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我国古老而又高雅的传统文化艺术,在旧时的戏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国剧”,于清末民初传入潍县后,在至今的100多年时间里始终长盛不衰,期间名票辈出。早期民间剧院你方唱罢我登台,极大地满足了潍县人的娱乐需求,直到1960年,随着国营剧团——潍坊市京剧团的成立,潍坊的民间职业剧团才退出历史舞台。
100多年前传入潍坊 潍县京剧土壤深厚
潍县自明清以来,作为半岛重镇,东莱首邑,文风兴盛,商业发达,戏曲作为市民文化和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早就在这里繁衍发展起来,郑板桥写的《城隍庙碑》和《潍县竹枝词四十首》中都有记载。清朝乾隆、嘉庆以后,潍县走出的进士、举人极多,在北京做京官的也不在少数,这时候正是京剧通过徽汉合流、日臻完善,在北京盛行发展的时期。潍县在北京的做官的回乡后把京剧带回了潍县。
据有关史料记载,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京剧形成后不久,潍县就有了皮黄戏班,名为双盛班,其中擅演黄腔的老生董文最为出名,曾在热河行宫为皇家演出《陈宫放曹》、《文昭关》。清同治末年,另一京剧名家李万隆由北京来潍县演出,被潍县刘世甫挽留,帮刘组建了四喜班,演戏并收徒,后来又成立了永福班。光绪年间,在北京任工部给事中的陈恒庆的次子陈佩珩、孙陈筱珩二人热衷于京剧,他们与潍县本地的京剧爱好者共同组建了“乐聚轩”戏班。“乐聚轩”戏班不是营业性的戏班,而是同好娱乐,不定期演出,由此也可见当时潍县京剧之盛。直到1928年,潍县建起第一座席棚戏院,在短短两年内,满足了潍县百姓观赏京剧的需求。
各大戏院应运而生 名角纷纷来潍演出
1930年,在著名票友谭资九等人的筹措下,潍县历史上第一座正规大戏院在东关落成,定名为永乐大戏院。全国京昆名角纷纷来潍献艺,其中有金少山、徐碧云、黄桂秋、雷喜福、梁一鸣、李万春、周啸天等。好戏连台,名角如云,成为一时之盛。由此也带动了潍县人无论士农工商,纷纷看戏唱戏的风气,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期。
在上世纪50年代,四大名旦来潍坊的有三位,先后是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须生来过两位,先后是杨宝森、奚啸伯;四小名旦来过三位,先后是张君秋、许翰英、毛世来。其中尚小云和毛世来都来潍两次。那时,潍坊已然成为国内京剧的“大码头”。
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1960年。潍坊人对京剧的热情空前高涨,为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根据中央文化部的指示,潍坊市对民间职业剧团进行登记,明确了体制改变,剧团成为集体所有制的文化事业单位,国营剧团“潍坊市京剧团”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
成立潍坊市京剧团 八大头牌各有千秋
今年61岁的王长生是国家一级演员,工老生,曾拜专攻谭派的表演艺术家殷宝忠先生为师,在山东省青年京剧演员比赛和风筝都全国京剧演员比赛中获最佳演员奖。他1984年开始担任潍坊市京剧团团长,一干就是28年,一直到2012年潍坊市京剧院改制才正式卸任。潍坊现代京剧的每一件大事,他都亲身经历,对于潍坊市京剧团乃至后来的潍坊市京剧院,他更是有着深厚的情感。
“潍坊市京剧团刚刚成立的时候,演出阵容是非常齐整的。当时为了成立京剧团,从各个县市区调集了一批演员。”王长生说,京剧团成立之初有八大头牌演员,各有各的戏码,几乎是交相辉映、各有千秋。他们的演出更是场场爆满。“目前仍健在的‘铁嗓钢喉’李云秋就是当年八大头牌中的一位。”
自1960年成立,潍坊市京剧团先后排演了各种题材的现代戏、新编历史戏、优秀传统戏200多出。新编现代京剧《黎明的河边》,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华东地区现代戏剧观摩演出大会”,获得专家好评。剧团接受省里指定排演《沙家浜》的政治任务,代表山东省到各地参加慰问演出。后来又排演了很多现代戏。
上世纪80年代,传统戏开放,潍坊市京剧团排演了《梁山泊与祝英台》《狸猫换太子》,在人民剧场演出,连续演出了30多场,场场爆满。1985年,潍坊京剧团进京汇报演出了《铡美案》《碰碑》《贵妃醉酒》等剧目,受到首都观众的赞扬;1993年远赴奥地利演出;1998年,创作排演了大型古装戏《驼山寺》,获山东省艺术节一等奖;2009年,根据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六大代表王乐义学习、研究、推广大棚蔬菜技术,带领农民致富的先进事迹改编创作的现代京剧《生命的台阶》,巡回演出近百场,获得第四届山东省艺术奖一等奖,潍坊市鸢都文化奖。
深入厂矿农村部队 带队上山下乡演出
艺术为人民。王长生说,作为京剧表演者,对于基层大众有一种使命感,把最好的艺术带给观众,是每一个艺术从业者心之所向。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潍坊市京剧团的演职人员在他的带领下,始终坚持上山下乡,深入厂矿、农村、部队等进行演出,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欢迎。提起当年上山下乡演出的种种,王长生至今记忆犹新。
受制于当时农村的艰苦环境,每到一个村,演职人员都会被分散到农户家中暂住,而演出场地更是无法保障,几乎场场要搭建临时“草台子”。冬天在野台子上是非常冷的,像《沙家浜》这样的剧目,本身就是南方戏,大多都是短衣短裤,那时候的冬天特别冷,零下十几摄氏度,演员们穿着短衣短裤在台上表演,确实有些吃不消。尽管如此,演职人员们却从没有一人抱怨,几乎每场都是保质保量的完成。
后期京剧演出市场有些惨淡,潍坊市京剧院更是想尽办法增加演出。京剧在温州一直很受欢迎,为了拉练队伍,王长生曾于1989年和2004年先后两次带队前往温州演出。
王长生说,两次前往温州,对他和演职人员们来说受益匪浅。当地的孝文化一直很好地延续着,比如家中老人过寿的时候,儿子会争相请戏班子唱戏。有时候是对台戏,看看谁请的戏班子唱得好,有时候则是并台戏,两家戏班子同唱一出戏。
这对演员的专业功底要求极高。这样的情况市京剧院的演职人员们都曾经历过,王长生更是坦言,这些经历,才对自身功底的磨练和提高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