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90年剧坛戏班“四大徽班”进京算起,中国著名的戏曲剧种京剧形成发展到现在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200多年来,京剧艺术由中原辐射四方,传遍全国,普及全国,风靡全国,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标志,被誉为国粹。即使是在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的彩云之南,京剧也有着强大的演出阵容、频繁的演出活动、广阔的演出市场和雄厚的群众基础。从云南走向全国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是京剧舞台上全才型表演艺术的一面旗帜;云南京剧院创演的《铁弓缘》、《黛诺》、《盗库银》等剧,堪称是京剧舞台上的经典剧目。
4月末的昆明,气候温暖宜人,顺着文庙古色古香的昆明老建筑,循着京胡似穿云裂帛,慷慨激昂的声音,以及小孩清脆稚嫩的京剧唱腔,记者找到了正在教8岁的沈棋耀唱京剧的马文亮。马文亮一边拉京胡,一边纠正沈棋耀的唱腔和动作。作为昆明市京剧爱好者协会会长,马文亮辅导过多少团体、青年、少年、儿童唱京剧,他自己都数不清。从1991年开始,马文亮就带领着昆明市京剧爱好者协会走南闯北,活跃在各种京剧票友活动上。2010年10月20号,马文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获得了“振兴京剧功勋人物奖”的殊荣。马文亮是怎样和京剧结缘呢?他回忆说:“我父亲原来是军队剧团专业演员,我们是一个大家族,我爷爷就是陆军讲武堂的,叫马维麟是很有名的。因为京剧文化底蕴很深厚,在当时必须是有钱人,大家族才有这个条件唱京剧。当时我爷爷,就住在翠湖小吉坡龙三隔壁,一家人,包括我奶奶,喜欢把票友,专业、业余集合在一起,就在一个大院子,管吃管饭。我爷爷组建了国民党京剧团,我父亲是团长,当家的云南名家潘文良等都在里面,就是受家族影响。”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随着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天津沦陷,上海成为孤岛,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批京剧班不断南下涌入昆明,一时间,昆明也成了全国京剧艺术的中心。全国著名的京剧演员程砚秋、马连良、唐韵笙、关肃霜、裘世戒、于素秋等都先后到昆明献艺,这些名演员亮相云南京剧舞台,极大地提升了京剧在云南的品位,促进了京剧在云南边疆的发展。
在这种京剧的浓厚氛围以及家庭的熏陶下,1951年,年仅7岁的马文亮就随父亲登台演戏,为日后他的京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8年,马文亮考取了当时的昆明劳动人民京剧团。两年后,也就是1960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国防京剧团、云南大戏院、昆明劳动人民京剧团合并组成云南省京剧院。就在那个时候,马文亮再次凭借着个人的天赋异禀,勤奋练功,加之他用心揣摩角色内心世界,善于塑造人物,顺利地被选入了云南省京剧院一团,并且拜刘奎官为师。刘奎官是云南京剧院首任院长,当年以演红生戏名震上海滩,与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等七位名家被尊为驰名全国的“八骏马”。
当时,云南省京剧一团承担着接待外国朋友、向他们展示中国京剧璀璨文化的重要任务。回忆起那段日子,马文亮饱经沧桑的双眼一下子就明亮了起来。他激动地说:“我们就在京剧院一团,专门跟外宾。所以说句笑话,除了毛主席没在一起吃过饭,其他领导我都在。陈毅还说云南京剧行啊,并不亚于北京。当时是全国有名的四大院团之一。”
“文革”十年期间,京剧艺术遭遇了浩劫。艺术大师、老艺术家饱经摧残,有的过早离世,大批中青年演员被迫脱离舞台,传统戏和绝大多数新剧目被禁演。云南省京剧院也在文革期间的混乱中解散了,京剧演员大多被流放到农场、农村。幸运的,马文亮继续固守在舞台,他开始到昆明市文化馆辅导云南省的演员唱现代戏、样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