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谁也不能否认《四郎探母》、《龙凤呈祥》、《牡丹亭》、《西厢记》是戏曲艺术的扛鼎之作,但当代戏剧人似乎并不满足于用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混饭吃,于是用当代意识和视角,甚至题材来承载古老的戏曲以及让戏曲恢复鼎盛时期的演出形态成为了今日创作者和演出策划者的兴趣所在。但如何让传统艺术摆脱高台教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娱乐功能;新创作品既被当代观众认可,同时又不“离经叛道”;让从事传统艺术的人能够安于寂寞,又能成为社会热点等一系列课题,似乎时至今日仍没有被攻克。但北京的戏曲人却用一部部可圈可点的作品和一次次敢为人先的策划,为戏曲在当代语境下赢得话语权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当代流行语融入京剧台词
都说京剧要完成夕阳到朝日的轮回必须争取黑发观众,而在这其中,改变人们头脑中对京剧的老旧印象无疑是最关键的,让观众既看到京剧的精髓,又能找到直指心灵和情感的互动点,是创作者一直在探寻的。
2000年,一部将当代热点话题、流行广告语等融入京剧的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以谐趣、顽皮的姿态跃上舞台,然而这部北京京剧院开“戏说”之先河的作品不仅没有引来疑惑和质疑,相反却成了“好看、好听、好玩”的新京剧范本。剧中根据时髦广告语改编的“要想皮肤好,天天吃豆腐;要想瘦得快,天天吃白菜”的台词,至今还为人所津津乐道。剧中以和珅的扮演者、裘派名家孟广禄的一句“逗你玩”作为结束语,冥冥中也是对戏曲娱乐功能的定位。
同样是2000年,北京京剧院创作的首部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登上了以实验、探索著称的人艺小剧场,这出乐队也参与演出的小戏有着洗练的舞台,极具趣味性和观赏性的表演,和原汁原味的唱腔,以先锋的气质再次为京剧赢得了不少年轻观众。而这两部作品无疑也让全国的戏曲从业人员看到了“原来戏曲也可以这么玩”。
近些年,北京京剧院和北方昆曲剧院相继推出了《梅兰芳》、《袁崇焕》、《下鲁城》、《赤壁》、《西厢记》、《陶然情》、《红楼梦》、《旧京绝唱》等新编作品,当代能够数得着的所有话剧导演,无一不涉足过戏曲创作,林兆华、陈薪伊、王晓鹰、查明哲、任鸣、田沁鑫、李六乙、郭晓男莫不如此,甚至连以舞蹈或是综艺晚会见长的张继钢都受邀参与过《赤壁》的创作,他们皆用自己的戏剧理念重释戏曲,实践着戏曲与新空间、新理念的对接。
让戏曲演员也成为焦点
有了名角儿,有了剧目,戏曲还缺什么?无疑是能够让其成为焦点文化事件,也让演员成为公众角色的好策划。
北京京剧院今年5月和8月分别推出的北京京剧院“魅力春天——青年京剧演员擂台赛”以及全国10大院团的37位演员参与的“青年京剧演员北京擂台邀请赛”,打破了原来京剧比赛都是折子戏的传统,用一人一出大戏的形式展示了北京、乃至全国梨园青春力量的实力。而9月在国家体育馆推出的“擂台赛”颁奖盛典,更是让这些平日里都是着戏装面见观众的演员第一次穿上了盛装华服,依次走过T型台,央视、京视同时直播把青年京剧演员时尚靓丽的形象用一晚上的时间传遍全国。
武生组擂主詹磊称,“以前我们一栋楼里的人没有几个知道我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但颁奖盛典播出的第二天,邻居们纷纷跟我说,原来你是京剧演员。”
之后,北京京剧院又启动了以“三驾马车、九大头牌、十五经典”为招牌的“九大头牌全球巡演”,在历时一年的时间里,以谭孝曾、赵葆秀、王蓉蓉、杜镇杰、李宏图、迟小秋、朱强、董园园、陈俊杰组成的“九大头牌”阵容在全球50座城市进行200场演出。巡演路途中将在演出所在地同期举办京剧普及讲座,通过现场对服装、道具、表演的演示,让更多观众走近京剧、了解京剧。10月8日晚,此次巡演的第一站在北大百年讲堂落幕,连续多场演出让万名北大师生同赏京剧,而下一站的目的地将是同为京剧重镇的上海。
京剧新剧目探索北京从未停下脚步
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始终认为,“无论怎么创新,都要想尽一切办法把京剧虚拟和程式化的特质保留下来,要利用现有的来创造新的程式,京剧不能只演反映历史生活的,一定要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与现实无关,生命力会越来越弱。现在京剧所处的地位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在那个时代,它是主流,可借鉴的东西很多,现在则完全不同了,但并不能因此而减少现实题材的创作,要让京剧与现代生活、与主流人群发生关系。”
一直以来,京津沪被誉为京剧的重镇,但北京无论是人才还是创作,都在全国占有很大的份额。李恩杰称,“特别是在京剧新创剧目的探索中,虽然很艰苦,但北京始终没有停滞,而且也形成了一些符合当代特征的新程式,比如《宰相刘罗锅》中的‘棋子舞’、‘元宝舞’和‘骑驴舞’,都创造了新的京剧程式。而《宋家姐妹》更是在音乐上破除了现代戏一定要用交响乐队伴奏的模式,用一个混编乐队来进行音乐上的尝试,特别是京胡和大提琴的对奏,在京剧舞台上是首开先河。”在他看来,“几乎北京京剧院的每一出戏新创剧目都是苦思冥想,哪怕有一点成功,就会为京剧与今天的对接加分。”
传统戏曲创新剧目一览
京剧《袁崇焕》以“老耳朵新眼睛”的创作基调,让观众听到了最精醇的唱腔,看到了最震撼的舞台。
京剧《梅兰芳》以“剧诗”的形式跳出京剧传统套路,用比兴的调度手法串联梅兰芳人生的华彩。
京剧《下鲁城》在伴唱、合唱中加入西洋和声,首创京剧二黄与京韵大鼓、单弦、北京琴书形成的“京调二黄”。
京剧《赤壁》文本突破了以往三国故事,虽然写了一场战争,却展示出“一将成名万骨枯”的反战主题。
京剧《蝶海情》男女主角在表演中分别突破了自己的行当,小生中融入老生,青衣中更借鉴了昆曲的技巧。
京剧《宋家姐妹》,以电影式的全景多媒体营造氛围,用大提琴与京胡“斗琴”的方式开场,旋律中贯穿宋庆龄喜爱的世界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