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戏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若放在一般院团倒还不错,但以天津京剧院的水准高度来要求的话,本戏
??天津京剧院此次所排演的新编历史剧《狄青》,改编自1959年林彦等人编剧的《狄青风雪夺征衣》,讲述北宋大将狄青因奸臣离间,押运军衣被困于黑狼山中,幸而误会化解,与杨宗保斩杀西夏王的故事。天津京剧院青年演员黄齐峰、万琳、王嘉庆、赵芳媛等主演,也是新编戏里少有以武生为主角的戏。综合来看,本戏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若放在一般院团倒还不错,但以天津京剧院的水准高度来要求的话,本戏在及格之间。
优点一:基本遵循传统戏创作程式。
当前新编戏口碑大多较差,相对而言,由于天津传统戏氛围浓厚,天津京剧院的新编戏创作还是有一定水准的,《华子良》、《洛阳宫》等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本戏《狄青》在行头、唱腔、念白、做科等方面,基本遵循传统戏创作程式,没有太过扎眼的地方。比如杨宗保的几段老生唱腔设计,老味浓郁,万琳也唱的挂味,这在新编戏中是少有的。
优点二:较为全面展现了厉派武生特色。
本戏武生技巧全面繁复,对厉派的腰腿功夫有所展示,特别是亮相,典型的厉派险奇多变,把柔和细内化在里面。不过可惜的是,戏中没有大靠甩盔等厉派的绝活展示
优点三:武戏群戏表现出色。
本戏最后一场鏖战是典型的武戏群戏,总体还是让观众过瘾的。
但是本戏的缺点非常明显,应该说是瑜不掩瑕,让整部戏大打折扣,尤其是作为武戏,前半部分非常温。
缺点一:缺少核心唱段,剧本结构过散。
本戏剧本问题非常严重:
1、人物设计单薄:狄青的人物性格并没有在这部戏中有什么展示,把狄青换成是杨再兴、高宠等都说得通。狄夫人这个角色完全是为存在而存在,给男人戏加个旦角,与剧情没有什么关系,尤其是古庙一场中的出现简直莫名其妙,到现在都没懂。
2、没有核心唱段。尽管杨宗保的唱腔设计不错,但杨宗保只是配角,作为一场大戏,文戏分量严重不足。为了加戏,设计了古庙一场,武生、青衣、花脸来了个连弹的反二黄散板转原板,可惜呈现非常失败。主创也演员估计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卖力返场。
3、剧本结构松散,逻辑混乱。本戏故事情节简单,本应该给演员以足够的技巧和艺术的展示空间,但场次多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为展示而展示。比如古庙一场,本应该是戏核,但竟和后面没什么关系,一些过场戏也可以大力精简。还有前面场次武戏太软,场子都热不起来。
缺点二:没有达到“人保戏”的效果,演员艺术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不过京剧是“角”的艺术,剧情和人物从来不是最核心,这部戏即便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其实还是给了演员很大的空间的,属于“人保戏”。但由于天津京剧院执意全部启用青年演员,结果压不来台。黄齐峰的嗓子撑不起文武老生(当然他的唱也不是用的老生嗓),万琳高音不稳,王嘉庆一直很水从没在谱上。而且演员似乎戏还不是很熟,演员之间也不够默契,很多地方没到点上,或者不干净。
缺点三:存在部分新编戏的通病。
追光、黑场、实景道具、效果音、伴唱带、武戏舞蹈化、必有反二黄都是新编戏的通病了,本戏也不能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