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是一出好戏,不仅仅是因为这是反腐败题材,它的唱念做表、导演手法、舞台美术等均可点赞,特别是唱腔很吸引戏迷。
大幕拉开,是很少见的办公场景,可喜的是,几个主要剧中人分别亮出身份,开门见山,不拖沓地引出剧情,每人几句简洁的念白,迅速引观众,跟着新上任的康城市委书记韩梅进入其繁忙而艰难的工作。开始吸引我的不只是剧情,而是韩梅下乡时的南梆子“周末办案到郊外”,听着悦耳,顺畅,感人的场景还有她给大婶喂药的情节与之后的“二六”唱腔“听二老”,接下来我又欣喜地听到久违的“西皮宽板”,从“这命案”唱起,恰当地表现了韩梅此时深沉地思考,分析疑点的心情。到了韩梅与赵翔市长初步交锋时,剧中安排了一段生旦对唱,不只是好听,还展示了韩梅“锋镝齐飞也冲上前”的决心。
一波未平又起几波,已上告的二位老人又来撤诉,村支书朱迎春支支吾吾,赵翔又施儿女领结婚证迫使韩梅退出调查之计,在乌云滚滚之时,二黄唱腔“二老登门”,朱书记的净角唱段和韩梅的西皮唱腔相继送入戏迷耳中,好听、过瘾,鼓掌叫好。往下来的韩、赵在儿女拍照时的景点再次交锋时的一段吹腔背躬唱段,更是别致、贴切,二人不同的心理得以进一步的展示。在领结婚证的矛盾中,大段的反二黄唱段揭示了韩梅纠结的心情,“头一回母女反目相争吵”,唱得情深意切,但她以事业为重的情怀通过转垛板唱腔传达出来,这段唱与此前朱支书的唱段均是一段唱连获三个好,这在近年的现代戏中还是不多见的。
我曾担任企业纪委书记,知晓关口前移抓教育的重要,韩梅自访贫始至与赵翔第三个交锋均是以平和之态,以情动人的形象对待不同人物。对已沦为贪官的赵翔她仍称其为老班长,并以在校园中赵作为入党介绍人领自己在党旗下宣誓的情景唤醒赵翔。一般来说这样的场景在影视,话剧作品中用比较合适,在戏曲中使用有点风险,但剧情至此,人物性格使然,这段很正的戏就是水到渠成了,把女纪委书记的形象演绎得更为完满,突出了不忘初心的重要,也掀起了该剧的又一次高潮,台下满场观众在悄悄停顿一下后,猛然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念、做、表在戏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现代戏的表现方式在这些方面必然有别于传统戏,它首先要贴近生活但又不能远离“戏”,我听韩梅,赵翔、朱迎春、大叔大婶、孙达、小红的念,是接地气的,又是有韵味的,清晰之外的节奏,轻重音等都很舒服,做表上不做作,还原于生活中的人物形象举止,在农村人物身上更体现出朴实,到了赵翔落马,群众来感谢向韩梅深鞠一躬时,那个场景很是感人,一段娃娃调“白发人这一拜重于山海”唱得荡气回肠,万晓慧的好嗓子再此展示,更可贵的是之后的原板:“你给百姓一粒种、一滴水、一捧土、一片云”,唱词写的好,彰显党的宗旨,唱得深情,听得暖心,又掀起一波高潮。
舞台上又重视了办公场景,首尾呼应,天幕上一面鲜红的党旗,映照着韩梅这位“小草爱、恶竹裁”的党的好干部的脸庞,她又要与同事一起继续战斗,因为反腐败依然在路上。
说实话,没看戏前,我有些担心,这题材会不会硬,会不会高大上,看了几场,我踏实了,剧本好,导演好,舞台美术设计简练,演员功底棒,青衣、老生、净角、老旦、花旦,中青年演员个个有扎实功底,表演上乘,愿这出戏成为湖北京剧院的保留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