衣》独特的艺术价值。
这部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它自如的舞台时空转化手法。这种手法在当代戏曲中比较常见,特别是在导演张曼君的作品中已成为常规。如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换装进入回忆的手法,我们在《花儿声声》《母亲》《红高粱》等众多作品里都可以看到,这种手法减少了传统戏曲中演员上下场换戏装的时间,通过其他演员的表演、群众演员的遮挡或灯光明灭的运用,达到转换场景的目的。
《青衣》还使用了心理外化的艺术手段。筱燕秋在全团人注视之下,借助影视剧中的慢动作和场景定格,在呈现现实时空的同时表现了她此时此刻的心理时空。
简约的舞台呈现也为该剧增色不少。主色调黑、白二色划分出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真实两个空间,这样象征化地把舞美延展为表现人物心理时空的做法,在戏剧舞台上是不多见的。
京剧《青衣》以独具匠心的改编思路、独具慧心的导演手法和演员精湛高超的表演,使观众获得了从舞台样式、表现手法到情感体验都十分新颖的观剧体验,这种形式虽然新鲜,却都没有跳出戏曲传统的表现程式,是坚持中国传统戏曲美学基础上的探索与创新。
《党的女儿》:红色经典绽新葩
北京京剧院《党的女儿》
周传家
《党的女儿》留给我的印象是:空灵、诗化、重情、唯美,凸显出浓郁的京剧韵味。该剧遵循原著架构,故事情节上淡化了短兵相接的场面,强化了革命者与叛徒间的殊死斗争,揭示了叛徒马家辉投机钻营、自私贪婪的丑恶灵魂,展现了田玉梅、七叔公等共产党人执著坚定、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其中,桂英的形象很有特点,她心灵经受煎熬,但内心深处仍坚守做人的底线和本色,她的遭遇显示出现实的残酷、斗争的复杂,增强了全剧的悲剧意蕴,让观众既产生对历史的反思,又对未来充满希望。
《党的女儿》导表演二度创作追求诗化风格和唯美的艺术效果,大胆运用歌队伴舞形式,更新了舞台景观。第一场末尾,白匪枪声响过,在弥漫的硝烟和刀光剑影中,灯光突然变幻,伴舞演员出场,漫抛水袖如凤凰涅槃,象征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境。随着舞女的旋转,田玉梅如出水芙蓉冉冉而起昂首高歌,气壮山河,党的女儿的形象一下站立起来。
本戏导演善于处理场上与幕后、虚与实,点与线、线与面的关系,以少胜多地讲述故事。仍以第一场为例,导演运用富有雕塑感的群众造型和变化的舞台灯光、瀑布般的音乐效果,表现国民党反动派灭绝人性,枪杀共产党人。田玉梅在老支书和战友的保护下侥幸死里逃生。紧接着灯光暗下来转为追光,马家辉像一道鬼影,从舞台一角溜出,白描、象征等手法的综合运用,简洁巧妙地点明了规定情境和人物关系,快速推进了故事发展。
《党的女儿》浓郁的京剧韵味集中体现在唱功上。女主角王蓉蓉嗓音甜美圆润、音域宽广,演唱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既保持了张派华丽柔美、刚健清新的演唱风格,同时又有个人特点,很具感染力。杜喆演唱的那段【四平调】,准确地传递出人物的心迹神色。方旭的唱刚柔相济。李海清的唱腔程韵十足。朱绍玉统筹音乐,功不可没,他为王蓉蓉量身设计的唱腔抓住了张派本源,而且大胆融进江西民歌的旋律,既具时代特点,又有地域色彩。
《党的女儿》受到各层次观众的赞扬,该剧如继续完善打磨,肯定会成为一个红色戏曲经典教材,成为常演常新的保留剧目。
《青天道》:清廉是种力量
沈阳京剧院《青天道》
穆 桦
