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晚,空中剧院播放了第六届青研班毕业演出系列的第三场,北京京剧院的梅派青衣窦晓璇在京剧《柳荫记》中的“临别许婚“(十八相送)一折中饰祝英台。窦晓璇以动听的唱腔和深情的表演,显示了自己的进步,受到广大观众的赞许。
京剧《柳荫记》改编自同名川剧,唱腔设计是王瑶卿先生,1954年首演,杜近芳饰祝英台,叶盛兰饰梁山伯。1998年完成该剧的音配像,杜近芳、叶盛兰录音主演,杜近芳、叶少兰配像。2007年11月27日,窦晓璇拜杜近芳为师,2008年,窦晓璇进入第六届青京赛决赛后,即以杜近芳老师亲授的《柳荫记》片段参加决赛阶段的角逐,窦晓璇塑造的祝英台形象令观众耳目一新,最后获得银奖。2011年,北京京剧院举办院内演员参加的”魅力春天“青年演员擂台赛,窦晓璇最初拟以《柳荫记》参赛,但后来以《白蛇传》替换。2013年,窦晓璇饰祝英台的《柳荫记》全剧开始公演,成为她的代表作之一。
此次第六届青研班毕业演出,窦晓璇演出的是《柳荫记》的”临别许婚“一折,即众所周知的”十八相送“。王瑶卿先生给这折戏设计的唱腔以西皮为主,辅以南梆子(有论者把南梆子归入西皮板式)和吹腔,在西皮中又以摇板为主。王瑶卿先生设计的唱腔完全根据剧情出发,很合理。
这折戏的剧情可以分三个层次:首先是探询,祝英台问梁山伯有无妻房,这个问询是这折戏的前提,如果这件事不问明白,下面的戏也就没法进行了。这里用的板式是南梆子,这种板式在传统戏中只有小生和旦角使用,善于表现喜悦、怀念、思索等心情。第二个层次是暗示,是这折戏的重点。祝英台用自然界的种种物事,向梁山伯委婉地表达人间的情爱。板式设计以西皮摇板为主。摇板无板无眼,紧拉慢唱,可在叙述,对话时用,也可表达激动情绪。第三个层次是惜别,尤其是祝英台,与自己相处三年的心上人分别,怎能不肝肠痛断。这里设计了吹腔,便于尽抒离别之情。
窦晓璇是位技艺比较全面的青年演员,声腔甜美传情,表演细腻传神。在本节的第一个层次中,她的声腔和做表配合紧密,显示了全面的技艺。这个层次的重点是祝英台问询梁山伯婚否,这是剧情不可缺少的一环,少了这一环,下面的两个层次就没法演下去了。当梁山伯和祝英台分别吟出“云山叠叠”和“江水茫茫”时,立即进入了送别的情境当中。扮演梁山伯的李宏图唱响了南梆子:“想当初我把书馆来上,绿柳红杏好风光------”回忆起二人相识相知的三年情意。窦晓璇扮演的祝英台接唱:“梁兄情意实难忘,亲身送弟下山岗”。这几句声腔不高,是为下面的重点唱句做铺垫。值得注意的是,唱完后,祝英台挥动折扇,暗自点头微笑,告诉观众:注意了,下面有好戏了。接唱“兄攻书,伯母娘在家谁奉养”,开始进入正题,“谁”字往上拐了一个小腔,显得轻快活泼,还有一点小幽默。下面,开始进入这段唱的重点唱句:“为何不娶一妻房”。“为何不娶”,平腔唱出,唱到“一”字,拔地而起,直上山巅。更难得的是上高音区后,不是很快下来,而是盘桓萦绕,泉流不绝。直到“妻”字,音高不降,力度更加。到“房”字,音高始降,宽度渐强,最后以宽音收束,令人既惊峻岭之峭,又览谷底之阔。窦晓璇在这里的声腔,以梅、杜派为主,还吸收了张派的声腔技艺。甚至溶入了小生声腔的养分,美不胜收。
当梁山伯唱完“一心攻书立志向,书中自有美娇娘。”时,祝英台以手抚胸,面露如释重负的微笑。窦晓璇表演得鲜明,自然, 与前面问询梁兄娶妻房的唱句形成紧密的呼应。而面对梁兄反问“弟本书香门第有名望,想必早已订妻房”,祝英台先是脸现喜色的唱:“一句活问得我无言讲,”少女的娇羞顿现面庞,接下来转西皮二六,是为了便于叙述“他怎知我是女红妆,本待把终身事儿对他讲,猛想起临行时父命有三桩。事要三思休鲁莾,话到舌尖暂隐藏。”想到固执的父亲,忧愁代替了欢快,是的,她不能向梁兄直接言明自家是女儿身,倾吐爱意,父亲临行时交给她的七尺红绫束缚着她自由的爱,只能“且将风景吟诗章”,借助自然界的景物,曲折地向梁兄表达爱恋,从而使剧情进入了本折的第二个层次。窦晓璇的能比较自如地把握祝英台情绪的变化:从欢喜娇羞到担忧发愁,又到吟咏风景的兴奋,自然贴切,从而使剧情的发展水到渠成,不显生硬。
