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京剧院出品、陈霖苍导演、朱绍玉作曲、当红京剧名家王蓉蓉领衔主演的大型京剧现代戏《党的女儿》在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演出。该剧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对京剧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实践,以传递红色经典题材的正能量和表现革命英雄人物和生活的热情和真挚,以精湛的舞台呈现,尽显北京京剧院大团风范以及京剧现代戏创作的崭新成果和表演艺术家新的跨越,得到观众和专家的高度赞誉。该剧自上演以来,先后在北京、武汉、长沙、石家庄、保定等地巡演,深深感染了观众,演出现场气氛热烈,为京剧现代戏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以京剧的形式表现现代生活和时代人物,传递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广大观众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创作演出具有时代品格的京剧现代戏,是京剧创新发展的时代选择,也是当代京剧艺术家的责任担当。上世纪中期,几代京剧艺术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作演出了丰富多彩的深受观众喜爱的京剧现代戏经典剧目,至今流传不衰。京剧现代戏经典剧目、艺术家积累的创作演出成功经验、探索出来的现代戏创作演出规律,业已成为京剧艺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彪炳史册。这些传统和规律对今天的京剧现代戏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北京京剧院创作演出的《党的女儿》得到观众的好评,正是传承了京剧现代戏创作演出的艺术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继承了京剧现代戏从成功文学作品或者从具有一定戏剧基础、鲜明人物形象的其他剧种移植改编的规律。从京剧现代戏创作历史上看,凡至今还具有较为广泛群众基础的经典剧目《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等,大都是从地方剧种、话剧等改编而来的。“生书熟戏”本身也是京剧剧目创作的规律。京剧《党的女儿》是根据阎肃等编剧的同名歌剧移植改编而来。在上世纪50年代,同题材的小说、电影就曾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歌剧《党的女儿》迄今演出几百场,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经典之作。剧中的主人公田玉梅,是苏区一名由农家妇女成长起来的普通共产党员,在红军长征之后,革命由高潮转入低潮的危急时刻,面对背叛、质疑、生死关头,对自己心中认准的道路宁死不回转。田玉梅对信仰的坚守、为信仰而牺牲,这种英雄主义精神在任何时期都与观众有强烈的精神共鸣。这也是这部剧作历经20多年的社会变化而久演不衰,成为经典之作的重要原因。北京京剧院选择移植改编歌剧《党的女儿》,尽管还面临如何按照京剧艺术特殊规律和时代要求进行新的转化和再创作的课题,但是歌剧的经典剧作为京剧《党的女儿》实现弘扬红色经典文化、传递时代正能量、呼唤对理想信仰的坚守、塑造鲜明英雄人物形象的创作初心,为京剧现代戏的舞台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女儿》还继承了京剧现代戏创作演出中对传统艺术传承转化的规律。回顾京剧现代戏创作演出的历程,我们看到每一部戏都是艺术家殚精竭虑、调动经验,用京剧传统程式化的手段表现现代生活和人物的创作过程。这里,最为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艺术家对京剧传统艺术深刻的文化自信,坚信荟萃民族文化精华、博大精深的京剧传统艺术形式,是能够表现现代生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的。二是自觉地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转化创新,也就是老艺术家经常说的演现代戏要会“化”。这个“化”,貌似简单,实则深奥。只有具备坚实的传统功底和创新意识的艺术家,才知道从哪里“化”,“化”到哪里。这两点堪称京剧现代戏最有价值的创作传统。京剧《党的女儿》的导演陈霖苍、作曲朱绍玉都是在京剧传统浸透下,对京剧传统艺术形式具有坚定自信和转化能力的主创人员,该剧对京剧传统现代转化的过程,是导演、作曲和演员共同进行创作的过程。该剧的舞台呈现以表演艺术为中心,大气、写意、简约、诗化,充分体现了戏曲的美学精神。同时,将京剧表演的规范性和人物的生动性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表演语汇。饰演田玉梅的王蓉蓉、饰演马家辉的杜喆、饰演七叔公的方旭、饰演桂英的李海清等,都是具有传统京剧表演功力的优秀演员,他们将京剧行当的特点、传统戏的身段,“化”进人物形象的塑造中,而他们演唱的流派特点,又和新创作的唱腔结合起来。田玉梅演唱的脍炙人口的《小小杜鹃花》,是从京剧传统的“四平调”化过来的,听起来既有京剧的韵味,又有浓郁的地方民歌特色。剧中的杜鹃花群舞,也是从京剧的水袖等身段化过来,与舞蹈的编排相结合的。应该说,这些创作都传承了现代戏的创作规律。