作为我国历史上清官的杰出代表,海瑞一生反对贪黩、直言敢谏,他以清正廉洁的道德闻名,以刚正不阿的性格沉浮于宦海,以严谨执着的追求达成“必为圣贤,不为乡原”的夙愿。新编历史传奇剧《青天道》就是清官海瑞的精神写照。
沈阳京剧院与“海瑞戏”渊源颇深。早在半世纪前,该院创作演出的《海瑞背纤》就曾轰动一时,全国各大剧院竞相搬演。《青天道》便是一部承前启后的作品。
这部作品在尊重史料的前提下拓展了艺术创作的空间。首场幕启,大贪官鄢懋卿在前呼后拥、阿谀奉承之声中登场,接受人们的跪拜,可小小儒学教谕海瑞却不肯苟同,声称“只能跪天跪地跪皇上,跪万世师表孔夫子”。戏之开局便在矛盾中展开,而后不断激化、发展。剧中没有再讲海瑞罢官,反而表现的是海瑞屡屡升迁这个仕途传奇是如何缔造的。原来海瑞背后,有一群不请自来的“跑官族”。任淳安县令时,他秉公执法,痛打封疆大吏胡宗宪的儿子,致使胡宗宪和鄢懋卿不得不以“联名举荐”的方式将他送走,海瑞以此从地方县令升任户部主事,官拜六品。然而他不识抬举,竟抬棺上朝,毫不留情地参奏嘉靖皇帝专搞迷信、宠信奸佞。惹怒皇帝后,他被捕入狱,听候斩决,最终等来的却是嘉靖的死讯。新皇帝上任后,海瑞不仅活下来,还升官了。55岁时他成为应天巡抚,达到仕途顶峰,皆大欢喜中,《青天道》的故事徐徐落幕。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荒唐背后,我们看到了清廉的力量。
该剧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在舞台样式、程式表演、行腔等方面均有所创新。主演常东充分发挥文武并重的优长,创造了其继儒帅王翦、名相苏秦之后又一个鲜明的舞台形象。剧中多段戏曲舞蹈及时尚语汇的注入亦是一大亮点,通俗而不失庄重。纵观全剧,主题立意明确,凸显了“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的主旨,指向“官为民役”的正道。
《奚啸伯》:闻声赏奚韵 识人见精神
河北石家庄京剧团《奚啸伯》
崔 伟
新编京剧《奚啸伯》是剧作家王景恒的作品。它以近代京剧大师奚啸伯为对象,虽然人物本身有重要的写作意义,但其人生经历和性格具有强烈戏剧性的内容并不多,其人格魅力更多体现在理想追寻、艺德、艺术建树上。这个文本恰恰在平实与真实上着力,运用传统戏曲的讲述方式娓娓道来,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况味。京剧演员张建国的精彩表演更是把奚啸伯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得可圈可点。
作为奚派传人领军者的张建国抓住了奚啸伯命运与性格中最具代表性的两方面:事业上锲而不舍与艺术风格上清新高雅。他运用多年积累的舞台经验,在扶弱、下海、遇挫以及创演现代戏、培养梨园后人等方面精心刻画,生动展示了奚啸伯旷达的心路历程和坚韧不拔的品格,树立起一个清晰的舞台形象。这部戏的创作启示我们:新戏的创作不仅依靠文本和导演,更要调动起演员的创造性,这样,戏曲的魅力才得以展现。
第一次尝试连导带演的张建国,导演风格和表演手法也有一种戏曲与书画合而为一的审美。唱、念是奚派最具艺术特色的部分。该剧开始,伴随奚啸伯扫雪的第一个戏剧动作,他舒缓惆怅地唱出“隆冬月寒风凛冽,雪皑皑”,场景极具沧桑感。再如,被打成“右派”后,中年奚啸伯垂头丧气,“天昏暗,云低矮,山雨来”,舒缓的唱腔和字、音、韵的强调,把政治风暴后主人公迷茫无措的心情和复杂感受表现得非常生动。
该剧体现出了石家庄京剧团的创作实力。荀派名家赵玉华饰演姚默涵,这个人物年龄跨度大,内心情感复杂,赵玉华发挥其优越的嗓音条件,以荀派为宗,又在小腔的吞吐方面突破了流派的局限,成功塑造了这一形象。荀派新秀张云演出的四格格唱念功力突出,人物拿捏准确,戏份不多却亮点明显。此外,程派名家赵冬红,以及青年奚啸伯扮演者张通等演员的表现也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路上》:大格局 深挖掘 小切口
