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具逼真、服装精美、灯光绚丽、旁白有趣、交响磅礴、演员卖力,新编京剧《康熙大帝》绝对应该是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出!
? 但我的记忆点竟然停留在“台湾收复”、“皇帝擂鼓”、“载歌载舞”这一丢丢而置其它于不顾,实在令人疑惑!
? 赶上湖北省戏曲艺术节,再加上这俩年“好运”积累,走马观花看了几场新编戏。京剧《生死愿》只记住了“山伢子”这仨字;沔阳花鼓戏《汉王陈友谅》就记住了“沔阳三蒸”;楚剧《弯树直木匠》只记住了“万人迷”慷慨就义时震撼人心的声光电……再有就是京剧《天道行》的渐变色、《在路上》的党旗背景、楚剧《万里茶道》的不明所以!为什么记住的不是故事、唱腔、唱段、表演而是这些?严重怀疑自己的审美!强烈谴责自己的艺术鉴赏力!
? 《康熙大帝》以“收复台湾”为历史背景,以“平定葛尔丹叛乱”为主线来演绎“千古一帝”不能不说很巧妙!君主?父亲?一人两面恰好可以表现矛盾冲突、人性挣扎!用现代包装手段来演绎来、讲故事当然没问题,有人买账、爱看就好!
? 认知有限、能力浅薄,总认为一出戏的成功与否应该与观众接受度、传唱度直接挂钩。至于得不得奖、得奖多少啥的,统统无关!退回几十年前,如今活跃于戏曲舞台上的经典戏、骨子戏在当时还不同样是新戏、新编戏?抛去人为、环境因素,大浪淘沙、优胜劣汰,如今剩下的可不都是观众喜闻乐见、多有传唱的剧目吗?
? 外化包装可以千变万化,但内里它必须得是京剧、戏曲!必须得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唱段为支撑!
? 不排新戏没钱拿,排了新戏又没人看!为了有钱拿,凑钱借人也要拍新戏!总感觉哪里怪怪的……
? 单核的脑袋,一半清水、一半面粉,可不能乱晃荡!算了!打住!面壁思过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