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晋军携《陈廷敬》声动第八届京剧节
山西省京剧院也成为全国唯一连续8届入选中国京剧节的省级重点院团
京剧《陈廷敬》剧照以及王越饰演的陈廷敬。
秦淮河畔,月映波底,灯照堤岸,声声京韵绕梁,惊了人间。
随着在南京举办的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进入尾声,5月25日、26日晚,来自山西省京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排的京剧《陈廷敬》也在南艺实验剧场倾情上演,这是山西省京剧院自2001年第三届中国京剧节来南京演出后,时隔16年与南京的再次相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1995年首届中国京剧节起,山西省京剧院成为全国57家京剧院团中,唯一连续8届参加京剧节的省级重点京剧院团!
中国京剧艺术节是中国京剧界精品荟萃、名角云集的国家级艺术盛会。本届艺术节,5月11日至29日在南京举办,其间,全国34个京剧表演团体的29台剧目、5台武戏折子戏专场和2台祝贺演出剧目陆续登台。
此前,经过严格的申报、评选和公示,省京剧院《陈廷敬》成功入选。虽然本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不设奖项,不进行评奖,但展演期间,专家组还是对参演剧目进行“一剧一评”。26日上午,该剧召开京剧创作研讨会,专家们不仅肯定了该剧,更对省京剧院连续8届参加京剧节盛赞不已。
○直击
现场 演出2小时10分钟掌声叫好声不绝
“王越,王越来一个……”“单娜来一个……”5月25日21时40分许,《陈廷敬》的首演在南艺实验剧场刚刚结束,但热情的观众久久不愿离场,围堵在台下,大喊着“角儿”的名字,非要他们加演自己的经典唱段才肯罢休。最后剧中的两位男、女主演王越、单娜返场分别献唱了《姚期》《穆桂英挂帅》,引发又一轮高潮。此情此景,似乎就是中国京剧节的一个缩影,不仅带来了好戏,更带回了久违的对京剧的欣赏氛围。
当晚距离7点半演出还有一个小时,剧场外已经聚集了大批观众,京剧节期间实施惠民票价,这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观看,而最让人欣喜的是,其中不乏年轻观众。记者随机问起大家是否了解陈廷敬,不少人说起电视剧《康熙王朝》《于成龙》以及王跃文的小说《大清相国》。
京剧《陈廷敬》由张宝祥编剧,冉常建、崔向英导演,尹晓东、陈建忠担任音乐唱腔设计。剧中主人公陈廷敬由裘派花脸王越饰演,梅派传人单娜在剧中饰演陈夫人,讲述了清康熙二十六年,初现盛世,然而官吏舞弊,贪风日炽。时任帝师、户部尚书陈廷敬协助康熙皇帝肃贪倡廉,而首例肃贪对象却是自己的儿女亲家、湖北巡抚张汧。陈廷敬恪守清廉,坚不说情,遭到深涉此案的首辅大臣明珠的诬陷。在朝臣、亲家、父女、夫妻之间的重重矛盾和情感撞击中,陈廷敬经受住了挫折和考验。而观众也看到了一位清廉正直、光明磊落的廉吏形象。
整场演出持续2个小时10分钟,现场掌声、叫好声不断,该剧全面展示了陈廷敬的人物形象,在“清贫耐得始做官,修德立志先守廉”等朗朗动听、气势恢宏的唱腔与音乐旋律中,观众由衷鼓掌,看得出不仅是对该剧艺术之精湛的肯定,还有对清廉为官者形象的爱戴。
据山西省京剧院院长张智介绍,《陈廷敬》从2015年首演至今,先后参加了第二届山西文博会开幕大戏演出、山西省优秀新创舞台剧晋京展演、山西省戏曲精品进校园等重大演出活动并举行巡演,获得山西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戏剧类优秀作品奖获奖剧目。目前已累计在北京、太原、晋城、长治等地演出50余场。
研讨会 十余位全国专家齐为《陈廷敬》把脉
26日上午,来自全国戏剧界的十余位专家齐聚一堂,为《陈廷敬》把脉,其中包括著名表演艺术家、梅花大奖得主裴艳玲,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薛若琳等著名评论家。