湖北省京剧院《在路上》
武丹丹
舞台上,随着女纪委书记韩梅出场的一段西皮摇板,女版“侯亮平”正式踏上了下乡调研之路,白话台词后的京剧唱腔自然转换,博得了现场阵阵喝彩……
现代京剧《在路上》不仅仅是在路上,更是走在了前面。标题也一目了然:反腐,一直在路上,让人有种行进感。该剧就创作时间而言是有眼光的,并不是跟风而作,最后呈现给观众的效果极具现代感,做到了大格局、深挖掘、小切口。
反腐题材不容易写,可以说是难写、难排、难演,写不好会变成好人好事的概念化作品,令人潜意识产生排斥。《在路上》这部剧,曹其敬导演的加入决定了这个戏的格局与特色,让该剧增添不少光彩。这部剧舞台、剧本都很简洁、干净、紧凑,和戏里表达的崇高感无缝对接。该作品最可贵的是领导和群众都会喜欢,不仅能令人接受还能净化心灵。艺术上也有现代戏的风格,不落俗套。希望这部好作品立在舞台上,一定要多演,扩大影响。
整部戏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宣誓》一场,两个人物在同样的宣誓过程中,一个坚定,一个犹疑,鲜明的对比,令人反思。
这个戏在音乐上也很成功,我们常讲“老耳朵,新眼睛”,意思是戏曲舞台上不断出现很多新面孔,但作为观众,希望能听到传统的曲调。这个戏虽说是现代戏却不失传统曲调,作曲朱绍玉在这方面做了极大贡献。唱词上,富有文学性和书卷气。
此剧作为一部反腐题材现代戏,在主创班子的打造下将故事能量放到最大,塑造了生动又不失可爱的纪检干部形象,可谓新颖又不失京剧的传统。期待《在路上》在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大放异彩。
《陈廷敬》:留得清风在人间
山西省京剧院《 陈廷敬》
刘巨才
一场惊心动魄的廉贪较量和正邪交锋,没有剑拔弩张,却演绎得荡气回肠。这是山西省京剧院为了贯彻山西省委提出的“三个文化”的指示精神,推出的大型新编历史京剧《陈廷敬》。
清康熙二十六年,初现盛世,然而官吏舞弊,贪风日炽。时任帝师、户部尚书陈廷敬协助康熙皇帝肃贪倡廉,而首例肃贪对象却是自己的儿女亲家、湖北巡抚张汧。陈廷敬恪守清廉,坚不说情,遭到深涉此案的首辅大臣明珠的诬陷。在朝臣、亲家、父女、夫妻之间的重重矛盾和情感撞击中,陈廷敬经受住了挫折和考验。该剧塑造了一位清廉正直、光明磊落的廉吏形象。
该剧导演统筹全局,合理调度,很好地解释了剧情和人物。为使全剧更具时代感,导演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全剧多使用通俗的“京白”,少用“韵白”,清晰明白、朗朗上口,更易为观众接受。为了更好揭示正反面人物的心理活动,剧中多次以“背供”形式,让陈廷敬、明珠、康熙等在不同表演区的灯光映衬下轻声吟唱内心独白,十分动听传神。为刻画人物、渲染剧情,该剧的音乐创作和混合乐队的演奏也严丝合缝,别具新意,在大气磅礴的京腔京韵中,融入美妙动听的山西民歌,赏心悦耳。特别是担任幕间伴唱的小演员张二苗演唱声情并茂,为该剧增色不少。舞美创作也颇具匠心,雕塑、剪纸式的写意手法既是山西特色,又很好地渲染了剧情和人物。
好剧本需要好演员来体现,观众欣喜地看到一批中青年新秀的进步和成熟。净角新星王越,天赋一条高亢圆润的歌喉,表演张弛有度,所饰陈廷敬柔中寓刚、耿耿正气;当家青衣单娜,雍容大度、唱做俱佳,显示了不俗的发展前景,为陈廷敬做了很好的陪衬;搭档对手戏的张巍,演戏老辣,游刃有余地塑造了可憎可恨的贪吏明珠形象。此外,饰演康熙的安晓强、饰演张汧的盛志强等也都各具特色。
《江姐》:京剧现代戏的新突破
