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正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中国京剧艺术节是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京剧艺术盛会。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文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抓好戏曲传承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对近年来京剧界剧目创作、人才培养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
本届京剧艺术节上,共有来自全国24个省区市34个京剧表演团体的29台剧目、5台武戏折子戏专场和2台祝贺演出剧目上演。参演剧目中,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剧目“三并举”,特别是京剧现代戏创作活跃、成果突出,占比近60%,体现出京剧艺术工作者关注现实、继承传统、勇于创新的不懈追求。本报将分期刊发参演剧目剧评和剧照,以飨读者。第一期已于5月19日刊登。
(以上剧照由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组委会提供)
《西安事变》:现代京剧创作的新探索
国家京剧院《西安事变》
崔 伟
京剧《西安事变》标志着当下现代戏曲创作的新探索、新突破,它以科学、严谨的历史观、民族观和艺术观,梳理历史事件、探析人物心理,具有历史真实性,同时不乏充分体现创作者艺术创造力的情节、细节。
这是一次难度很大的现代戏新创作。如何通过京剧“四功五法”的创造手段,把周恩来、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等历史人物写真写活,殊为不易。编剧采用了事件叙述结构的重点情节聚焦写、人物内心充分写、历史大义浓重写这些写作方式,把人物写得既真实可信又形神兼备。
全剧节奏晓畅、情节完整、重点突出,又颇为空灵,能够看出编剧在自觉向戏曲本体特点靠拢,同时借鉴了话剧时空营造上的灵活和对重点桥段的捕捉功力,做到了人物出彩、情节出戏,并达到了作品的历史意蕴与人物精神世界的充盈,透射出历史的况味。因此,才能出现该剧第四场“酒会”周恩来“舌辩群儒”的满堂喝彩等精彩情景。剧中对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等人物的塑造也颇为传神。张、杨二人由于不同出身、理念和性格,在“捉蒋”与“杀、放”问题上“谏”“弑”的分歧、纠结,特别是命运的差别,剧中刻画极为生动,既符合历史事实和人物特质,又具有深刻的现实解读和历史思考,且赋予剧本更多的历史况味和时代色彩。
《西安事变》的二度创造同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演员精神面貌和舞台形象呈现的名家的成熟美与青年演员的青春朝气相得益彰。创作手法上,该剧注重坚守京剧本体,充分发挥艺术家演唱功力、行当特点、流派特色的本质魅力,同时又不囿于传统,能根据剧情需要和当代观众的审美变化,浓化戏剧情感、发挥演员特色。例如,于魁智的艺术特点在张学良这一人物塑造上得到了极大彰显,饰演周恩来的朱强、饰演宋庆龄的李胜素的表演也颇为细腻、可圈可点。青年演员王越扮演的蒋介石、胡滨扮演的杨虎城艺术表现效果也颇有水准。
《浴火黎明》:激情熔铸的时代作品
上海京剧院《浴火黎明》
仲呈祥
再看《浴火黎明》,印象最深的是创作者敢于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着眼于当下人们的精神需求,去挖掘和发现红岩题材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该剧围绕邵林、许志烨、范文华三名身份、背景、性格不同的党员干部,表现了一大批共产党员因叛徒出卖而身陷绝境,在黑暗与绝望中坚守和重建信仰,刻画了一组感人的共产党人形象,令观众唏嘘动容。
三个形象中,范文华的人物塑造具有开拓性,富有意味。成长中的他不经意地将曾经的革命领路人视为唯一的精神依托,将共产党人的信仰与对市委书记的崇拜相混淆。当他确认有“知遇之恩”的市委书记叛变组织、出卖同志后,就“心灯骤灭”,走向动摇和崩溃。范文华的良知和情感展现着革命者的基本价值观念;他的意志摇曳,则为全剧戏剧矛盾展开和人物行为纠葛提供了依据,更为剧中主要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表现提供了基础。
