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
这个戏是我的有生之年。梅派名作,但争议一直也有,比如好多老戏迷也经常说这戏没意思、水,大催眠戏伍的(不过话说回来,我怎么觉得梅派戏也没几个没争议的:挂帅也有很多人说感觉就是梅祖晚年应付组织的应景之作,大歇工戏;别姬遇见n多观众吐槽就最后一场值得看,难怪大部分时候都只演选场;宇宙锋梅祖自己演的时候上座就不如其他梅派名剧;太真、西施都是连台戏,不太适合现在的舞台了改又不好改。。还能不能好了)
但我个人还是比较爱这出。跟贵妃醉酒一样散文诗式的结构,抒情为主,看着不累还养眼,而且还是很有些能动人心绪的地方的~ 视频方面素素的两版录像,梅兰芳先生晚年的电影、小梅先生的两版录像都看过,完了看戏前还看了段付佳的青京赛片段和王艳的演出片段。不过一来视频终究不能替代现场;二来梅祖固然大师风范,小梅先生也能克绍箕裘,但毕竟两位拍资料时都是盛年已过,体态气力扮相还是不能强求;三来梅派这些神仙妃子戏真的太适合素素了。所以一直在心愿单上。简直没想到能这么快解锁。
然后27号的演出基本满足了我对这出现场的所有想象,甚至还有超出。虽然素素的嗓音状态我感觉是不如挂帅——从闷帘导板起到后面第几句来着。。反正前半段几乎是一句一个好或者一阵掌声,但到后半段就感觉嗓子又有疲态,主要还是气息不稳。但总体不太影响观感,或者说大部分观众都和我一样早就看傻了:闷帘一句唱就有大好;幕一拉开布景一出来全体演员一亮相又是一阵掌声,而且回来看视频三楼好多观众都直接惊叹出声了;之后的歌舞素素简直是无一处举止形容不美,而且还是,看似松弛自如若不经意,实则举手投足无不应节,每个细节都有讲究;配演也美,特别小吕和朱虹的二仙姬,扮相青春靓丽做派也大方流丽,越发衬出素素仪态万方。布景那个青绿颜色也好看,连干冰都觉得弄的很好 xD 更难得各位演员自己的动作准确,相互配合也严实,整个场面和唱腔节奏一起由静入动、由徐渐疾,最后再由疾转缓、渐次归位的韵律感把握的非常好,所以才能传达出戏本身想描绘的意境——真个如诗如梦如饮美酒,不觉自醉。
当时坐在下面看的感受就说三个吧,一个是看了没一会儿就忍不住摇头晃脑啧啧赞叹出声了,然后秒想起了12年太真首演华清赐浴那场在我身后一直啧啧啧嘶嘶嘶抽气儿的大叔大哥。。。再一个是这场虽然坐的比挂帅更靠前但是照片基本全照虚了,主要举相机举的都很艰难,到后来实在光想看不想照了;三一个,看到中间的时候真有点眼睛发热想哭。。这种“美到哭”的体验,我之前印象深的就两次,一次是13年元旦在邯郸北响堂看北齐佛造像,刚一踏进9号窟迎面撞见大佛背光雕塑的时候;一次是前年冬天第一次看到天宁寺辽塔塔身正面浮雕的时候。
当然,天朝传统审美最贵自然天成,但并不等于说要想追求到美,全凭天分就行了不需要下功夫。——之所以发这个酸主要是因为6月看香港演出宣传海报和剧照的时候,就觉得素素今年的扮相反而比05、07两次演出洛神的扮相好得多。除了大美女越上年纪气质越出众之外,好像古装头也改良了。不过当时懒的去扒拉旧视频剧照,这次看过现场比较激动终于勤快了下,一看确实是改进了:
明显现在这个古装头样式更能显脸小。
顺便夸一下素素这次鬓花的搭配:挂帅前两场戏一边儿蓝一边儿紫很雅致;洛神一边儿黄+一行绿,一边儿粉+一行蓝也好看(香港还是左边一朵蓝的加一行粉花。虽然是小调整但我感觉差别其实还挺大的。主要香港那种远看着又成一边儿粉一边儿绿了,土)不过怨念还没有完全消散:靠和女蟒就不指望比着梅祖那身重做了;梅大师祖传的那个印度绸不借也算了,这回现场一看感觉影响不是很大,而且印度绸其实也有人吐槽并不多好看的;但是挂帅头两场的xue子我觉得还是可以比着拍电影时候的搭配来,用天蓝色褶子比用粉色的好。