中国戏曲学院《江姐》
傅 谨
近些年,京剧现代戏的创作正在努力跨越样板戏的模式,寻找当代题材的突破,如何塑造生动感人的新形象是很多院团要解决的难题。青春版京剧《江姐》正是这样一部努力在意识上摆脱样板戏的束缚,并取得成功的作品。
这个时代的艺术家比样板戏时代的艺术家更能理直气壮地表明自己继承了传统,而不像当年那样讳莫如深。比如张火丁这样的当代艺术家们可以坦诚地说出哪些东西是从传统中继承来的。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也可以特别理直气壮地讲行当、流派和个性。《江姐》的成功就是继承传统和张扬个性的完美结合。
如果演员没有找到最好的状态,唱腔无法彰显自己的个性,戏就不会被人喜欢。大家对张火丁的热爱,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喜欢她的唱腔。只有彰显了个性,唱腔才能有自己的韵味;唱出了自己的韵味,戏才可以流行。《江姐》一出来,“绣红旗”“红梅赞”就开始在京剧界流行,这非常了不起,这个经验值得总结。因此我们在创新时要考虑创造出来的东西有多少能流行,能让大家喜欢。
此次复排的青春版京剧《江姐》,由张火丁担任艺术总监并亲自教授,中国戏曲学院“张火丁京剧程派艺术传承中心”的青年学员们饰演江姐。通过这个剧目,张火丁把自己的表演风格和对艺术的理解灌注到对学生的培养和传授中,很好地体现了她对此剧的认识。
同时,青春版《江姐》吸收了原舞台版和电影版的成功经验,在保留经典场次、经典唱段的基础上,采用以民乐队为主的伴奏形式,对音乐配器、舞台美术、舞台节奏、武打等方面进行新的编排与设计,在突出程派艺术特色和张火丁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江姐》为京剧现代戏题材的创作乃至整个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我们应该认真细致地总结经验,让京剧的路走得更好。
《脚印》:震撼人心的反腐京剧
河北省廊坊市百花戏剧艺术团《脚印》
张永和
由河北省廊坊市百花戏剧艺术团创排的反腐题材现代京剧《脚印》根据真实事件创编。曾被称为“红小鬼”、为新中国成立做出卓绝贡献,后取得显赫地位的刘敬山,经不住糖衣炮弹的攻击,因贪污腐化被处以极刑。他罪有应得的下场给妻子樊惠兰及其他亲属带来了难以承受的伤痛与磨难。对于丈夫为什么走上这样一条路,樊惠兰百思不得其解。她痛苦地追忆、反思,也引领观众不停地思考着……
剧作家兰万玲不是按常规描写贪腐分子的腐化历程,而是采用戏曲编剧法中不常用的“背面敷粉法”,写罪犯为原本生活幸福的妻子和儿子带来的巨大的伤痛与磨难。这一人物的命运、心境的波动和转折也是这部戏感动和震撼观众之处,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贪污腐化行为不仅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损害官员个人,也会殃及家庭,进而从侧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惩治腐败的必要性。
在结构方面,本剧突破了平铺直叙的传统叙事方式,采用了倒叙、插叙、闪回、穿越等现代手法,把人物嵌入不同的情境之中。这种方法令该剧的3个主要人物——樊惠兰、刘敬山和徐明可以在不同环境中自由出入,增大了角色的时空自由度。这样的结构铺排会给观众造成视觉冲击力,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场与场的衔接需要更具匠心,方能使观众看得明白。