该剧虽然以范文华这个中间人物来结构戏剧动作,但丝毫没有降低艺术创作对灵魂制高点的把握。这种把握主要是通过许志烨、邵林的形象塑造来体现。
邵林是一位革命意志坚定,又充满温情与母性柔情、富有牺牲精神的共产党人形象。她在与敌人对峙较量中,敏锐地觉察到范文华意志动摇,便把所有危难揽在自己身上,对拯救和唤醒范文华起到关键作用。在“推一把”与“拉一把”之间,她的抉择完成了对一个灵魂的挽救与复活。
许志烨则是另一个真实可信的共产党员形象。他对敌斗争经验丰富,却在党内生活中对领导的贪腐行为有失察之过,这成为他内心的怆痛。许志烨的反思与自省,尤具启示意义。
该剧的创作实践,冲撞了一些固化了的创作陈规,艺术地释放了红岩题材本身蕴藏的精神价值和能量,饱含对革命先烈理想信仰的颂扬激情,用全面辩证、兼容整合的方式溶蚀了长期制约我们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想。这便是该剧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狄青》:用武戏书写英雄传奇
天津京剧院《狄青》
刘 佳
天津京剧院创作上演的新编京剧《狄青》,选取将帅团结御敌的历史题材,充分发挥京剧武戏的优长,以荡气回肠的史诗风格开创了京剧武戏新创剧目的新天地。
狄青作为北宋名将,在抗击西夏入侵的战争中立下赫赫功勋,他才能卓越、人生经历富有传奇性,也带有些许神秘色彩。尽管演义小说中、戏曲舞台上曾有不少关于狄青的故事,但或许因为这份神秘,以及武戏传承的特殊难度,这位叱咤风云的将军已鲜见于京剧舞台很久。《狄青》大胆拨开演义小说和旧戏文中将军与公主的情感纠葛,直面英雄的从容韬略、赤胆忠心,让一位可信可敬的爱国将领迈着稳健的步伐重新走上京剧舞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狄青》还原了一个英雄的故事,却把一系列更现实的思考留给了观众。
英雄的故事总要用英雄的方式来写,在新创剧目长期以来重文轻武的大背景下,《狄青》异军突起,表现出勇敢捍卫京剧武戏半壁江山的鲜明姿态。武戏向来是京剧艺术中最富于观赏性、最鼓舞人心的部分之一,而舞台时间是有限的,新戏重思辨、愿向人性最深处探寻的特点常常让武戏无用武之地,久而久之,人们甚至形成一种朦胧的认识:武戏很难出新。武戏不是不能出新,关键是“新”在哪里,技术技巧的编排可以出新,舞台呈现方式也可以出新,但最重要的是理念和情怀的“新”。在确保舞台呈现具有冲击力、震撼力的同时,推动人物塑造由简单化、类型化向丰富性、复杂性转变,拓宽剧目的表现空间,是京剧武戏创新的必由之路,京剧《狄青》在这条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此外,《狄青》的问世,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天津深厚的武戏文化传统。天津是前辈武生名家厉慧良、张世麟耕耘过的热土,有着一批在全国极具影响力的中青年武戏名家,更有着热爱和懂得武戏的观众。《狄青》汇集了天津京剧院一批实力派青年演员。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发扬院团艺术传统,不也是新剧目创作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吗?
《美丽人生》:汉派风情 戏曲新制
武汉京剧院《美丽人生》
高庆秀
如何在新时代培养起自己的观众群,成为古老的戏曲艺术面临的难题。由武汉京剧院创排、国家一级导演王筱頔执导,“二度梅”获得者刘子微及著名老生关栋天主演的京剧《美丽人生》做了有益尝试。
“熙熙攘攘一条街,万千世相存其间。”根据湖北作家方方小说《万箭穿心》改编的京剧《美丽人生》,以女主人公李美丽跌宕起伏的人生主线展开,将武汉汉正街的生活场景搬上京剧舞台。接地气的题材也是该剧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它典型体现了汉派文化的特点,它以武汉日常生活为创作背景,又改编自本土作家的作品,并有本土观众的热烈响应。
悲伤,是贯穿《美丽人生》的情感基调。剧中的李美丽年轻时美貌能干,但性格过于强悍,嘴上也不饶人,家庭生活的不幸导致丈夫出轨,继而下岗,在生活重压下,丈夫跳江自杀。此后,李美丽开始了新的人生思考,为了维持生计、供儿子上学,她毅然做了10年的“女扁担”。在女主人公李美丽身上,武汉女人敢于承担、坚强乐观的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也表现出母亲的担当。剧中李美丽做“女扁担”的10年,也是其自我救赎的10年,她由一个只注重自己感受、不为别人着想的自私女人变成了坚强美丽的女人。
