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位于上海杨浦的梅派大舞台,10月14日15日有两场演出,由几位梅派传人主演。
? 近些年进剧场看戏的缘由,一种情况是有想看的演员和剧目,一种情况是为了观察京剧市场情况。有段时间没来这里,去看看也是对京剧市场的一次观察。
? 从看到的演出信息来看,14日有炼雯晴、路洁,15日有胡文阁、田慧、周燕萍,当然是15日演员更强。但这次主要是观察一些京剧市场情况,所以看演员是其次。选择看14日下午这场,看看新人表现。本想买一张最低价票看看,却被告知低价票没有,只得调高一些购票。进场后,发现观众却很少,不像是没有了低价票的情况。怎么低价票没有了呢?其中的蹊跷可想而知了。
? 既然是看戏,当然先说点看戏情况,说点炼雯晴和路洁这两位梅葆玖先生弟子的现场表现。
? 炼雯晴唱的是《西施》《响屧廊》一折。听来觉得炼雯晴的嗓音条件一般,唱的也不是太稳。如,“月照宫门第几层”的“层”的行腔,有些硬拖,缺少层次感。又如“十二栏杆俱凭尽”的“二”字,没有含住。
? 多说一句,这段最后一句“何年再会眼中人”中“会”字,记得梅先生唱片是在中眼上,而现在的演员一般都是唱在末眼。
? 这《响屧廊》也就只有二十多分钟,虽然不能更多的反应出演员能力,但听下来觉得,还需要有很大的努力。
? 路洁唱的是《穆桂英挂帅》,先前看介绍上有老旦的,想着应是一折,现场演员一上来就是“一家人闻边报雄心振奋”,整个唱下来也只有十余分钟就结束了,不知为什么缺斤少两了,这样不妥。
? 一般不太看年轻演员演《穆桂英挂帅》。《穆桂英挂帅》是梅先生晚年的一出戏,演的也是穆桂英年逾半百时。现在不仅老中年,就是年青少动不动就演《穆桂英挂帅》,觉得不太合适。梅先生有很多载歌载舞的戏,青年演员应在年轻时多演这类戏,多演一些与年龄段比较适合的戏,这样能够更好地把握人物,《穆桂英挂帅》可以后演。
? 路洁唱的比较硬,尤其是“猛听得”一段。曾看介绍说,路洁是学昆曲出身,后学京剧,京剧演员有昆曲基础,表演上会更好,也以后希望能看到演一些载歌载舞的戏。
? 前面说了点与戏有关的,下面再简单说点戏外的,也是来这里看戏的重要原因。
? 这场演出,整场时长1小时50分不到,有些短。登台的除了梅派演员外,还有一些学生及票友,整体表现水平不高。看过了14日15日两场节目单,如果并为一场,或许水准尚可。
? 现在有的演出,往往把演员与票友混搭,如是公益演出,还则罢了,既然是正式商业演出,公开售票的,这就不妥了。演出就应保质保量,有一定的水准和一定的时长,而不是简单的凑人数,拼场次,这样反而有损于京剧推广。
? 只有保证演出质量,才对得起台下的观众,只有组织运作有序,才对得住登台的演员。京剧不仅仅是推广的问题,还有留住关观众的问题。京剧演出既要有质量,票价也要定的合理。只有让人觉得所购的票价值,才能进一步的留住观众。票价混乱,是京剧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拿天蟾的京剧票价来说,也有这样的情况。
? 在上海的京剧版图,是西强东弱,梅派大舞台是上海东北地区唯一京剧剧场,这里京剧基础相对薄弱,京剧推广难度也更大,如请些知名度太高的演员,一下热起来,受多方面条件所限,也不现实。应先立足与当地文化部门共建,实行公益票价,组织上台机会少的戏校学生和青年演员,来定期演出,增加演出场次,先营造出这一带的京剧市场气氛,再徐图后进。
梅派大舞台所处的区位特殊,如运作好,将对上海京剧市场的弱势地区,起到一点补充作用。希望下次有机会再去梅派大舞台看戏时,这里的演出水准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