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7日福建京剧院在天津滨湖剧院演出新编剧《赵武陵王》,该剧是参加完京剧节后来天津演出的。
总的感觉:故事好,是争夺王位的故事,也有警示作用。剧本写得也好,演员阵容强大,主演张萌、孙劲梅、王净戎等高水平的表演打动现场观众,演出很成功。
最后一场赵廉悔恨自己过错的一大段二黄,幻觉中肥义、赵章的出现,模仿《打金砖》很成功,只是感觉这一段有些冗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赵廉回忆新王登基的一段闪回插叙,舞台处理的很有新意,算是黑灯转场运用得当的一例。
这个戏唱腔设计的很好,很京剧,唱腔设计朱绍玉、万瑞兴充分利用京剧传统唱腔,听起来很舒服。
京剧新编戏都在追求“大制作”,布景、舞美、灯光、音乐,越来越高大上,与时俱进嘛,改革创新的方向是对的,不能墨守成规,不能总是一桌两椅四大件。本人认为关键是要把握改革创新的度,不能忘改革创新还有继承。
个人感觉乐队过于庞大了。虽然还是以民族乐器为主,但由于大提琴、贝司的运用太多导致低音过重,再加上音响的分贝过大,在现场感到“嗡嗡”的,一定程度上遮盖了演员的演唱,一出戏观后,脑海里没有留下什么唱腔的旋律。愚见认为,在演唱时少用大乐队,少用低音。只要和该团的《白蛇传》一对比,就知道伴奏过重并不可取。试想如果《白蛇传》使用这样的乐队伴奏,《游湖借伞》《断桥》就不会那么唯美了。当然,老戏老办法,新戏心办法,关键还是度。
老实话,过去我是不看新编戏的,最近看了几场,都不错,看法有所改变。当然看的这几场都对胃口,关键在唱腔,那些怪怪的新腔实难接受。
剧情简介:
战国时,赵王赵雍推行胡服骑射的革新,使赵国得以强盛,称雄中原。因对吴娃的宠爱,爱屋及乌,赵雍废长立幼,将吴娃之子赵何立为太子。在自己率师征服中山期间,他让赵何监国。得胜归来,踌躇满志。他以为赵何年幼而治国有方,竟在自己还春秋鼎盛之际,不顾大臣的劝谏,就匆匆把王位禅让于年刚十四岁的赵何,自己准备退位陪伴吴娃过悠闲的生活,自称主父而不再干政。退位之后,他立马尝到了失去权力的苦涩,为自己轻易禅位而懊悔不已。同时,他对当年被自己罢黜的长子安平君赵章突然产生怜悯之心,存有愧疚,于是,这位刚愎自用、权欲膨胀的赵雍又贸然决定要“分王赵代”——即赵何仍为赵王,封赵章为中山王,自己便可凌驾于两王之上收回大权。这个计划遭到了相国肥义的果断拒绝。这时,赵章的野心却被父亲挑动起来了,他不顾赵国分裂的可怕后果,阴谋弑君篡位,于是爆发了“沙丘宫变”,相国肥义为国殉职,赵章死于非命,一代英豪赵武灵王活活被自己的爱子困死在沙丘行宫之中。“武灵遗恨满沙丘,赵氏英名从此休”, 一曲千古悲歌,聊供后人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