在整场演出中,让观众津津乐道的不仅仅是《美丽人生》的题材和内容,还有这部戏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合唱、伴唱、人偶以及富有现代感的群舞等元素,搭配简洁大气的舞美设计和充满时尚感的服装,在精心设计的灯光映衬下,整个舞台呈现出现代而时尚的设计理念和极简主义风格,这不仅让观众眼前一亮,也为该剧的低成本巡演创造了必要条件。
尽管这部当代戏具有创新化的舞台呈现形式、融入现代舞等元素,但这并没有影响该剧作为京剧的基本形态和格调,其核心唱段所表现的仍是传统京剧的唱腔和韵味。
《墙头马上》:天地为媒证 明月主婚姻
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墙头马上》
宋哲文
戏曲是一门关于角儿的艺术,相比于其他艺术门类,其最恒久的魅力在于演绎者所承担的无可替代的支撑作用。程派悲喜大剧《墙头马上》自出品以来连创佳绩,在不少新编剧目醉心于融合五花八门的艺术元素时,这部“去话剧化”“去舞台剧化”的整理改编传统京剧,很好地通过“角色塑造”让戏曲艺术回归了本真。
京剧《墙头马上》清晰地勾勒了自由与束缚、真挚与虚伪、淡泊与功利等多重矛盾的对立与冲突。“天地为媒证,明月主婚姻”可谓贯穿全剧的“中心独白”——面对“三纲五常”正统的强势对抗,一段没有经过三媒六证、文鸾下聘的姻缘,究竟该以什么来“自圆其说”?在男女主角的自由结合中,“天地”与“明月”填补了三媒六证的缺位,而三媒六证的缺位又直接导致了女主角不容于夫家、娘家的悲惨命运。
当该剧推进至戏剧矛盾的巅峰时,围绕上述这句台词所展开的一系列矛盾冲突,是全剧中“角色塑造”最精彩的地方,程派青衣的魅力在此得到了彰显。当李千金面对公爹的质疑时,“天地”与“明月”成为她理直气壮地给伦常桎梏“一巴掌”的支撑。李佩泓清丽的演唱风格,是当今程派传人中较为少见的,而她精致细腻的“天地为媒证,明月主婚姻”念白,把李千金面对虚伪时的坦然、应对卑劣时的率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簪断瓶坠”一折中,她巧妙地通过表情与身段,将李千金的几次心理变化,细致地表现出来。尤其在无奈接受以青丝系银瓶于井中汲水的“测试”时,一段精彩的水袖花,让李千金此刻的无奈、悲愤全部迸发出来。
在演唱“无路可走,路在天边;无家可归,家在眼前”,展现李千金内心愤恨、无奈、悲痛、绝望等复杂情感时,李佩泓以动情的唱腔、恰到好处的身段细细拿捏角色塑造中的每一个分寸,此间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处呼吸,都透露着角色自带的悲情特质,而这种悲情恰是程派的精髓所在——“悲壮”!同时,这些也成就了这个角色。
《大明城墙》:城固民心固
南京市京剧团《大明城墙》
周 群
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全部完工于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工程动用全国一部、三卫、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县共28万民工,约3.5亿块城砖,历时达27年,终形成京师应天府四重城垣的格局。
南京明城墙的营造一改以往都城墙取方形或矩形的旧制,而是根据南京山脉、水系的走向筑城,形成独具防御特色的立体军事要塞。其中,京城城墙蜿蜒盘桓35.3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墙,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2012年11月,南京明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的牵头城市,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为配合南京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南京市京剧团打造了原创京剧《大明城墙》,组建了强大的主创阵容,由王平、王越、范乐新等优秀演员演绎。主创人员不仅在唱词、唱腔上精雕细琢、斟字酌句、反复研磨,体现唱段的优美,更在艺术性与观赏性上谋求完美表现。该剧将主角徐士成对工程进度和质量的坚持与他在责、情、义之间的人生抉择作为故事主线,其坚持原则、大局为重的精神贯穿全剧。