本折戏的第二个层次吟诗暗示,是本折戏的重点。祝英台通过与梁兄吟咏沿途景物,曲折表达对梁兄的男女之爱。唱腔板式主要是西皮摇板,辅以西皮流水。西皮摇板无板无眼,紧打慢唱,很适合为青年男女表情达意营造一个舒缓的环境,体现了王瑶卿先生的匠心。西皮摇板相对缓慢的唱腔节奏为演员的做表提供了充裕的空间,面对不解情意的梁兄,祝英台时而摊开双手表示无奈,时而手执折扇在他身后撅嘴瞪眼。在池塘边,她吟唱好似比目的鱼儿,恩爱的戏水鸳鸯。并用念白进一步表达:你我要像鱼儿永不分离,似鸳鸯成双做对。水袖配合折扇,唱、念、做浑然一体,把戏曲程式自然地溶解到剧情中。
在古庙内,看到月下老人的雕像,祝英台问梁兄:既是月下老人,为何不用红绳把(手指梁山伯和自己)牵成一对呀,看到梁山伯面露疑问,又迅即把手指向庙内金铜玉女雕像,表情转换迅速。看到河中一对白鹅戏水,祝英台唱道:“雄鹅不住前面走,雌鹅后面叫哥哥。”接着深情地附在梁兄身后,轻声呼唤:“哥哥。”梁山伯不解回头看,祝英台连忙改口指着河水念道:“过河,过河。”遮掩了过去。自然、幽默地表演,让人忍俊不住。
过河时,河上只有一座独木小桥,梁兄试探桥的稳定性后,二人撩衣过桥,脚登厚底的祝英台先慢走两步,紧接着连用三个绊步摇摇欲坠。梁兄急忙拉住,祝英台向后急转,侧身亮相,这几个连续动作先慢后快,乱中有序。窦晓璇把繁难的京剧程式巧妙地化用到剧情中,看得人心惊肉跳,展示了京剧的美。
祝英台这时一心想的是怎么让梁兄知道自己的情意,过河的危险是次要的。因此,当梁兄对她说:“不忙,不忙哦”时,祝英台无奈地唱到:“唉,人家着忙,你不忙!”唱、做进一步表现了祝英台对梁兄的情意胜过自己的生命。
不知不觉来到了柳荫,这是二人当初相识结拜的地方,现在就要在此分别了,可梁兄还不知晓自己对他的情意,一段西皮流水唱出了此时祝英台的焦急:“隐语他不仔细想,再无妙语作比方,举目抬头四下望,坆前双碑是文章。”窦晓璇唱出了急迫感。
祝英台故意问梁兄为何有双碑,梁答是夫妻合葬。祝英台接说:“今后你我也要合葬一处才好。”在此时说合葬,表明祝英台对梁山伯的感情是至死不渝的,编剧在此处为梁祝二人最终合坆化蝶埋下了伏笔。窦晓璇和李宏图也营造了符合剧情的氛围。窦晓璇的祝英台聪明过人,李宏图的梁山伯心地善良、耿直,放任小弟,把剧情一步步推向高潮。水涨船高,演对儿戏,双方旗鼓相当,才能擦出火花。梁山伯一句:“贤弟,柳荫将近了,”祝英台回道:“你我弟兄二人昔日柳荫结拜,今入柳荫话别,不知后会何期,”把剧情带入了离别的悲怆。梁山伯说:他们是夫妻,理应合葬,你我乃是弟兄,哪有合葬之理,使不得。“祝英台固执地说:”使得。“梁山伯的单纯,祝英台的情痴,都表现得恰如其分。
眼看分别在际,可自己的情意梁兄还是领会不了,祝英台焦急万分地唱出西皮流水:”梁兄性情太直爽,枉费我千言万语打比方。本当不把实情讲,一片心事付汪洋,难坏人这阵无计想。猛然一计记心上,假说九妹闺阁长,做一个换柱来偷梁。“她要对梁兄假说自己有个妹妹,并且要介绍给他,成就姻亲之好。有了这个美丽的慌言,才能与梁兄继续交往,进而光明正大的叫”哥哥“。窦晓璇这段西皮流水,唱得轻重缓急得当,咬字清楚,快而不乱,先急后喜,表情转换自然。当梁兄问”贤弟还有一九妹呀“后,祝英台略显语塞”我我有一九妹”,然后又顺畅地说下去,真实地表演,充满情趣,引人入胜。美丽的慌言编完,祝英台一手抚胸,长出一口气。急躁的心境转化为幸福的憧憬。然而,分别在即的悲伤又笼罩心头,就这样,从急到喜,从喜到悲恰当的表演,显示着演员的功力。
随着吹腔声响,离别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梁兄唱“聚散天涯似转蓬,”祝英台唱:“伯劳飞燕各西东,”梁兄唱“人生只有离情重,”二人合唱“今夜相思两处同。”窦晓璇和李宏图深情的演唱,把人们带入了悲怆的离别意境,印证了江淹的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亦。”三年的同窗相处,情投意和,一旦分离,怎不叫人肝肠痛断,况且最后还是悲惨的结局。窦晓璇把祝英台的三次叫回梁兄演得悲切感人:第一次,刚唱完吹腔,祝英台对梁兄说:“早日过庄一叙,免得小弟悬挂,小弟拜别了。”后退几步,马上又回来说:“梁兄请回。”再后退,复又回:“啊,梁兄,百日之内------”梁兄答“一定过庄拜访。”真是一步三回头,草木亦心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