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也靠她。里里外外一把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正在南京举行。为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京剧艺术,作为本届京剧节的活动之一,南京晨报近日举办了“国粹京剧进校园”活动,特邀国家一级京剧演员、江苏省京剧院李正华、张少良两位老师走进南京晨报小记者学校秦淮一中心小学,给近200位小学生进行了一场特殊的京剧演出和授课。“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京剧大腕走进我们的学校,把更多更好听的京剧唱段教给我们。”一个孩子对记者说。
名角来校园
“孩子们,你们唱得太棒了!”
李正华是京剧名家,国家一级演员,工梅派青衣。她先后得梅兰芳先生关门弟子沈小梅亲授以及刘琴心、李砚萍、韩丽芳、王焕茹等老师的悉心指导。李正华老师嗓音甜润、扮相典雅,尤以唱工见长。
张少良,国家一级演员,工文武老生。1973年毕业于江苏省戏剧学校,师从著名京剧艺术大师谭小培弟子谭派表演艺术家王琴生及著名京剧演员、教师贾振声。
两位老师可谓都是舞台上响当当的好角儿,这次受邀来到小学和小观众们讨论京剧的话题,他们也相当高兴,张少良老师更戏称自己是“孩子王”。当看到学校的电脑里有孩子们平时练习的《红灯记》唱段,张少良老师便即兴唱起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浑身是胆雄赳赳》两个唱段,没想到台下的孩子们一边叫好一边与他合唱起来。“孩子们,你们唱得太棒了,你们知道吗?你们一唱我就害怕了。下面你们唱,我不唱行不行?”张少良老师话音未落,孩子们异口同声“不行!”老老少少又开始飙起京剧来。
随后李正华老师表演了《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和《贵妃醉酒》两个唱段。在表演第一首时,因为都会唱,报告厅中四(4)班的学生干脆也齐刷刷刷站起来,不仅开口唱,还摆起身段,有模有样。
台上台下瞬间打成一片。
宣传京剧节
“闭幕演出《向农》,你们会看吗?
“孩子们,你们知道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正在我们南京召开吗?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过京剧吗?”演唱之余,李正华老师还和孩子们聊起了这次的京剧节。
李正华从自己所在的江苏省京剧院说起。“我们的京剧演员最近都在紧张的排戏之中,特别辛苦,也特别幸福。为什么辛苦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什么又说他们幸福呢?因为他们在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啊!”
孩子们眼睛大大的望着台上李正华老师。李老师介绍介绍,“我们江苏省京剧院这次参与了三场演出:一个叫《向农》,是闭幕式演出剧目;一个叫《青衣》,江苏大剧院出品,我们的演员来演的;还有一个《虹桥赠珠》……你们会去看吗?”
在随后的采访中,李正华、张少良两位老师告诉记者,作为本届京剧节的闭幕演出,原创现代京剧《向农》将于5月29日晚7点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上演。该剧根据孟冰编剧的话剧《枫树林》改编,讲述了南方某村基层支部书记向农到医院被查出身患绝症,在生命最后九十天决定放弃治疗,回到村里继续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向农在最后的生命时间里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去医院的路上众乡亲们前来送行……“这出戏可以说发挥了京剧唱、念、做、打、舞等综合性优长。展现了主人公亲民、无私的公仆情怀,在歌颂中弘扬社会正气。”
讲解京剧门道
“考考你们,知道这些动作什么意思?”
李正华老师还带来了精心制作的PPT,通过文字和视频,跟大家分享了梨园内外的门道。
她请同学们观看了梅兰芳先生第一次在西方演出的视频,以及当年她参与辅导的夏威夷学生用英文演绎的《铡美案》里的“秦香莲”和“陈世美”,告诉大家“京剧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她详细介绍了京剧道具的学问。比如京剧场景中经常出现的“一桌二椅”,可以表示宫廷禁院,可以表示军帐将台,也可以小姐闺房等等,而桌椅披的颜色不同,代表的意思就不同。
她还通过讲解京剧以虚拟实的特点教给孩子们欣赏京剧的门道。比如,演《三国》,影视剧里可以动用大量人力来完成“千军万马”的拍摄,而京剧舞台就这么大,三四个龙套演员手拿旗子出场就代表千军万马;三四人千军万马,那么六七步就万水千山了。此前,京剧舞台不能骑马划船,那么就以鞭代马、以浆代船。
“老师来考考你们,你们知道现在镜头里他们在做的动作是什么意思吗?”李正华还特意播放了《智取威虎山》的片段《急速出兵》,考考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滑雪!”孩子们显然没有被难倒。
“对,你们看,这就是我刚才说的六七步就万水千了”!不过,李正华也告诉孩子们,京剧在传承的基础上也有创新发展。比如,在新编历史剧《赤壁》中,真的把道具乌篷船通过滑轮运上了舞台,京剧演员坐在里面演。而运用高科技手段,当诸葛亮草船借箭时,真的有箭从舞台上方射下来。
孩子们心声
“希望更多京剧大腕走进我们的学校!”
“京剧太有韵味了,今天两位老师还告诉我们京剧舞台上那些特殊的动作都是什么意思,我真是恨不得马上就进剧院,按照老师教的秘诀好好欣赏一次京剧!”一位四年级的女生悄悄地告诉记者。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秦淮一中心的特色就是京剧艺术教育。因此,李正华和张少良两位京剧艺术家在台上表演时,台下的小学生们不是端坐着、聚精会神地听,而是张大嘴巴、热情洋溢地跟着唱!“学校在2009年时就开发了京剧校本课程,京剧教育可以说遍布校园的日常,我们这里每位学生都会唱两句京剧。”秦淮一中心党支部书记张宏霞告诉记者,秦淮一中心小学编写的校本教材《京韵》获得了省级优秀小本教材二等奖,在日常上课中,京剧唱段和知识在语文课、品德课、音乐课等各课中也在做系统的普及和渗透。不要小看这样一所小学校,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秦淮一中心已经承办了三次京剧节,校内还有一座京剧博物馆。
“我们一进小学就开始学京剧啦,每周上一节课!”三(1)班的一位女生个子娇小,唱戏时清亮有神的眼睛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南京晨报记者跟她聊天时得知,她们班从一年级开始学唱京剧,虽然一周才上一节专门的表演课,由于一直坚持,又在大小活动中登台锻炼,学生不仅唱得越来越专业,对京剧的兴趣也越加浓厚。
临走时小姑娘对南京晨报记者说,她和同学们都特别喜欢京剧艺术家们,一听他们开口就觉得亲切,也挺激动!“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京剧大腕走进我们的学校,把更多更好听的京剧唱段教给我们。”小姑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