《大明城墙》通过京剧艺术形式展现了明城墙的传说故事,进一步凸显了建造城墙“城固民心固”的重要意义,为600多年来历经风雨沧桑、战火荼蘼仍巍然屹立的明城墙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座城墙就是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出大千世界人心百态:雄心、忠心、良心、诚心、匠心……一座城墙也是一个巨大的梦乡,它寄托的国家抱负和民族梦想,也凝聚着百姓的期盼与愿望……
南京明城墙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该剧以城墙为题材,发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历史人物之间的纠葛冲突,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既追溯了久远的历史,又积极观照了现实。
《东极英雄》:战火中一曲悠扬的人性赞歌
浙江京昆艺术中心《东极英雄》
美 成
由浙江京昆艺术中心创排的《东极英雄》,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在浙江舟山地区偏远的外海小岛“东极列岛”上,渔民们如何拯救英军战俘、如何与日寇搏斗的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地域特色鲜明。“东极”二字对于观众原本十分陌生,而随着剧情推进,这个承载了战争的血雨腥风和感天动地的国际主义情谊的地方却让人难忘。
该剧的优长之处首先在于它传达了独特的人文精神。以沈平生为代表的东极英雄们不以豪言壮语唬人,更不以套话、说教或口号装扮自身,而是以渔家人最真挚的行动和最质朴的话语,将战争与和平、正义与人性、大局与个体间错综复杂、交织交融的关系,以及从人性出发的最终决定和行动,呈现于观众眼前,使全剧产生了质朴动人的艺术魅力。该剧并没有把战争中的敌方完全“妖魔化”,而是写出了人性的复杂与相通之处,通过烽火硝烟之中、生死取舍之际人性的搏斗与人性本真的体现,最终传达了跨越战争与国界、齐心痛恨战争杀戮之情。
该剧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在艺术样式上充分张扬京剧的本体魅力。它坚持了“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本体特性,如东极渔姑织补渔网和渔家汉子码头搬运渔具的舞蹈化处理等,无不彰显着戏曲歌舞化的美学特征。它坚持戏曲本体独有的虚拟性与写意性特征,如舞台布景道具“以一当十”和“以少胜多”,尽可能腾出空灵的舞台面让京剧程式得到畅快淋漓表现。它坚持“无情不感人、无理不服人、无技不惊人”的戏曲本体美学原则,将“情、理、技”三者统一为有机整体,是由情生理,而情与理又无不是在演员高超的“技”中予以生发和表达。此外,该剧在坚持京剧固有的表演程式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境制宜地大胆创造出若干新的京剧程式套路,让人印象深刻。
总之,《东极英雄》在诸多抗日战争题材文艺作品中独树一帜,以鲜明的人文主题和京剧“唱念做打翻”文武皆备的舞台呈现,受到各界观众的广泛认可。
《抗倭将军戚继光》:雅俗共赏 老少皆宜
安徽省徽京剧院《抗倭将军戚继光》
何小剑
新编历史京剧《抗倭将军戚继光》不仅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的正能量戏,同时还是一部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的热闹戏。气势宏大的场面、武戏文戏交叠的层层推进,使得剧情发展延伸跌宕起伏。作为主题人物,戚继光不是单一独立存在,而是建立在与之相关的剧中大小人物身上。作为艺术形象,戚继光更不是单纯为了“抗击倭寇保家卫国”而派生出来的概念化人物。在戏曲舞台上,突出、强调、揭示事物的内在真实,需要以鲜明、深刻、概括的形象来表达,以及对生活对象的自然形态进行自觉选择、归纳、改造和综合。我们看到的戚继光,首先是个活生生的人,其次才是爱国英雄。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剧中戚继光对倭寇的痛恨、对将士的真诚相待、对百姓的无私热爱、对妻子的情感、不徇亲情的军法严明,以及调解平息山民械斗的桥段情境中,让它成为“戏中戏”来丰富剧情、丰满人物形象,同时也成为全剧的精彩部分,起到拔高和可看的双重作用。
