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真外传》是梅兰芳于一九二五年夏至一九二六年春创演的4本连台本戏,今天看来,人物的服装、头饰之配色及造型设计,放诸当下,同样也是很美的(见当时剧照),尤其出浴一场,其娇弱不胜之态,在当时,堪称大胆出奇。尤其唱腔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唱腔设计则出自一代著名京剧音乐家和演奏家徐兰沅和王少卿。此剧唱腔新颖而精美足以让世人神往,不少唱段在国内外戏迷中广泛流传至今。当时是梅兰芳饰演杨玉环、王凤卿饰演唐明皇、侯喜瑞饰演安禄山、萧长华饰演杨国忠、姜妙香饰演高力士、张春彦饰演李白。
中国台湾在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上演过一至四本全部《太真外传》,并拍成了电视舞台片,在中华电视台播放。在大陆梅葆玖策划、姜凤山老师把它从四个晚上的连台本戏压缩成一个晚上的戏。(以后简称全本)。纪念徽剧进京200周年,梅保玖、魏海敏演出此全本《太真外传》,为写此帖,我今天又看了一次,全剧共分八场:“太真观定情册封”、“华清宫温泉赐浴”、“沉香亭太白醉写”、“御书楼望阙献发”、“长生殿七夕盟誓”、“庆寿筵杨妃舞盘”、“马嵬驿兵变殒命、”、“玉贞观君妃相会”(梦会)。剧中姚玉成饰高力士;陈志请、梅葆玥、马常礼分饰唐明皇;梅葆玖、分饰杨玉环;叶少兰饰李白、黄德华饰杨国忠,张韵斌饰陈元礼。此全本剧大陆舞台少见,常见的是折子戏“长生殿七夕盟誓”
漫画家李滨声老先生指出:【现在对传统戏是一扔、二改、三边缘”,“改”是流行趋势,包括戏校也随着改。戏曲的经典剧目,是经过几辈艺术家的推敲琢磨,经过各界观众的长期验证,才最终继承下来的、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剧目是表演艺术的载体、改编传统戏需要慎重、再慎重。】在梅派经典剧目中,姜风山压缩改编的全本《太真外传》,保留了梅兰芳艺术精华,本应传承下来。但全本《太真外传》则多次被改编,先是改编成《大唐贵妃》,后是改编成《多媒体太真外传》。和宝堂指出:【关于上海排演的《大唐贵妃》,我很不赞成,因为太讲排场,太浪费,以致喧宾夺主,老梅先生在世是不会赞成的,因为从长生殿到出浴,从马嵬驿再到仙会,多少新颖而精美的唱腔足以让世人神往,让后人传承,如果不传下来是极大的犯罪。】人各有志,我不反对改编,但反对当代挴派传人把精力用在改编上而不去演梅兰芳的《太真外传》,使她失传!这对不起梅兰芳在天之灵!
李胜素在中国台湾演《太真外传》;但在大陆不主动、不常演,去年石家庄邀请才去演《太真外传》。前几年为参加上届京剧艺术节,把精力放在《多媒体太真外传》排演上,而近几年把精力放在《西安事变上》。梅派青年培训班从演出剧目看,也未教演《太真外传》。胡文阁精力放在排演《大唐贵妃》上。董圆圆精力放正《杨门女将》及排新剧上。中年梅派传人不演,青年梅派传人未学,我真担心梅派全一本《太真外传》失传。近期另一系统梅派传人李亦洁演了《太真外传》,但未看过,不过她的精力也在创排新剧上。合理按排时间,重视梅派传承,提携青年梅派传人,是当前梅派中年演员应重视的大问题。
昨晚郑潇演出,前一段是梅派《太真外传》第五场“长生殿七夕盟誓”片断,后面一段是《大唐贵妃》中“梦会”,把两出不同名称的戏混在一起演,再次对梅派《太真外传》进行改编。这还能叫梅兰芳的《太真外传》吗?一个年青演员对传统无一点敬畏之心,太不严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