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向记者介绍祖辈 王永胜摄
大武汉是藏龙卧虎的江湖,无数传奇人物在此经过,有一些人隐居下来,藏身于小巷深处,其中一位叫做尚慧敏。
她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的嫡长孙女,是祖辈艺术家业兢兢业业的守护人,也是一位慈祥安逸的寻常老太太。隐居江城10年,这位名门之后把京剧血脉温和地注入长江,水花打了个卷,悄无人知。
近日,记者敲开尚家传人的大门,原来里面别有洞天。
幽幽深巷处传出铁嗓钢喉声
武昌白沙洲大道旁一处新建的楼盘,遛狗的老人和嬉闹的孩童令这里的气氛显得安逸。依依呀呀的吊嗓声听来飘渺,人们不知道,这里住着的正是京剧尚派的传人。
敲开尚家大门,三面墙上的三代人静静述说辉煌的世家。左首并列四幅竖版单人剧照:《双阳公主》、《昭君出塞》、《北国佳人》、《摩登伽女》,见证尚小云先生秀丽脱俗的舞台瞬间;玄关上,威风凛凛的是尚小云长子、大武生尚长春;父辈的照片下方,《御碑亭》、《三娘教子》中,尚家长孙女正在细表衷肠。
就在记者凝神之际,一位白发老太太笑盈盈踱步而出,此人正是尚慧敏。
1948年的正月十五,尚慧敏生于北京,“我算是尚派的第三代了,十几岁起跟随爷爷在西安边上小学边学戏,是和爷爷相处时间最长的孙辈。”拿起手边一本纪念画册,尚慧敏对爷爷的生平如数家珍:“我爷爷是个大孝子,老母亲当街生气揍他,他就蹲下来给母亲打……”;“那时候爷爷是梨园工会的会长,组织名家义演,收入都给了戏班里吃不上饭的人,只要有人相求,我爷爷一定给五块钱,有个绰号叫‘尚五元’”;“办荣春社的时候,他给学生置办统一的瓜皮小帽、竹布大褂,学生伙食不好,他当场就能掀桌子,‘走,带你们吃包子去’!”神往于祖辈的侠肝义胆,尚慧敏也沉醉于对爷爷艺术成就的崇拜:“我爷爷叫做‘铁嗓钢喉’,唱尚派,必须有穿云裂石的嗓子,上能到高八度,下能到低八度,音域要广,音质要厚。”翻看着老照片,尚慧敏打趣道:“现在有个音叫‘海豚音’,其实我爷爷那个年代就有了!”
甘苦贵自知曾在大武汉卖饺子
出身梨园之家,尚氏子弟多数从艺,长子尚长春是名武生,次子尚长麟工旦角习青衣,幼子尚长荣声名更赫,是中国戏剧界首位梅花大奖得主。传至孙辈,尚慧敏也继承了衣钵,从启蒙戏《打青龙》开始,她先后师从尚长麟,孙荣蕙,吴素秋,李喜鸿,董玉玲,小赵啸谰,嗓音高亢,扮相美丽,表演稳重大方。
业内口碑虽盛,尚慧敏平日为人却相当低调,以至于定居武汉10年来鲜有人知晓。2001年,尚慧敏老两口从佳木斯京剧团退休来到江城,在汉阳铁桥村一个朋友家借住下来,平日深居简出。其实,不事张扬一直是尚家的严格家规。女儿高自雁1991年从中国戏曲学院分配到武汉工作,现在是湖北省京剧院的资深化妆师。一直以来,外人只是听说,这家人和尚长荣“有点亲近”。
选择低调的尚慧敏后来租住在硚口一间小房子里,十几平方米的生活区外加一厨一卫,就构成了老两口的全部地盘。老伴高继东当年是佳木斯京剧团的丑行演员。来武汉后,他们曾开过一间饺子馆,却因生意冷清被迫关门,又尝试在鄱阳街开化妆品店,也是草草收场。学生调侃道,“尚老师不是做生意的料”,最好的归宿还是艺术。
看似窘困的生活却令尚慧敏甘之如饴。每天下午,老人坚持吊嗓,妇唱夫随。去年,老两口终于搬进了女儿的还建房小区,面积不大但窗明几净。采访结束,记者要留下两人合影,个头稍矮的老伴悄悄踮起脚尖,双手幸福地环住了尚慧敏。
梨园传薪火年过六旬再为人师
本想在武汉安享晚年,尚慧敏在武汉的消息还是在武汉票友界不胫而走。从2005年起,陆续有戏迷登门拜访学艺,李俊就是其中的一个。
2008年,李俊在省京剧院偶遇尚慧敏,素喜尚派艺术的她从此开始追随尚慧敏学艺。每个周末,三个小时的扎实学习,尚慧敏手眼身法步倾囊相授,休息间隙,还有卧着荷包蛋的面条做点心。搬至白沙洲后,尚慧敏担心道路难走,主动将授课地点改到了学生家里,每次往返都要转三次公交车,路上的时间达三个小时。“不管问的是哪个流派,只要我知道的都教。”尚慧敏不让学生拜师父,而且辅导“功课”几乎都是免费的。和年轻人在一起,尚慧敏感知到京剧蓬勃的新生力量。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即将在武汉举办,尚慧敏希望还能再看六届,她对京剧的未来满怀信心,并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热爱京剧,“这样京剧才有土壤,才能真正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