在二度创作上,该剧邀请了京津冀优秀演职人员加盟。由优秀青年演员张笠媛扮演樊惠兰,她充分运用优美的唱段、化用的程式动作、细腻的内心刻画技巧,完成了从15岁的小姑娘至中年,再到满头银发的老妇人的转换,塑造了一个京剧化的现代人。其他青年演员如王越、武广江、姜志军等都是唱做俱佳。舞美等方面也有所创新,如沙画的插入等。
该剧让观众既欣赏了一出好京剧,又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
《大钊先生》:遵循历史 不忘初心
北京市京昆文化艺术团《大钊先生》
李建生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宏伟愿景,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现代京剧《大钊先生》是用国粹艺术再现先烈事迹的佼佼者。
《大钊先生》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文学创作和京剧艺术家高水平的艺术表现,把大钊烈士的事迹生动鲜活地呈现在舞台上,紧贴史实,艺术化地表现出先烈的人格魅力,使参演者和观众产生高度共鸣。
剧本故事选择十分精当。大钊牺牲时年仅38岁,本剧选择其英勇牺牲这个历史节点进行艺术创作,展现了他为了共产主义不畏牺牲的感人精神,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
剧中的人物设计很巧妙。剧本遵循历史大框架,将人物做了艺术性的处理。历史上,大钊被捕时,两位女儿(李星华、李炎华)也一起被捕,编剧巧妙地将她们的名字合并为剧中子女的名字“华华”。而叛徒汪若白的人设,让观众仿佛看到了历史上的陈公博、周佛海和张国焘。老狱卒的身份变化也很高明,好像是杨宇霆和张作霖的化身。侦缉队中可能包含着3个真实人物,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都被追剿处决。每个角色都有真实背景,又做了戏剧性的重构,戏曲作品能做到这点,十分不易。
作为一个民营剧团,北京市京昆文化艺术团的编导和参演人员在相对困难的条件下孜孜以求,力图在新剧目中有所突破和创新,其倾心之力,熔铸着他们对先烈的敬仰之情,也激励着观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赵武灵王》:沙丘宫变 撼人心魂
福建京剧院《赵武灵王》
智联忠
福建京剧院创作排演的《赵武灵王》是一部题材厚重、思想深刻、意蕴丰厚的新编历史剧,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该剧由郑怀兴编剧、刘作玉担任导演,通过一代英主赵武灵王居功自傲、贪恋权力,最终引发政治动乱并葬身沙丘的惨痛经历,传达出对社会、人生的艺术思考。福建京剧院以英姿勃发、青春整齐的队伍,演绎了这部结构精巧、京剧特色鲜明、舞台干净大气的历史剧。
该剧选材独特,在精心的裁剪和巧妙的构思中完成了结构严密的舞台叙述。
郑怀兴独辟蹊径,选取武灵王由鼎盛走向毁灭的悲剧历程,将权欲支使下酿成的悲剧层层推进,为观众带来巨大的冲击和震撼。
一开场,就由赵雍率领雄师凯旋的热烈喜庆场景陡然转向权力政局的巨大变化,紧张的氛围成功地得到渲染。失去权力的苦涩令赵雍懊悔不已,于是,刚愎自用、权欲膨胀的他贸然决定要“分王赵代”——即赵何仍为赵王,封赵章为中山王,自己凌驾于两王之上。在权欲的诱惑和支配下,赵雍背弃了诺言埋下了悲剧的种子,最终爆发了“沙丘宫变”,一代英豪赵武灵王被爱子困死在沙丘行宫之中。
该剧追求戏曲化的节奏和京剧的韵味,将舞美、灯光、音乐等手段融会其中。在唱腔和表演上,张萌、孙劲梅等主演运用京剧的表演手段推进剧情发展、展现思想情感。
