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每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是全国最具实力、权威的舞台,也是每位歌手、演员梦寐以求展示自我的平台。千万艺人为能登上春晚舞台,洒下不计其数的泪与汗。
冯冠博给大家拜年
今年,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有幸获得此次春晚分会场举办机会,这是对贵州的一份荣誉也是一份肯定。除了黎平分会场,央视春晚主会场也有咱贵州代表,他就是贵州京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冯冠博。
冯冠博从事京剧工作将近30年,1997年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省京剧院工作,担任剧团主要演员,1998年参加第八届省戏剧大赛获表演一等奖,2001年参加省青年戏曲演员大赛以《打金砖》一剧获金奖第一名,2002年参加省第九届戏剧大赛,以新编神话剧《八仙过海》饰吕洞宾,获得表演一等奖等诸多奖项。继2017年参演春晚戏曲节目《薪火相传》后,今年再次受邀参加2018年春晚,并于2月11日经春晚导演组反复甄别后,最终通过审核,出演戏曲《盛世梨园美》。
“匠心精神”练就京剧技能
河南省开封市素有“中国戏曲之乡”的美称,冯冠博就出生在这。他回忆说,因受样板戏影响,父母也非常喜欢戏曲。父亲总会在工作之余,或哼或听上一段戏曲。受他们熏陶,从孩提时我对戏曲就形成了认知。
剧照
一次偶然的机会,母亲看到一则中国戏曲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的信息,当时共招河南籍考生30人。喜欢唱歌跳舞的冯冠博,当获悉这个消息后,为能考上戏剧学院他积极“备战”。
冯冠博告诉记者,我大伯是一名资深的京剧票友,在我备考中国戏曲学院时,从学身法、练唱功、养心态等方面,他对我都取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我走向京剧道路的第一位启蒙老师。秉承着“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宗旨,刻苦练习,严格要求自己。最终,他如愿以偿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从此,便和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校期间,冯冠博更加刻苦。“有次因睡眠不足和过度练习身法导致我脚踝扭伤,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训练。”他回忆着告诉记者,在拆下石膏后,害怕被同学看到带伤练习时的窘态。深夜独自一人到练功房借着路灯折射进来光线练习京剧技能。
坚持这样练习一个月后,他最终战胜身体的不适,在不耽误学习京剧的基础上,心智也变得越加成熟。那时开始,他已频频荣获多项殊荣。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至苦寒来
在谈到是否有放弃从事京剧念头时,冯冠博微笑地告诉记者:“有过”。1997年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省京剧院工作后,担任剧团主要演员,他也经历过一段迷茫期。当时,京剧市场不景气,收入微薄,看着身边同学、朋友都纷纷放弃京剧工作,从事其他行业,并取得事业、婚姻双丰收的成绩时,他也开始摇摆不定。
他觉得自己几乎用尽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习京剧,却始终达没能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和达到自己理想的京剧高度。
然而,冯冠博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京剧的教育、自己大伯为人处世的影响以及台下观众掌声的激励,成为他投身于京剧事业、义无反顾的不懈动力。
在2005年,29岁的冯冠博参加了“第五届CCTV青年京剧演员大赛”进入决赛,以《击鼓骂曹》荣膺荧屏奖。同时也遇到了事业上的第二位贵人,与著名关(肃霜)派传人侯丹梅合作演出了《巾帼红玉》成为他事业的转折点。他说,在与侯老师合作期间,她经常鼓励自己,也认清了自身价值。
冯冠博协剧组人员给大家拜年
2006年,他调入贵阳市京剧团,在贵阳市京剧团自创剧目《布依女人》中担任主演,该剧获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奖;2007年12月获贵州省首届戏剧类大赛一等奖; 2008年获贵州省委宣传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年底参加第六届全国青年演员电视大赛,获优秀表演奖和特别鼓励奖;2009年考入中国京剧最高学府“青研班”学习。诸多荣誉并未使冯冠博止步不前。
学京剧永远都要怀着一颗学徒的心
2017年,一张中央电视春节联欢晚会的出演邀请函,送到了冯冠博的手中。接过邀请函的那一刻,他既欣喜也担忧,欣喜的是多年努力再次得到了认可,担忧的是面对10多亿观众,如若表演不佳,将会遗憾终生。
为此他积极调养自己的嗓音,在服装、造型方面反复进行打磨调整,在技艺方面也会主动寻求戏曲的老前辈求教等准备工作,只为在春晚的舞台上把最完美的自己,展现给广大观众。
在经过七次正式彩排和无数次非正式练习,冯冠博终于第一次站在春晚的舞台上,参演戏曲节目《薪火相传》,并收获众多戏曲前辈、票友的一致好评。
冯冠博谈到:“学京剧,永远都要怀着一颗学徒的心。”在经过春晚的演出后,他并不因京剧地位提升、名气的增大、影响力的加强而懈怠自己的技艺。相反,他会虚心学习、主动请教,在演出时与其他演员一样同吃住,从不搞特殊化。
良好的品质,谦卑的态度使他在京剧界人缘极好。
2018年春晚,他再次受邀出演戏曲板块《盛世梨园美》中的一段京剧老生唱段。
冯冠博告诉记者,很荣幸再次代表贵州参加春晚演出,同时贵州也首次被选为春晚分会场,这我们贵州“后发赶超”的脚注,也是体现贵州人民文化自信的时刻,我希望借助春晚的平台,把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和国粹京剧共同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