该剧开场直奔中心主题,每个场次都有一个紧扣主题、或大或小的中心事件,时刻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在舞台演出呈现上,演员唱念做打的充分运用发挥,其强烈的抒情性、动作性在人物形象塑造时所起到的作用一目了然。文戏唱腔道白的至情至理、有情有义,武戏开打场面的激烈,戏曲程式美学自始至终贯穿支撑全剧演出。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唱腔、念白汲取老徽调的声腔韵律,包括剧中渲染倭寇的凶残上,在打击乐上使用了徽剧的大锣大铙。因此,这又是一部带有徽派风格元素的新编历史京剧。
基于题材样式,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前提下,把戚继光这个人物搬上舞台,还要考虑到受众审美心理——拿什么去打动观众?戏剧“以情感人”,最终要使观众在情感上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该剧艺术化地再现了这位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充分弘扬了大无畏的中华民族精神。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戚继光,才是该剧所要传递出来的故事和人物本相。
《落梅吟》:幸福生活要自己争取
成都市京剧研究院《落梅吟》
曹顺成
新编“川蕴京剧”《落梅吟》,改编自巴金的名著《家》,是一部地域文化感鲜明、带有浓郁悲剧色彩的浪漫主义抒情剧。该剧采取双线结构,主线写梅芬、瑞珏与觉新的情感纠葛,副线穿插觉民与琴的爱情故事。全局分序幕、梅思、梅遇、梅恸、梅落、尾声几大部分,表达了“青春是美丽的!幸福生活要靠自己去争取”这一思想主题。
编剧选取小说中最为凄美动人的梅芬、瑞珏与觉新之间的爱情悲剧,再现了上世纪30年代青年男女在封建大家庭中的命运沉浮,也借觉民与琴的勇于抗争,为青年男女挣脱封建家庭的桎梏,指明了一条奋进光明之路,表达了对黑暗时代的谴责、对受损者的同情、对封建礼教的鞭挞,具有一定的思想启迪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该剧在原小说人物关系基础上大胆创新和突破,表现被封建压抑和婚姻不能自主的女性的苦闷和挣扎,对底层小人物的深切关注,表现民国时期四川成都的市井生活,勾勒出一部令人感叹不止、唏嘘不已的京剧现代戏作品。
该剧最大的创新之处还在于大量四川文化元素的融入。开场的“儿童歌谣”、高潮部分的“川剧特色帮腔”及麻将等元素,突出了地方艺术风格及民国年代感,反映一帮小人物在大时代变革背景下的困顿哀愁,有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因而该剧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川蕴京剧”。这恰恰是成都市京剧院坚持的一个特点,或者说所寻找出的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成都市京剧院多年来坚持现代戏创作,现代戏《落梅吟》是剧院第五次参加中国京剧节演出的剧目。该剧撷取多姿多彩的四川民风民情和极具地域特色的帮腔、童谣等艺术元素来渲染刻画人物,丰富了剧作的表现力。剧中单人、双人、三人对唱及借助围巾、床幔、披风而设计的舞蹈和身段,有层次地揭示出人物当时的心境与情感变化。服装道具的设计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表演作用,让观众能更容易地进入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该剧带给了观众轻松和美妙的观剧体验。
《温世仁》:大爱无疆 共谋发展
甘肃省京剧团《温世仁》
杨舒棠
“天蓝蓝,水蓝蓝,一头是宝岛,一头是高原。祁连岭,阿里山,一头接大漠,一头牵海湾。山脚脚开花山顶顶艳,温世仁的故事在流传……”
由甘肃省京剧院创排的原创现代京剧《温世仁》,讲述了杰出的台湾英业达集团总经理温世仁投身西北开发建设的感人事迹。该剧沿着温世仁的心路历程,以温世仁走访黄羊川、建设希望小学资助贫困生、启动“千乡万才”工程等情节为主线,细腻演绎了主人公的中国心、西北情、富国梦,歌颂了他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和感人事迹,塑造了大爱无疆、可敬可亲的艺术形象。