舞台上没有穿插可有可无的歌舞表演或破坏京剧特色的音乐,可见导演刘作玉尊重传统的创作态度。剧目舞美简约大气,适应了当前舞台设置及观众的审美需要,把广阔的空间留给了演员。
该剧以赵雍的传奇身世和悲壮命运,透射出蕴含丰厚的思想情感。赵雍草率禅让、后悔交权、欲谋权位、挑起暴乱、死于沙丘这段震撼人心的故事,传达出丰富的思想内涵,为剧目增添了历史的厚度和思想的深度,传达出国不可二主,否则会造成国家的分裂、政局的动荡;人在关键时刻要头脑冷静,不可意气用事;以及政治的无情和人性的贪婪等思想
《油茶御史》:历史想象与艺术推演的力量
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油茶御史》
王评章
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京剧团的《油茶御史》展现了宋初周渭的故事,内涵丰富、意蕴深刻。人物的特殊身份和所处的独特历史背景,也使得这出戏的分量更重,主题也更加深刻。
经过五代的乱世,宋朝朝气蓬勃地出现,变乱为治。赵匡胤有着开创太平盛世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剧中他担忧符彦章叛乱,实则更忧天下将重陷战乱。
周渭有布衣文人的朴素、清新,对新时代充满理想、激情。当他受赵匡胤之命“监视”符彦卿时,逐渐发现、认识了“完整”的符彦卿。作为名将,符彦卿可谓宋朝北防的一道长城,虽有性格缺陷、军阀习气,但并无政治野心,拥护新政。
对此,周渭选择了君王意志之上的国家道义和国家利益。新的主题于此出现:这个当时的小人物、小官员,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廉吏形象,他奋不顾身,以智慧和情感调和了君王与重臣之间可能危及社会稳定的严重冲突,为宋初避免了一场战乱。
符彦卿历经五代之乱,深知治世的可贵和不易。他知道被猜忌,但又深知藩镇之害;虽对周渭的“监视”不满,但也欣赏其文人气节。
周渭对符彥卿的“理解”,把自己推向困境,主题开掘的深度和空间陡然丰富、开朗,出人意料,可见作者对人物、历史、戏剧的深入理解。戏的主题是对治世的期盼和珍惜,使人们克服、放弃猜忌、任性、成见等人性弱点,化解冲突而不是激化它使之酿成新的动乱。这的确是个有戏有人有深度的好戏。
本戏的另一优点是行当搭配好,色彩丰富,四场、六场都有戏、有曲、有情、有人物。此外,一些戏曲常用的手法也用得妥帖。
本戏定位为“历史传奇剧”,避免了坐实历史的凝重和拘束,使戏剧想象和表现多了一些自由。但若就历史再深究一番,题材再开掘下去,似乎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奇女无容》:一部有情趣的戏
黑龙江省京剧院《奇女无容》
黄在敏
《奇女无容》是黑龙江省京剧院最新打造的一出新编古装京剧。演出时剧场气氛十分热烈,忽而掌声,忽而笑声,很有释放感,是部好看的戏。女主人公无容有着“国有难,匹夫有责,铭记心扉”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使观众产生了共鸣,更重要的是,剧中这一精神主旨不是只停留在豪言壮语上,而是通过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传递出来,或者说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不强求、不灌输。