《党的女儿》的传承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京剧为表演艺术家量身打造剧目的规律。京剧终究是表演艺术,表演艺术家根据自身特点主动参与剧目的选择、剧目的创作与创新,是剧目创作成功的保证。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创作的新编历史剧、现代戏,能够至今存活在舞台上的,大多是为表演艺术家量身打造或以表演艺术家为核心创作的剧目。《党的女儿》就是为北京京剧院领衔主演王蓉蓉量身定做的。王蓉蓉是当今大青衣中的佼佼者,行当特点、形象气质很适合扮演田玉梅,而该剧从歌剧移植改编,用歌剧式的音乐结构和大段咏叹调式的唱腔塑造主人公田玉梅的形象,是这出戏鲜明的艺术特色,也使王蓉蓉演唱优势得以绝佳发挥。在以表演艺术为核心的京剧创作中,始终要把满足观众审美享受放在第一位,让观众在审美过程中接受人物、理解思想、受到感染。王蓉蓉在此剧中以坚实的表演功力、自觉的创新意识和驾驭唱腔的能力,通过准确饱满的表演和酣畅淋漓、气韵盎然的演唱,使观众的视听牢牢聚焦在田玉梅人物身上。这是《党的女儿》每每演出深受观众好评的重要因素。
《党的女儿》毕竟是在时代审美视野下创作演出的京剧现代戏,它的创作既要有传承,更要有对传统的转化、突破,适应当代观众对京剧现代戏的审美需求。这里,该剧的主创人员和主演在人物塑造、模式突破和表演流派创新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党的女儿》导演陈霖苍要求演员的表演要塑造人物、贴近生活,避免人物的脸谱化,让英雄形象接地气,让人物更加有血有肉。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导演和演员是下了功夫的,并且在演出中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北京某高校的同学在观看演出后说道:“这部作品中,主角田玉梅用一种很生活化的表演,让我们感觉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英雄形象,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叛徒马家辉的表演也非常生动,人物很饱满,令人印象很深刻。”对于该剧在舞台呈现上的创新,陈霖苍导演认为,相对于样板戏和新编历史剧的舞台模式,突破和创新不是着力于舞台上五光十色的舞台效果,或者外在的现代技术手段,而是要回归到京剧传统审美精神,呈现出京剧艺术形式的美感、写意的浪漫。
京剧《党的女儿》对于京剧流派创新发展的实验和探索,是该剧创作创新的重要任务。表演艺术流派纷呈是京剧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流派艺术如何转化发展,不仅是业界讨论的话题,更是一个表演艺术家勇于实践、勇于超越的过程。而现代戏的演唱,要求通过唱腔塑造人物,就必须对流派唱法有所突破和转化。《党的女儿》这出现代戏大量、多样的演唱,为该剧主演王蓉蓉的流派创新提供了可为的契机。王蓉蓉是公认的当今张派艺术的领军者,作为张君秋先生的亲传弟子,40年来她在传承张派艺术的道路上成绩斐然,一方面是忠诚地继承张派艺术的演唱精髓和剧目,另一方面继承了张君秋先生的创新精神。她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创造性地继承流派艺术,在演唱方法和演唱节奏的处理上,形成了鲜明独特的个人风格,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为她创新流派的实验打下基础。特别是她演唱的现代戏、新创作的唱腔,都是根据作曲创作唱腔的要求,进行个性化的再创作。王蓉蓉在演唱实践中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戏如《沙家浜》《红灯记》《杜鹃山》在唱法上是有别于传统戏的,演唱要体现时代特点、生活气息和人物的特征、气质,这就是一代艺术家从剧情、人物出发,在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前提下对京剧演唱的创新发展。正是由于王蓉蓉有演唱创新的意识、驾驭创作唱腔的能力和现代戏演唱的实践基础,她在《党的女儿》中的演唱才能够自觉对流派传统的唱法有所突破,将京剧传统唱法与民族声乐相结合,完美地演唱了《小小杜鹃花》《万里春色满家园》《孩子啊,我的小心肝》《你以为一死能解千重怨》《天边有颗闪亮的星》等具有歌剧特点的唱段。她的演唱,感情饱满、大气优美、清新动听、感人至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专家看过演出后评价,王蓉蓉在《党的女儿》中的演唱,对于张派艺术的唱法、用腔和旋律有所突破,形成了鲜明的个人演唱特色,这正是王蓉蓉和《党的女儿》的艺术价值所在。应该说,王蓉蓉在《党的女儿》流派创新发展实验中取得的成绩,不仅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认可,也是该剧在京剧现代戏创作演出的传承与突破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