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天津作家龙一的小说《潜伏》被改编为电视剧播出后,一种被称为“谍战剧”的电视剧如台风登陆一般,占领了各大电视台的黄金时间,也占据了许多人的业余时间。看谍战剧,讲谍战故事成为了一种新时尚。其实,所谓“谍战戏”并非今天才有,只是叫法不同。记得我小时候,管这类题材的电影叫“反特”片,剧情一般为我方的特工打入敌人内部,最后抓出潜伏在我方的特务。《虎穴追踪》《熊迹》《羊城暗哨》等都是其中的精品。除了电影,在京剧中也有“谍战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扮作土匪胡彪就是一例。在古装京剧中,架子花脸名家袁世海先生的代表作《九江口》也是一出谍战戏。
《九江口》的故事发生在元朝末年。当时为反元朝暴政,群雄并起,其中的两大势力北汉王陈友谅和吴王张士诚欲结为亲家。陈友谅派大将胡兰到姑苏迎接张士诚之子张仁与其女成婚,并约定九月重阳两方合兵共灭朱元璋,力图一战功成。不想,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将张仁截获,又劝降了护送张仁的大将胡兰。朱元璋于是派遣能言善辩的大将华云龙冒充张仁,前往南京成亲,并将出兵日期改为八月十五,以便将计就计,消灭陈友谅。
陈友谅的大元帅张定边虽未见过张仁,也不认识华云龙,但从归来的时间以及其他蛛丝马迹中,他判断其中必然有诈。但陈友谅及其妻女对华云龙这个假女婿非常满意,立刻安排成亲,还听信了华云龙带来的假情报,准备八月十五袭击金陵。
张定边拷问胡兰,胡兰供出真相,于是张定边闯宫,要将奸细华云龙抓去审问。陈友谅传胡兰前来对质,但胡兰已畏罪自尽。张定边一片忠心,却得不到陈友谅的信任,只得大闹花堂,在婚礼上将华云龙抓走。陈友谅大怒,派人救回“张仁”,并将张定边帅印追回。
八月十五日,陈友谅发兵黎山,张定边头戴麻冠,身披重孝,手持哭丧棒,于中途苦劝陈友谅不要发兵,但陈友谅不听。结果,陈友谅中了刘伯温的埋伏,全军覆没,幸得张定边在九江口救援,才免得一死。
这出戏的情节跌宕起伏,可谓扣人心弦。袁世海饰演的张定边与叶盛兰饰演的华云龙更是珠联璧合,两者双峰对峙,旗鼓相当,令人叫绝。他们的大段对白,配上漂亮的身段和丰富的表情,把剧情推向高潮。一方是忠心耿耿的老臣,一方是机智善变的将军;一方殚精竭虑一心为国,一方巧舌如簧请君入瓮。他们针锋相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让人看得屏心静气,手心儿出汗,大呼过瘾。该剧的后半段,张定边的大段唱腔,“心似火燃,休怪臣说出了不利之言”如泣如诉,酣畅淋漓,使得《九江口》成为袁氏的代表作之一。
看罢此剧,不由得产生一些联想。这些谍战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假的能胜过真的。无论是《潜伏》中的余则成,还是《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亦或是《九江口》奉命卧底的小生华云龙,都比老部下李涯、栾平及张定边更能赢得敌方的信任。昏聩的敌方主帅甚至因为对这些潜伏人员的绝对信任,而导致对原来的老部下的高度不信任。
我想,这绝对不是编剧的杜撰,也不是人性使然,而是这些卧底的革命者,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大义,完全把“小我”和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全情投入到工作中的结果。不知此等推论,能否得到诸君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