中国艺术研究戏曲所所长王馗首先发言:“我对家乡的戏感到非常亲切。山西省京剧院连续8届参加京剧节,每3年推出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剧目,非常让人高兴。虽然人才经常流失,但这里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作力,《陈廷敬》这部戏,让人舒服。剧作以自然流畅的解构方式展现出来,一开始提出了矛盾,始终围绕张汧是否贪腐而一步一步推进,戏剧性强,传奇性强,作为一部传奇性色彩的戏,可看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陈鹏给予了凝练的评价:“《陈廷敬》主题格外鲜明、舞台特别醒目、阵容十分整齐、演出非常精彩、剧场相当热烈。”
河北省京剧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裴艳玲说:“这么多年,河北人才输送到山西,又从山西送到北京,山西京剧院非常大气。李胜素、单娜都是从河北去的山西,希望我们共同携手起来,做得更好。”
除了对院团的认可,专家们也着重对剧本进行了分析,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山西省京剧院也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修改打磨精品。
○幕后
创造“传奇”不容易 山西省京剧院一度压力大
说起每一届参加中国京剧节的情景,郝斌武似乎都历历在目。作为山西省京剧院艺委会主任,他从1995年起,就和省京剧院一起连续8届参加京剧节,跨越22年,如今已经满头华发的他是目前在职员工中唯一的见证人。
这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从首届(天津)的《金谷园》、第二届(北京)的《大脚皇后》、第三届(南京)的《三关明月》、第四届(上海)的《走西口》、第五届(济南)的《晋德裕》、第六届(武汉)的《知音》、第七届(天津)的《紫袍记》,到本届的《陈廷敬》入选,省京剧院执著参赛,届届不落,推出一部又一部新创剧目,使有“小省小团”之称的山西省京剧院在全国强手林立的京剧艺苑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2001年,第三届中国京剧节也是在南京举行,郝斌武记得很清楚,省京剧院带来了《三关明月》,反响极其强烈。当时在研讨会上,文化部的一位领导曾有这样的一段发言:中国京剧节三届至少留下了三台好剧,《大脚皇后》《三关明月》《玄高献牛》。而令人自豪的是,《大脚皇后》《三关明月》都出自山西。的确如此,这些剧目至今仍常演不衰。“参加中国京剧节似乎变成了山西省京剧院的一个传统,也变成了衡量每一任院长工作的最好的标尺。”郝斌武说。
的确如此,5年前张智走马上任山西省京剧院院长,适逢第七届中国京剧节在即,他开始转变思路,希望不依靠外请力量来拍出精品大戏,于是诞生了由山西主创为核心班底的《紫袍记》,之后又开始琢磨如何为第八届中国京剧节献礼。
选好题是第一步。在山西厚重的历史画卷中,狄仁杰、杨继宗、魏象枢、吴琠、于成龙等清官辈出。清代康熙朝辅重臣、一代名相陈廷敬就是其中杰出代表。陈廷敬入仕53年,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老师),《康熙字典》总裁官,左都御史,工部、户部、刑部、吏部尚书,是国之能臣、吏之楷模,备受后人敬仰。2012年作家王跃文所著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出版,讲述一代名相陈廷敬行走官场五十余年的宦海生涯;2015年,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山西演艺集团、省京剧院创排京剧《陈廷敬》。
众所周知,廉政戏不好写,创作上的苦不言而喻,后期创排的困难也频频出现。而在备战本届中国京剧节当中,由于主演王越调往国家京剧院,也一度让省京剧院压力很大,“还能否参加得成本届京剧节?”很多人都犯嘀咕,但最后王越和国家京剧院毅然站出来,无条件支持省京剧院。张智总说:“我是个爱苦中作乐的人,多少困难都喜欢装在心里,但必须要脸上挂着笑往前走,不能对不起山西省京剧院,更不能对不起在以非京剧为主流的地域还苦苦爱着国粹艺术的人。”
相信,山西省京剧院还将在今后的中国京剧节上延续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