再就是下眼线画的重点了。而且之后失空斩院长的丞相一上来一看,下眼线也画的有点重了。【所以为什么院团都一块下手重了 xD
【失空斩】
27号的失空斩担当了此次看戏前的所有紧张。主要4年前(我去都四年了。。),13年国庆节的时候看过一场状态特别好场子也特别热的,总感觉很难再超过那次。但要是状态不好反响不好的话,它它它又可能会多少有点影响我心情。。。所以就比另两个戏多了些纠结。结果27号院长一上来感觉嗓子还真是有点紧。也不是紧,就觉得引子,还有头几句念白有几个字儿,摆的都有些别扭。场子也觉得有点冷。——虽然回来一听朋友给的录音似乎并不冷:碰头好自不必说,两国交锋和先帝爷两处都有掌声。这一场不管哪位的版本,演员也就是唱的也就是这两处有好。rp攒的多点儿的还能一个好一处掌都没有。。。杨宝森先生的音配像多一个引子的好。但是于院吧,这个戏里的上场引子一般要不下好。。。反正当时坐在场子里确实是觉得不算特别热烈,以至于还跟朋友吐了槽。后来听录音包括看一些网友自录的视频片段才发现感觉有误,难不成是三楼和一楼的差别?叫好给力的都在三楼而且三楼人也多,完了一楼的都不大好意思?。。。
不过一切紧张和疑虑到空城计就烟消云散了。三报那块层次照旧的好。思量计谋时的特色做派转眼珠博得了一阵掌声,不禁感慨带头鼓掌的观众有点眼光~ 这处别人都不这么演,也就院长占这个眼睛大又有神的便宜。念白也舒服了,找老军来布置任务“违令者斩”的那个“斩”字儿念的好听。“大显威灵”一句满堂彩。
接下来城楼上两个名段,卖散弹那段,周文王访姜尚一句不大得劲,不知什么缘故。但整体效果还是不错。再就是琴师要了不少好。只是我感觉这位琴师吧,花哨是花哨,弦儿其实一般。。具体哪一般怎么个一般法说不上来,就觉得“花”的略勉强,要好也要的略勉强。只是当天场子到空城计就完全热起来了,观众鼓励,所以才讨彩不少。
另散戏回来一时起意,做了个无聊统计,找了几个版本的空城计,数了数这段一般唱多少好弦多少好:
无聊到一定程度了。不过也看出这戏真是倚重琴师。所以回来一通听听看看下来,第一次有点发自肺腑的想念赵琴师。10年五一那次全明星版他倒是拉的也花哨,但至少是人家是真手快,听着不费劲。
再下来到城楼观山景就神完气足了。而且不知为何,当天到这里又有点泪目。于院开大激动的+看见他老人家脑门上一片汗色感动的?说不清楚。只记得当时坐下面觉得觉得整个人都被一种气场罩住了,同时观众那种憋着劲儿要听经典名段、又听的特别满意特别激动的情绪也能感应的到。可能就是几下里凑一块了吧~ 当时就心说这才是赋予了经典生命力,这才叫传承叫光大~
顺说于院在这段唱的表演我是觉得真的,没谁了。脸上和眼里戏多但是又适度,绝对不洒;手上的动作也是幅度力度频率都恰当。整体演出来的效果是沉稳大气老辣机谋潇洒倜傥诙谐机趣。。反正人物在这里该有的气质和情绪都有。手挥目送之间真有些外放天淡云闲内敛风雷隐隐潮流激荡的气象。
不过比起唱段有彩,那天更高兴的,其实是光凭表演也有彩的几个地方:一处是前面说的,定计之后转眼珠;再一处是老军报司马懿退军之后,正在看书的丞相手里的书开始抖抖抖然后掉。那天这块演的是真好,松了一口气、后怕涌上来,但是之前努力支撑的那股劲儿又还卸不下来、还过不去的情绪转折完全传达出来了,全场掌声一片。之后一摸额头、一弹指掸落冷汗道“险哪”,倒是没有掌和好,但比有掌声还难得——当晚的空城计到这块为止真是太热了。不光唱有大好,琴的好也多;王越的司马懿也有好有笑果;陈老师和王珏tx的二老军更不用说了,从开始俩人互相插科打诨,到后来和于院的那段对戏,剧场效果都特别好,有几个点儿简直有点儿相声的意思。总之气氛一直比较火爆。但是从院长抖书观众鼓掌之后,明显感觉到全场又静下来了,是聚精会神要看表演,也是体会到了丞相的不容易;再到伸手一掸汗,全场有笑有感叹,完全跟着人物情绪走。这就叫舞台控制能力感染力~