该剧追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在呈现形式上遵守中国戏曲的美学原则,发挥戏曲写意性、假定性、程式性的特点,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将京剧程式传统的艺术魅力与敦煌舞蹈的神韵有机融合在一起,将优美的中国京剧音乐和西部音乐元素完美结合,将黄羊川的现实空间与主人公的理想空间巧妙连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全剧明快流畅,既有传统京剧的韵味,又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甘肃省京剧院青春靓丽的演出阵容,是此剧的又一亮点。青年演员英姿勃发,使舞台充满青春活力。剧中温世仁由北京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杜喆饰演,他在剧中的唱段韵味十足,并在核心唱段中完成了“跨步”“旋子”“吊毛”等戏曲技能的展示,温妻的扮演者、梅花奖得主马少敏以情动人,由王俪霏塑造的乔美枝形象生动到位,优秀青年演员陶沛、陈韵竹、王俊等青年演员在剧中也有出色表现。
丰富独特的舞台表现手段、纯正而富有西域特色的音乐旋律、简洁大气的舞美景观,构成了此剧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焕发出璀璨多姿的艺术风采。
温世仁为祖国的西部开发留下了宝贵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原创现代京剧《温世仁》再现的感人事迹,正是两岸同胞手足深情、为共谋发展而不懈奋斗的精神真实写照。
《向农》:现实主义的新诉求
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向农》
齐致翔
京剧《向农》改编自孟冰话剧《枫树林》,讲述了南方某地一位村支书向农被查出身患绝症,在生命最后90天决定放弃治疗而舍生忘死、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故事。向农在生命最后阶段,不仅弥补了过去亲情、友情的缺失,还为村民的富裕、为家乡的发展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是一部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作品。
这是一出典型的心理剧。当年,向农曾带头贯彻计划生育政策,因年轻气盛、方式简单粗暴,“气死”父亲,“气聋”母亲,也让弟弟“绝了后代”。剧中,哥俩的痛饮摔杯、推碰移闪,动作开合,一生一净,形成精彩的对手戏和典型的戏曲桥段。聋子母亲出场踉跄奔出,斥责弟弟向中不该这样对处于患癌症晚期的哥哥,老旦唱腔充分利用京剧的行当特色和传统唱腔的板式与调性,唱得深情、激越,既揭示了人物的隐秘,补叙了往事,又推动了剧情发展,掀起感情的风暴。
该剧一开场,有一位台湾老者故地重游寻找“自己的灵魂”,这条线索贯穿剧中,为全剧增添了悬念,引发了观众的兴趣与猜测。最后,向农发现,这位老者是自己的杀母仇人,又是弃婴向农的救命恩人;这位曾奉命枪决共产党人并逃离大陆的国民党反动派刽子手,要寻找的灵魂居然是他自己,而他的养父母为了保护婴儿隐藏了这个秘密。该剧由写一代农民演进到写两代农民,又延伸到写两个敌对营垒对渴望生命长大的关切、护佑与认同,写出了人性之真、善、美。而京剧表现之美,得益于诗一般唱腔的营造。如向农得知身世秘密后的大段二黄转反二黄,唱出了内心的激奋与纠结。
向农自知最亏欠、最应补偿的是同样患病却全力支持自己的妻子。妻子埋怨他隐瞒病情放弃治疗,最后,向农要她笑着与他照相。向农想最后一次背她回家却背不动了,妻子背起丈夫,引出全剧最深情也最华彩的生旦对唱“高拨子”。夫妻俩累得瘫倒在地,乡亲们涌上,一齐帮着背,采用了“昆牌子”,为戏剧赋予豹尾。
《烟台解放》:胶东的血脉 抗战的旗帜
烟台市京剧院《烟台解放》
严 涛
“你们来自人民,属于人民,为了人民,人民将永远不会忘记你们,英雄的胶东儿女英名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京剧《烟台解放》尾声呈现的壮阔画面带给观众的,不仅是视听的冲撞,更是心灵的荡涤和升华。