《奇女无容》有一个突出特点值得我们思考,那就是“情趣”,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关系的设置、导演的形象处理,都在情趣上做了很多文章,无容和爷爷的戏、和王上的戏,满朝文武大臣与王上的戏等都很注重情趣,使观众在阵阵笑声中,愉悦地接受了戏剧传达的思想内涵,这种亦庄亦谐的手法,让京剧有了独特的韵味。从更高的层面而言,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乐观精神和自信。我们的民族经历了多少苦难,但都走了过来,没有这样的精神是很难想象的,在传统艺术中,特别是那些经典作品中还是有大学问的。
《奇女无容》也很重视京剧技艺的发挥展示,特别是无容的表演者集唱念做打于一身,更难得的是在展现这些技艺时能做到不脱离内容,甚至在有些打戏的设计和处理上,能打出情节、打出性格、打出情景,尽量做到“武戏文唱”,这是很不容易的。当然,如果再能打出些情趣,就更有风格,更扣主题了。特别是无容和大司马的那段打戏,还是很有可为的。现在京剧的武戏略显薄弱,但是要鼓励武戏,不能只重视技巧的高低,只管跟头的难度系数,更要讲究戏的情节内容,在武戏文唱上多下功夫,这是《奇女无容》给我们的又一点启发。
《邓恩铭》:冲天一飞含笑去
济南市京剧院《邓恩铭》
蔡体良
京剧《邓恩铭》塑造了早期特殊的革命岁月里党的领导人邓恩铭的形象,这位几近被当代人遗忘的革命者,被搬上艺术舞台,填补了艺术创作上的一项空白。
历史上的邓恩铭是“一大”代表,在大浪淘沙的时代大潮流中,从事学生运动、工人运动,有时辗转在隐蔽的战场上,更多的时候是率领劳工,直面反动势力。他始终浴血奋战,直至英勇就义。他是真正的革命者,可歌可泣的勇士!
本剧以邓恩铭为核心,揭开了人们不甚了解的历史一幕。舞台上每一幕场景的铺设、每一段戏剧的矛盾冲突、每一幕的标题,都可以看到艺术家们创作的匠心。全剧有7个故事段落,每场都有分量、每段都有核心故事,有张有弛,有机地串联在一起。以“忧国忧民”作开局,主人公昂然亮相,到“挺立潮头”迎风潮,继而到地下革命的风波,“立党为公”“潮起潮落”,历尽艰辛,在风云突变的险恶环境里,“家事国事”的戏剧描述中,又展现了革命者大智大勇的英雄本色,邓恩铭不幸“被捕越狱”的一幕,将演出推向了高潮,直至凛然气昂、从容的“英勇就义”。舞台上铿锵有力地谱写了邓恩铭史诗般的革命历程。
剧作者根据有限的史料,开掘、筛选、精心加工,牢牢把握主人公邓恩铭命运的主脉,浓墨重彩、环环紧扣、贯穿舞台。邓恩铭运筹帷幄的气度,节奏昂扬、高亢的唱腔,以及塑造他的艺术手段,都在舞台上树立了可信、动人的革命者的形象。邓恩铭的扮演者李保良,无论在秉承京剧表演的风范,还是在几乎贯穿全剧的唱腔上,都成功塑造了一个英雄的形象。
《邓恩铭》的舞台充分利用京剧的艺术优势,传承传统,不忘艺术创作的初心,舞台面貌遵循舞台创作的规律。如生末净旦丑行当齐全,使舞台人物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特点,又如舞台道具背景简约、空灵,传统“一桌二椅”的舞台样式与表演艺术相匹配,符合观众“约定俗成”的观赏习惯。
《天道行》:吃透传统,清醒出新
云南省京剧院《天道行》
张志高
《天道行》源自于传统戏《双合印》之题材,在很好地继承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慎重地进行提炼、加工和创新,开掘出了新意。在全剧的艺术呈现上,充分利用京剧规范程式手段和唯美、写意、夸张的艺术特点,虚实结合,如同一幅水墨丹青;充分运用京剧行当的身段和技巧,以及逢动必舞、逢声必歌的特点,让剧目有温度、有筋骨、有立体效果,令人耳目一新。
这出戏新在整体把握,对原有题材故事吃得很透,不是“为新而新”。编导演既标新立异,又能保持清醒。此剧并没拘泥于主人公的破案过程,而是很好地塑造了人物,有血有肉地展现出巡按董洪的一腔正气,没有故意拔高或概念化,没有让观众感觉不可信,做到了新而不假。