而且还是,和转眼珠一样,书渐抖掉落、弹指掸冷汗这个细节,目测只有于院这么演。其他版本有的有在城楼上看书,但是最后没有持书抖动就是一下放下,结尾则是抬一抬瑶琴说“险哪”木有摸额头落汗;有的流派就是朗笑几声收束;包括于院自己的演出,到10年全明星版那次,还是有掸汗木有拿着书抖,未知什么时候加的这个做派,谁的想法?回来听了听录音13年国庆那次演出应该就有这个了,但剧场效果和印象似乎都不如这次更深。
还有一处在末场斩马谡。赵老将军得胜回营二人相见那块,全程无唱无念,全靠身段表情,于院这块演的也是,清楚,而且感染力强,刘小垒的老将军对戏也不差,该交代的都交代了,还因为演员本人之故有点反差萌:戏里是老战友老搭档,戏外是师徒,所以老有种“徒儿来救师父”的感觉 xD 同时也不免唏嘘当年打本子的老先生这段戏还是写的很赞很贴合人物的:也就是赵云,才能看见丞相这个伤心劲儿烦劲儿。——只有在完全信赖的老战友面前才可以松弛一下自我,可以流露点负面情绪,剩下时间就跟对老军一样,总得撑着~
紧接着见完赵云之后,气的抖着腿归大座的几步走也漂亮。别人要么不够抖,要么太洒,要么可能体态之故感觉有点撅屁股。。以至于回来跟朋友开玩笑说,城楼上抖书+弹指掸汗,斩马谡前见赵云+归大座,就这两段就值200块。名段欣赏都得靠后~
之后唱念做表都很完满,院长斩马谡这块的节奏处理和哭腔一直都是心头好。别的版本真的,就是看戏,不像院长这段能让人产生代入式的难过。此处还是我的外江观点:骨子老戏能叫人入戏,而不是游离态看技巧看玩意,真的很难。能做到不容易。另外“火在心头难消恨”那句,是不是当天翻了个高?回来反复听了几遍老觉得和13年的这句不大一样。虽然好像翻的不大顺溜233。但效果还是有的~
再有胡滨去的马谡,这场最后二次召回时没有那句“谢丞相不杀之恩了”,非常赞。膈应这句,破坏气氛不说,把诸葛亮和马谡都演“小”了。本来很悲壮无奈还有些慷慨之气的剧情,瞬间沾染上市井小民勾心斗角假惺惺的气息,毁戏。别看就这么一句词。后来听朋友说香港的失空斩还有这句的,没想到27号就去掉了。于是又有点好奇是谁提的意见这么管用 xD
总之综合看起来,我是感觉27号这次失空斩的嗓音状态还是不如13年国庆那次,主要声音没那次那么清亮,有些地方细听的话能听出在使劲,不像那次那么轻松随意;不过也不差,不是最佳但应该也算近年的次佳状态了;更关键的是现场听着太爽,回来网上看了看大部分观众都很满意,还有不少夸于院这个年纪声音和状态能保持成这样不容易的。我也觉得不容易——二位老师25号还去郑州演了个出。早先看到消息时说实话还有点担心会不会搞的27号状态不好,现在看来多虑liao~ 而且表演上感觉真是火候到了,更老道也更出彩;外加梅大十周年庆,角儿明显卖力,场子也热,所以总体观感并不逊色于13年。更不必说最后还有有生之年的返场。直接和朋友原地蹦高了。——这个有苏老师第二天发的微博为证,“从来没在梅大返过场” xDD 而且诸葛丞相和便装素团的坐宫是不是也是第一次?反正感觉以后很难再看到比这个更感动的返场了。三生有幸系列。
另外谢幕还有个泪点,微博上说过了这儿还要再说一遍,就是看见那天上来给于院素团献花的都是年纪挺大的大叔大姨。第一个上来的大姨看动作就看出真是特别恭敬客气,以至于想起了去年杏黄旗谢幕时候的王墨tx;最后上来那位满头白发的奶奶直接是小辈搀着上来的,朝院长走的时候走的都特别慢。而且回来看视频,于院接老人家花的时候神情特别郑重特别礼貌,有点像满江红拦马那场扶大妈的表情 感动+10086 还是说,主要还不是感动于观众多捧于院,就是觉得,到这个年纪还有这样的对生活、对美好的人和事的热情,然后还有场合有时机能表达出来,能感染到别人,真的太好了~
PS 回来看视频那天谢幕三楼还有不少大叔喊于魁智了。不过当天在剧场可能因为其他的叫好声掌声太热了又在一楼,所以没大听清楚。这样的话真的,基本所有期望都实现了~
