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空中剧院》播了在上海录制的由上海京剧院的尚长荣、陈少云、王佩瑜、史依弘等主演的《桑园寄子》、《樊江关》、《路遥知马力》、《横槊赋诗》四折京剧折子戏。
这几折戏,于我而言,都是“第一次亲密接触”。虽然,在此之前读了一点网友们发的和这四折戏有关的文字,知道了故事情节。然而,当这些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眼前的表演形象时,所获得的感受是不能与读文字相比拟的。文字给了你想象的空间,表演给了你视觉的愉悦。
《桑园寄子》:瑜老板的表演已经不是我这菜鸟戏迷所能说三道四了。尽管还不能肉麻地把瑜老板的表演捧炉火纯青之势,但是,她的谭、余韵味,至少在当下的菊台上,找出能够超她左右的,还是不太容易。这折戏的氛围好像完全是由唱腔来营造的。你看,邓伯道和他的儿子、侄儿在坟前的对唱,生生地把观众心里的那个酸劲给“勾”了出来。这不但足见演员的唱功了得,更可以从中领略传统唱腔创造气氛的风采。此戏留下的唯一遗憾就是结尾显得有点仓促,而且,剧情里讲的那段“舍子保侄”也没有看到。
《樊江关》:这折戏的看点,我想是不是在姑嫂之间的对打表演及彼此的演唱上。姑嫂之间的对嘴,只是引子罢了。说白了,就是互相在找“打”的理由。史依弘和熊明霞的出色表演,让观众在头一折的“悲”中走出,向“喜”走去。提一点看法,觉得柳迎春在读旨的时候,是不是方向有点不对?
《路遥知马力》: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句常挂在嘴边的话。如果不看戏,又怎能知道路遥、马力、日久分别是人名呢?可以这样说,这是一出比较典型的有着教育意义的麒派传统戏。这个戏不枯燥,还很诙谐。年过花甲的陈少云老师,利用麒派的表演技巧,把一个倔老头演得令人叹服。圆场和吊毛等技巧动作演得那样干净利索,不亚于青年演员。尤其是他的那句“我有钱”的神态,让我联想到了本山大叔的《不差钱》。不愧是老艺术家,把戏演得如此的叫好连连。
《横槊赋诗》:尚老的表演,一向是充满了饱满的情感的,无论是清唱还是彩唱。在今天的这一折里,尚老的曹操表演,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老艺术家的深厚的表演功力。在享受尚老的精湛表演的同时,脑海里忽然闪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现在的腕儿们角儿们,到了尚老的那个年龄,还能象尚老那样登台进行激情四射的表演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