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新”风习习 ——
金陵城,古老国粹焕发“年轻态”
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5月11日在南京鸣锣开幕以来,好戏连台、名家荟萃,古城金陵掀起阵阵国粹风。半个多月来,记者在京剧艺术节现场,不断遇到意外惊喜:新戏、新观众、新创意、新传播手段……传统京剧与现代生活的相遇和碰撞,显得如此相得益彰。在这座城市里,生活更艺术,京剧更年轻。
舞台上,用京剧讲述身边的故事
充满肢体表现力的现代舞,混搭着洋装、咖啡、《婚礼进行曲》,你能想象这是京剧吗?5月23日晚,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参演剧目、武汉京剧院带来的大型京剧《美丽人生》在南京保利大剧院上演,这部由小说《万箭穿心》改编的现代戏,给观众带来不少意外之喜。
本届京剧节入选的29台剧目中,现代戏有17台,占比近六成。知名戏剧评论家汪人元评价道,“现代戏创作和表演难度相当大,但它的艺术价值很重要,因为它最能体现京剧艺术对现实人生的关怀。”
没有了传统的水袖、髯口,京剧现代戏怎样留住观众?北京京剧院《党的女儿》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上演,观众掌声热烈,演员谢幕三次。主演王蓉蓉告诉记者,这一次自己在唱腔上突破了唱了三十年的张派风格,用京剧唱腔演唱歌剧唱词,这样的探索很受观众欢迎。湖北省京剧院的《在路上》则紧扣反腐主题,演员表演力图贴近日常生活,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
“这次的现代戏可圈可点。”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薛若琳说,《江姐》展现了革命志士笑对死亡时的坚定信仰;《青衣》透露出京剧艺术代代传承的理念;《美丽人生》呈现了市井小民直面人生的勇气,“这些剧都富有浓烈的新时代气息。”
“京剧+”,全城互动传播国粹文化
舞台上,演的是京剧;舞台下,传播的是京剧文化。
精致美观的文创产品,是本届京剧节一道靓丽的风景。记者了解到,作为本届京剧节东道主,南京市组织市文博系统推出了一系列京剧题材的文创产品。金陵美术馆艺术家们的手绘京剧花瓶、屏风,南京城墙博物馆的脸谱雨伞,南京文化馆的京剧口罩,金陵图书馆的手工黏土京剧人物,都美不胜收。南京市文广新局局长刁仁昌表示,京剧艺术是经历了百年沧桑而沉淀下来的精华。南京文博文创人搜集创作,修饰雕琢,期望通过文创理念的植入,唤起大家对这份东方艺术结晶的珍惜与继承,并再次让南京这座历史名城“京韵留声”。
不仅剧场内,京剧文化更是闪耀全城、线上线下互动。公交大巴地铁、阅报栏、户外大屏、道旗、各文博场馆,随处可见京剧节高颜值的海报和宣传视频。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里的大报恩塔流光溢彩,京剧脸谱被创意性“搬到”了塔身上;新街口摩天高楼外立面上,每天上演炫酷的京剧灯光秀;长江路则成了名副其实的“京剧大道”,路边精心布置的巨幅京剧海报,吸引路人眼球的同时,也在传播着京剧文化。网络上,交汇点新闻“江苏有戏”“昆虫记”、梨园漫步、zaker南京等新媒体,都在追踪京剧节盛况。
5月16日,古林公园“露天剧场”锣鼓喧天,京剧节群众文艺活动正在上演。台上演员们声情并茂,台下戏迷们如痴如醉。本届京剧节期间,像这样的群众文艺系列活动此起彼伏,名家名角与戏迷票友互动交流,京剧离观众更近,离生活更近。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近国粹
本届京剧节实行低票价原则,仅在10-80元之间,还组织了公益演出。记者发现,几乎场场满座,年轻观众在其中尤为抢眼。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近国粹。5月22日、23日,京剧《大钊先生》在南理工学术交流中心连演两场。离开场还有一个小时,许多年轻学子已在剧场门口排起了长队。“舞台上,大钊先生仿佛成为了活生生的人”, 南理工王硕同学说,“将历史与京剧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更为我们青年学生所欢迎。”
南师大张海伦同学是个资深戏迷,她兴奋地告诉记者,京剧节门票开售当天,她上网抢了70多张票,有自己买的、也有给朋友买的。京剧节开演以来,她几乎场场必到。南京体育学院孙昌捷是个新京剧粉丝,他从仙林坐地铁赶到市里的各大演出场馆,常常要一个多小时路程。他笑着说,现场听戏,感觉越来越有瘾了!戏迷群“昆虫记”负责人高利平告诉记者,群里将近500人的戏迷,八成是年轻人,大部分都是大学生,他们的存在,让京剧的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