对了除了院长还有别人的几个点儿:失空斩这场院长之外的其他演员也都很好。印象比较深的是陈国森老师和王珏tx的老军,剧场效果好但是又不洒;王越的司马懿,唱的好演的好,满台演员里气场最成熟的,和于院对戏完全不怯;马翔飞的王平,马老师感觉挂帅失空斩这两次嗓子都不算得劲儿,但是戏好。算起来真看过他不少配角了,真是,一直的兢兢业业而且表演有人物,连给小吕配碧玉簪的老爹都不懈怠。不容易~ 不过当天斩马谡刚上场的时候,小麦故障了一下有一小段没声,不过影响不大,观众刚有点反应就过去了;再就是萱姐和陈静的琴童。城楼上的琴童要是脸上表情活泛会特别搅戏,但是陈静和萱姐当天一直很稳。回来看照片也是,城楼上那段拍的最多,但是俩人面部表情一直保持稳定,特别萱姐,每张照片表情几乎都是一样的,但是眼睛又一直很有神很专注,可见用心用力。而且那天记得萱姐有个地方伸了下手像是扶了什么一下,刚刚看网友录的视频,是最后于院的水袖扫到了酒杯差点把杯子带下去,幸亏萱姐眼疾手快一手接住扶回去了。虽然后面也没喝酒的戏了马上就要下城楼,但还是要赞一个~ 有经验的好演员什么地方都能显出来,换小年轻真未必有这个眼色。
最后吐几个槽:
1 27号妆其实不算特别好,如前所述下眼线画重了,而且没勒头。不过回来一看存的几版视频,院长这个丞相妆还真是变化多233 02还是哪年的不画下眼线特别红的红蜡扦,10年的近清水脸儿。。觉得还是勒头、正常画眉毛、轻点儿画下眼线但也别不画最好。
2 于院的八卦衣,图案花纹到底为毛是绿的?。。。我记得哪位前辈,是不是寒版,讲过这个和关老爷的靠一样是李神仙设计+传下来的?但是甭管谁设计的,确实看着有点别扭。紫色搭绿色还是奇怪,不如紫+黄、蓝+黄顺眼。虽然也不至于难看。
3 我觉得院长这戏吧,失街亭那场,主要是开场引子+念白再提高一下,再把妆容稳定下来就封神了,和打金砖伍子胥乌盆记野猪林红马探母一个地位不成问题。——这个年纪的演员说提高似乎有点不着调。但是这次看失空斩,确实感觉比以往有提升之处。比如持书手抖的表演,再比如和朋友都觉得于院的头没有13年那次失空斩晃的那么频了,看着舒服很多。不过后一点不太确定,需要等别人观感确认。也没准就是坐在一楼所以不觉得晃的厉害了。。
最后的最后真心希望能多演点这样的戏。还是多演才能熟练并且有提高。反正那天坐在场子里,有一阵忽然特别恨西安事变,火在心头难消恨。。。太占时间太耗费精力了。另外我是觉悟高的观众,传统戏也不用非演在帝都,能在外地多演也认了。完了帝都这边儿,这种状态和水准的演出,一年院团能各有一场就行。这要求总不过分吧= =
PS 以此纪念我前天晚上一口气看了。。。是不是得有8版失空斩。当然不是全完完整整看下来的。最近越发确认在老生戏上,我可能主要还是个建国头十七年新编戏粉。不是于院演的话,坦率的说,这个戏真看不下这么多版,更没耐烦一点点对比着看。
当然收获也还是有的。主要就是更加确认了院长的唱真谈不上没味儿。吐字归音明显还是杨派路数,之所以个人风格明显,除了细节处理之外,更多的是声音条件就不一样。何况再像像不过老先生祖师爷本人。而且最近翻了点戏曲史,也有些感触:自戏曲产生以来,声腔唱法就一直处在变化中,连最号严谨的昆曲到今天也不免各种争议,何况在戏曲里尚属“主流”、“强势”的京剧。脱开时代环境、演员个人条件和现场演出需要,一味要求原汁原味原样复刻,不科学不现实不可能。
当然好不容易又认真听了一回其他演员,倒是也更能体会到其他名家何以有拥趸何以某些拥趸老看于院不顺眼了。但是各人好恶萝卜白菜是一回事儿,没事儿就要踩于魁智白开水就实属无聊。至于动辄鹦鹉学舌说于院做戏不出色没表情没人物不打动人的,这一回看了现场又对比看过之后真的,完全不care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