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已过半了。看了几场戏,大都是新编戏,且现代戏居多。由于路途远近的选择,看了江苏大剧院的《青衣》,廊坊的《脚印》,湖北的《在路上》,《武戏折子戏专场》,云南的《天道行》等。印象较深的除了《青衣》、《天道行》和《脚印》。传统戏如《三岔口》《朝金顶》等武戏折子戏是精品,已在南京引起轰动,这里就不说了。本文专门说说新编戏。
《青衣》虽说是第二次看,但还是被深深地感动了。特别是最后筱燕秋对她的即将上台演嫦娥的学生春来施大礼,用韵白说道:我跪拜的不是你,是嫦娥。这一场景不禁令观众动容,许多人都落泪了。 全剧较好地遵循了京剧的艺术特点,唱腔的设计、身段的编排,伴奏的配合等都较好,特别是运用了程式化的表演,无论是主角青衣筱燕秋、老生饰演的团长、花脸饰演的面瓜,还是由丑角饰演的夏明和由花旦饰演的春来乃至龙套(群众演员)都有上乘的表现。最后一场筱燕秋把学生春来扮演的嫦娥送上舞台后,她走出化妆室,这时蓝色的夜幕里一轮明月分外醒目,筱燕秋在这个背景中唱起了《奔月》,唱腔和舞姿都显得格外空灵,格外有美感。由于以前有一篇专评《青衣》的剧评,这里就不多说了。
云南的《天道行》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编导打造的新编历史剧,无疑是新编戏中的典范。
首先是剧本好。剧本在结构安排、人物刻画、矛盾组织、台词斟酌、行当设置等各方面都有精心的处理,文学性较强。两个半小时的演出环环相扣,结构紧凑,始终牵住了观众的心。人物方面不止是几个主要人物如八府巡按董洪、恶霸刘应龙、丫鬟李瑞莲给人印象深刻,其他配角如牢头李虎、張母、张妻等人也都性格鲜明,即使是龙套如刘府的舞女也令人难忘。戏剧冲突贯穿全剧,从开幕到剧终,一环紧扣一环,高潮迭起。行当齐全,小生、老生、花脸、花旦、老旦、青衣、丑角等一应俱全。台词特别是唱词优美,结合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二是导演设计的舞台调度和演员的演唱等遵循了京剧的艺术特点,即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无不是典型的京剧。唱腔设计有鲜明的流派特点(这一点是许多新编戏有意忽略的),如小生的叶派、花旦的荀派、老旦的李派等,加上乐队伴奏没有交响乐的宏大,三大件为主的文场丝弦(有时有唢呐笛子)和舞场打击乐有机地衬托了演员的演唱,听起来过瘾!念的方面既有韵白又有京白,加上丑角的数板,可谓相得益彰。做的方面更是出色。开场的雨中行路中,表现李妻疯癫的耍水袖、表现路滑难行的旋子、蹉步、鹞子翻身、屁股座子等;水牢中的摸尸摸印、缘爬上来时的艰难等都用相应的程式来表现;其它场次运用了如圆场、走边、趟马、卧鱼、颠步、甩发、翻滚跌跃等等不一一列举。就连龙套导演也没有让他们呆呆地站着,而是舞起来动起来。龙府的舞女的舞蹈、家丁衙役追赶等都用京剧程式化的动作,表演得很美!
第三是舞美、服装和灯光也不错。舞美很有特色。雨天查访时野外的雨景、龙府、水牢、土牢、大堂等场景设计都既简洁又特点鲜明。如牢房吊着的铁镣、客厅正中的一枚大铜钱的图案和墙壁上飞天的装饰、李云披的蓑衣、董洪的便服和道士服等等都很美又不失京剧的特色。灯光如雨后彩霞的表现等等都不错。略显不足的是,水牢的门似乎还是虚的好,有一扇实实在在的门在那里,多多少少会影响一点演员的表演。另外,演员下场不一定全用暗灯的方式,如衙役抓捕董洪后,完全可以用程式化的动作下场,没有必要摆个造型再暗灯。
《脚印》虽是小剧团创演的剧目,但演出效果却不比大院团的大制作差。大致说来,有如下几个亮点:
亮点一,舞美上天幕背景用的是沙画,给人别具一格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切合剧情,还节省了经费。
亮点二,唱腔设计有京剧的韵味,特别是女主角蘩蕙兰(张笠媛饰演)和男主角蘩蕙兰的丈夫(王越饰演)的唱腔,均有一定的流派特色,这在新编戏中是很难得的。加上伴奏突出了三大件,而不是被交响乐遮没了,听得舒服。老旦的唱腔也不错,老生的唱腔除了个别唱段大多数是好的。花旦的唱腔能明显听出来是荀派。
亮点三,插叙回忆和现实界限分明,一般观众都能看得明白。
亮点四,现代戏成功地运用了京剧程式化的表演方法,且很好地表现了角色的情感和行为。如青衣(蘩蕙兰)用围巾来耍水袖花,表现自己痛苦复杂的心情,花旦(小蕙兰)走小碎步来表现自己的愉快兴奋,还有大量的圆场,有跪步蹉步,甚至还有卧鱼(蘩蕙兰不堪重负摔倒时的身段)!另外群众演员的扛包、推车等等都是京剧程式化的动作。
亮点五,行当齐全,青衣、花旦、老旦、老生、花脸、丑角、娃娃生,一应俱全。
《在路上》主题是反腐,塑造了一个优秀纪检干部不惧艰险铲除腐败弘扬正义的形象。题材本身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感觉剧本还不错。舞美简洁,清新,无论是背景还是道具的桌椅(基本上就是一桌两椅,只是根据需要,在船上的一场改成了沙发)都觉得不错,特别是那斜的背景设计,暗示了反腐路上的艰难:反腐之路就是一条犹如上坡的路,不花费力气是不可能成功的。对于腐败的典型——市长和拉干部下水的商人来说,他们的人生道路又何尝不是斜的?不是上坡就是下坡,总之是不可能平坦的。唱腔还行,其中花脸(村支书)的一段、老旦的一段都有热烈的掌声,这不光是演员唱得好,也有唱腔动听的因素在内。青衣(韩书记)的唱腔也有几段较好的,反二黄很好听。板式较全,不仅有西皮二黄,还有娃娃调、吹腔等。
但是,我认为有比较多的新编戏特别是现代戏没有遵循京剧的艺术特点,基本上就是话剧加唱,所以不少新编戏演了几次之后就束之高阁了。《在路上》似乎也有这个弊病。现代戏不能用京剧程式化的东西?不好用?必须抛弃程式化才能表现当代人的风貌?事实已经证明,现代戏同样可以很好地运用京剧程式化的东西来表现当代人的命运变化,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如《沙家浜》的奔袭、十八颗青松,《智取威虎山》的打虎上山、滑雪,《红灯记》的怒斥鸠山和刑场铁镣舞,还有新编现代戏《骆驼祥子》的洋车舞、《康熙大帝》的辫子舞等等,都是成功运用程式化的典范。而《在路上》整部戏基本上没有典型的京剧动作,基本上抛弃了京剧程式。特别是最后一场,青衣(韩书记)在中央唱,龙套(群众等人)两边排列,就跟传统戏里的龙套一样,一动不动,脸无表情。这跟《青衣》《天道行》《脚印》差远了!用京剧程式化的东西来表演,讲究四功五法的艺术特征才是京剧!现代戏能把京剧程式有机地糅合,才是成功的现代戏。看来《在路上》还需要进一步打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