《烟台解放》是近年来重大历史题材戏剧创作的一大收获。该剧以中华民族经历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为时代背景,用京剧艺术再现了烟台解放的烽火岁月,塑造了许司令、张慧兰、张奶奶、钟翻译等一大批优秀的抗战将士和胶东儿女形象,观众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所展现的光明与希望,感受到了民族的深重灾难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领略到了胶东儿女的英雄气概。
该剧以讴歌伟大的抗战精神和弘扬胶东红色文化精神为主旨谋篇布局。全剧把烟台张奶奶一家的历史烟云、家国爱恨、人生悲欢,巧妙地与胶东抗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烟台解放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与家庭个人的命运有机结合,让历史和胶东文化带着深邃的思想、鲜活的面容、澎湃的激情向观众走来。观众分明感到了一种精神的际会和血脉的相拥——它传承的是一种远大理想,对接的是一种磅礴力量,延续的是一种不朽生命,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国近代史在烟台的缩影。
该剧角色虽然不多,但无论是诗意化处理的戏剧段落、象征性诙谐夸张的情景再现,还是战斗生活场面的群像造型、人物内心情感的外化渲染,都具有引人入胜、画龙点睛的舞台效果。这得益于烟台市京剧院这个齐整、敬业的团队,刘东利、李殿清、秦光荣、初福奎、都基斌、贺青春、王燕等演员努力揣摩演绎、塑造刻画,使剧中人物性格鲜明、有血有肉。
《庄妃》:尊重戏曲本体,引人入胜
宁夏演艺集团京剧院《庄妃》
封 杰
宁夏演艺集团京剧院新编的历史剧《庄妃》选取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经历漫长残酷的政治斗争和政权转移,同时拥有扑朔迷离情感生活的女性领袖人物入戏。全剧以皇太极突然薨逝开场,以多尔衮争位无望、醉酒出宫、坠马而亡作为结尾,之中贯穿着清宫遽变、情理制胜、决然迁都、凤鸣求凰的场次,环环相扣,演绎了一段非正史的“庄妃传奇”。女主人公与多尔衮之间的感情交织,像一根链条贯穿首尾;身处权力斗争漩涡中心的庄妃从悲痛之中逆风而上,反而把控大局。如此的结构布局显示出剧作者娴熟老到的技法。正是这种处理让《庄妃》跳出“野史秘辛”的小范围,呈现出恢弘厚重的正剧风格,具备难得的史诗格局。
刘京把既念旧情又善用旧情达其目的、既以理服人又善假势逼人的庄妃形象塑造得形神俱备,使其身份特征极强。刘京将庄妃柔、媚、智、刚多重性格融于一身,将其从开场的端庄冷艳、心事重重,到斗智斗勇中的干练与铁腕,再到终场取胜却失去初恋情人的虽胜犹伤,拿捏得到位得体。多尔衮的扮演者杜喆则把一个悍勇盖世却又多情、权衡之下先退一步以求后手的乱世枭雄塑造得活灵活现。
《庄妃》是“新戏”,但它并未令观众感到新奇。因为它从始至终在艺术创作中充满智慧与机趣,虽然剧中人物均是美学载体而非史学载体,但在创造过程中依然较好地遵循了历史剧的一些基本创作原则:一是让剧中人物生活在其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中;二是让剧中人物围绕其所处的历史局限;三是让剧中人物身着符合时代的服装。从剧作上看,该剧或许未见其惊心动魄的精神力量,也难说其占据了宏阔历史及当代视野,拥有了深邃的哲理思辨和尖锐的人性批判。但是,它的节奏与韵致却是戏曲独有的特色,或许这正是作者刻意的留白与控制,让这出戏结构严谨、引人入胜,更多地体现出对戏曲本体特性的尊重。
《辛追》:湘人、湘音、湘戏
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辛追》
赵景勃
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新创作的《辛追》,使观众看到一个属于潇湘的历史故事,看到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的一台新人,听到了融入湘音元素的京剧曲调。
