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作一个假设,如果未来的京剧电影《红楼二尤》是依照舞台表演的呈现来拍摄,那么,我想问一下,这出戏的流派特色在哪里?演员表演的特点在何处?
这是一个不懂戏的门外汉的胡言乱语,请各位行家老师、戏迷老师见谅。
全剧一共八场戏,分别是:第一场《串戏》、第二场《赠珮》、第三场《思嫁》、第四场《授聘》、第五场《明贞》、第六场《赚府》、第七场《索珮》、第八场《摧芳》。
看戏的感受。
第一场:尤三姐的孩子气做得较好;但对眼前就是柳湘莲的惊喜状表现得不够,眼神里没有那种状态表演出来,似乎也没有那种爱慕暗生之情;(这样,对后面表现柳湘莲与尤三姐之间的爱就有了牵强之嫌。)唱句“柔肠百转”的小腔不足,音色的“甜味”不够。石晓亮的醉步很有意思。
第二场:罗戎征眼里的戏太少了,少了眼神的表演表情就成了面具,缺乏鲜活感。贾琏的人物感觉做得可以接受。尤二姐的形象虽看起来有一些“苦”,又恰如尤二姐的性格了。唐禾香的人物感比较好。
第三场:这一场里尤二姐的懦弱与尤三姐的刚烈有了对比,尤三姐的性格层次表达清晰。但不得不说,尤三姐的一些表演,尤其是“喝酒”时的人物内心的强烈反差表演,用外面的刚来掩饰心里的软弱,然后再是那种发泄式的哭的释放,似乎还是缺少的。人物的魂没有出来。
第四场:尤三姐是怎么成了柳湘莲的心仪之人?戏里的交代不清。
第五场:觉得,罗戎征在演绎尤三姐时刚烈有余而柔情不足。唱句“念信女自幼儿”中的“念信女”如果多一点荀派的唱腔韵味就好了。这一场里的【南梆子】没有唱好,主要是没有把尤三姐内心的柔情唱出来。以为,这一场应该让尤三姐的另一面,柔情,表现的充分,这样,尤三姐的自刎明贞才会感动人。
第六场和第七场:请原谅我的冒昧,觉得王熙凤的表演少了点京剧的韵味,而且一出场,就生生地把王熙凤往坏人堆里扎了。尽管王熙凤是个坏人。出场时王熙凤的打扮看着有点不舒服,再者,王奕謌的演唱歌剧味怎么会这么浓的?念白也太话剧了。有些念白是没有抑扬顿挫的。王熙凤的人物感的把握还有一些偏差。她的阴险毒辣没有在眼神里得到充分体现。
第八场:以为,这场戏,现在的舞台表演有点拖沓了,似乎没有焦点。尤二姐的生孩子的交代以及毒死尤二姐,似乎可以简化一点的。现在舞台上这样的来来回回,显得不紧凑了。同时,对于一个即将临盆的尤二姐来说,这样的表演也不合情理。
整体以为,这出戏,还需要几位主演再对人物花一些时间琢磨,怎样把荀派的表演特色融合在人物的情感之中体现于舞台让观众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