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京剧《奚啸伯》观后简评:台上撒雪花还要演员干嘛?!
由石家庄京剧团编演的现代京剧《奚啸伯》日前在南京第八届中国京剧节上参演。冲着名角儿——奚啸伯的扮演者,中国京剧院优秀奚派传人张建国,笔者观看了这场演出并将些许感慨辑录。
剧中有两次“漫天飞雪”的场景。一次是在一开场,一次是在奚啸伯得知《红云岗》晋京演出被取消之后。扮演不同时段奚啸伯的张建国和张通在台上有相应的身段,舞台上除了灯光,狂风呼啸的声效甚至还有漫天白雪飘飘洒洒。现代很多新编戏都热衷于制造这种写实的布景和效果,认为可以用“现代化手段”“美化”舞台。甚至,有朋友在观看了北京京剧院张建峰参加梅花奖评比演出《范进中举》后发表评论说:“变换不同的桌子,就算是换了场景”“唯进步堪称经典,独回忆不可挽留”。我们不反对进步,但类似这些表面上看是运用现代化手段美化京剧舞台,实际上是破坏了京剧传统的审美价值的“进步”,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京剧讲究的是写意美,不是写实美;是意境美,不是场景美。是需要演员运用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段,加以乐队文武场的辅助,引领观众去感受美;而不是直接把美展现给观众。京剧里有专门的“风雨点”锣鼓,配上演员的身段,可以产生无限的意境和审美张力,《野猪林》“大雪飘”一折中就是典范。说到这里想到一个梗。解放后,裘盛戎先生编排现代戏《雪花飘》,当时有人提出要在台上撒雪花,裘先生只说了一句话:“那还要我干什么?!”可见,直接把生活中的实景搬上舞台,不仅束缚了演员的表演,而且也限制了观众的审美空间。在无数次舞台实践的基础上,传统京剧以唱念做打和“一桌二椅”为代表的表演手段,已经发展为虚拟化、符号化、体系化的程式,这是京剧表达的独特语言,抛开这些“语言”则不为京剧;用实景等其他手段取代这些“语言”则是京剧审美的倒退。
谈到京剧传统,《奚啸伯》剧中张云扮演的四格格就非常引人注目,尤其是那一口抑扬顿挫,脆爽麻利的京白,很是可圈可点。张云在塑造这个人物时,运用传统京剧中旗装旦角儿的京白(如《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萧太后)来艺术化地处理四格格这个人物的念白,既符合四格格满清皇胄、家族首长的身份,又能表现她专横傲慢,颐指气使的性格。有人说四格格就上场后一段西皮原板唱得太少了,我觉得就这口京白实在让人过瘾,比干唱更有价值。这种对传统的借鉴和运用,不仅符合剧情和人物,也满足了戏迷的审美需求。
至于剧中带有戏单图案质朴的布景,两段纱帘后《白帝城》刘备梦幻般的“音配像”,作为老戏迷的我看来实在可有可无。但在不伤害京剧传统审美价值的前提下,作为吸引当下观众的现代元素,也是未尝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