全剧6场戏场场有亮点、有看点,在完整构思上进行全面提升,既令观众感觉新颖,又不是生硬的拼搭。同时,舞台声、光、电等新手段的使用也非常妥当,不妨碍演员表演,较好地衬托、营造了虚实结合的氛围。
此剧注重继承传统。改编老戏最重要的是牢牢抓住重点,抓住关键场段,保持传统艺术的魅力。“水牢”一场是传统京剧《双合印》和一些同一题材地方戏中最重点的桥段。当年,叶盛兰早在富连成科班,即以出演这个戏而驰名,直至上世纪50年代还曾整理上演。《天道行》的编导叶少兰真正继承了老戏的精华。如果不掌握这个戏的特色和特殊的表现手段,带着敬畏踏实的心态继承传统,仅凭一般想象,极难有精彩的表现。
本剧尽显“叶派”艺术的神韵,在传统小生原有的声腔、表演技巧的运用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和创新,根据剧中人物的需要,主演“叶派”小生朱福强调了大嗓的运用,把人物的浩然正气之势展现得十分贴切。在把握这出几乎涵盖了小生唱腔所有板式的新创唱段时,他引吭高歌、华彩频频。除了大量唱段,全剧还有成套的、难度很大的表演身段,朱福把主角雨中写状的执笔浩然、舞剑周旋的智慧英勇、水牢绝境的临危忘我、公堂威严的正义伸张表现得惟妙惟肖。
《大梦长歌》:京剧的“歌”与辛弃疾的“梦”
重庆市京剧团《大梦长歌》
王川平 柯愈劢
重庆市京剧团创作的《大梦长歌》一剧,以抒情的笔触,艺术地展现了词人辛弃疾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全剧以龙泉宝剑为线索,用京剧的表现形式,将词人的报国情怀贯穿始终,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大气流畅,人物命运多舛、个性鲜明,再现了“壮岁旌旗拥万夫”的壮观场景和“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暮年憬悟,向观众展现了一个血肉丰满、志存高远却壮志难酬、以文字抒写满腔报国热血的辛弃疾。同时,也揭示了人生的终极关怀和存在价值,塑造了一个高贵而鲜活的灵魂,传递出强烈的时代正能量。
剧中角色丰富、行当齐全,每位演员都展现出了精湛的技艺,尤其扮演中、老年辛弃疾的奚派老生、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张军强和扮演姜艳的尚派青衣、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周利,两朵“梅花”都用各自流派的艺术特色完美塑造了剧中的人物,展现了优美的唱腔,深深打动了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
本剧的舞台美术严格遵循京剧的传统美学原则,简约为主,重在写意,强调空间分割。以一张古代的信纸为舞台布景,配以一把宝剑和几支毛笔,构成了舞台呈现的基础框架,通过不同的小布景或者道具的转换来区分空间和时间,同时着重把几个重要的场景,如练兵场、大帐、稼轩宅等综合起来,以一个富有表现力的画面呈现,既为演员提供了充足的表现空间,也符合京剧的美学思想,给观众创造了一定的想象空间。
全剧结束时,华发苍颜的辛弃疾徜徉在田园景色中,回顾一生,感慨万千,朦胧中,姜艳来到身旁,白发红颜倾诉衷肠,说不出是喜是悲。辛弃疾的执著追求、坎坷命运、挣扎灵魂,在此刻交汇成了回荡天地的大梦长歌。用京剧的“歌”来演绎辛弃疾的“梦”,用传统艺术表现历史文化名人,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度的、精准的、从内及外的完美统一,在剧场中碰撞出绚丽火花,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