1972年湖南马王堆汉墓的出土震惊中外,神秘的墓主人辛追及她那薄如烟雾的素纱蝉衣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剧作家黄维若对这一题材做了另辟蹊径的开拓,人物关系趋于简化,情节线条更加清晰,全剧历史信息极为丰富,在西汉的大历史背景下展现辛追跌宕起伏的一生。辛追由一个来自民间的妙龄绣娘,成长为辅助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夫人,经历了历史的动荡,辅助丈夫和儿子富国安民、发展耕织,使长沙国百业复兴成为汉代南国重镇。最终,她把丈夫利苍遗作《平南越策》呈交汉元帝,为实现一统山河建功立言。该剧人物性格刻画深细,语言形态别致,如辛追的出场,利苍自称“漆匠”,微服私访,活泼、犀利的辛追在嬉笑间道破他的身份。此段轻快流畅的唱法,使豆蔻少女的伶俐、机智,带有地域辣味的性格跃然而出,同时表达了她爱情观——爱得鲜明、爱得大胆,非常巧妙地实现了“出场定调”。
让人印象深刻之处,还有辛追与身处战场的儿子进行两地家书传递。一个表演区是儿子在书信上按下五指掌印,一个表演区是辛追把书信贴于脸颊。此段唱腔颇为动人。作曲家朱绍玉充分调动腔调和板式的功效,根据叙事、对话、抒情不同情境,运用“急是西皮缓二黄”,在大段的宣叙调中采用“曲中反调最凄凉”,舞台演唱效果强烈。
担任该剧主演的是一台新人,主演张璇扮相鲜亮、嗓音清脆,由豆蔻绣女成为辅佐丞相的夫人,其年龄跨度大、气质变化大,让人称道。出场采用花旦元素,伶俐的扮相和明亮的嗓音博得台缘。继而用闺门旦元素表现其成长、成熟,而后用青衣元素塑造辛追在风云变化中坚韧、豁达。扮演利苍的彭麟钧唱功扎实,嗓音厚实挂味。小生演员肖彬身材修长,恰如其分地塑造了一位俊美却阴毒的反面人物“越”。
《秦香莲》:几番磨砺 传承经典
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秦香莲》
丁振远
《秦香莲》是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初建时排出的戏。近30年来不断演出、多番磨砺,早已成为该团优秀保留剧目。该剧最近的演出,依然得到新老观众的欢迎。
艺术家们联袂合作,相得益彰,给人以难忘的美好印象。赵秀君饰演的秦香莲由张君秋先生亲授。这位张派亲传弟子对于张派艺术和所扮演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把握:她不是偏重以唱腔上的力度与表演上的激情来表现人物的“斗争性”,她强调了秦香莲善良本分、宽厚忍让的人物底色,表现出人物的抗争是被逼出来的。她将秦香莲性格变化极有层次地展现了出来。
孟广禄演绎的包拯,宗法裘派。从他成功的表演中,可以看出他的恩师方荣翔先生执教的严谨认真,亦可发现他本人对裘派艺术的不断思考和独特领悟。他把包拯这个人物的许多性格侧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塑造了一个立体、丰满而生动的包青天形象——这是裘盛戎、方荣翔和孟广禄等几代人的探索。
张克演塑造的王延龄,也为该剧增添了新的光彩。其人物塑造尊重全剧既定的艺术风格,按照马派的表演路数,不去刻意追求与前辈大师的酷肖酷似,也决不忽视前人饱含心血的艺术处理,而是凭自己的功力和方法成功驾驭了这个角色。
另外,马连生演的陈世美、李秀成演的韩琪、孙丽英演的太后、刘树军演的张三阳等,都可称当行出色、各显风采。
京剧是“角儿的艺术”,但不能忽视创作群体的作用。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秦香莲》,恰好证实了“一棵菜”精神的重要。
《生死愿》:接地气 接人气
江西省京剧团《生死愿》
薛若琳
江西省京剧团的《生死愿》一剧情节一般,矛盾并不激烈,但该剧重在抒情,阴阳对话时娓娓道来,塌天陷地时撕心裂肺。剧作者对人物进行了深刻描写,揭示了主人公老奶奶的友善、包容、坚忍的抗压能力,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部接地气、接人气的好作品。
本剧描写一位平民百姓、山乡草根的老迈妇女,在唯一的孙子不幸车祸身亡后的心路历程,以朴实的描绘,呈现了崇高的道德和强烈的思想感情。如“炊烟起了,我在灶下等你……”等抒情唱段文字优美,体现了编剧的成就;导演很好地把握了该剧的节奏,在剧情处理上节奏明快,情绪强烈;主演的表演“心里有事、眼里有戏”,很有层次,非常激越、出色,其他演员也都演出本色,非常好。
关于本剧的修改打磨,提两点建议:首先,老奶奶不要赔偿金的剧情,应更具体化,越具体越合理。比如老奶奶丧孙之“痛”,在肇事者一家缴医药费、女儿考研就业等困窘比照下,可通过“一比三”的形式,“三人痛”与“一人痛”形成对比,更为深化。再者,全剧调子比较低沉、压抑,尾声中肇事者女儿代替老奶奶的孙子到山区教书,可在背景处理出书声朗朗的效果,这样可以首尾呼应,以明快的尾声展示山区教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