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战且走
李少春之子李宝春68岁依然奋战在京剧创新第一线
图为:李宝春与父亲李少春
图为:李宝春《路遥知马力》剧照
图为:李宝春近照
用一个时髦的词来形容,68岁的著名京剧演员李宝春也是实打实的“星二代”,他的父亲李少春是著名京剧艺术大师,他的母亲侯玉兰,曾被戏迷们亲切称为“女程砚秋”。
但作为京剧这个行当的名门之后,“星二代”给李宝春赋予的使命显然大过了光环。有着2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国粹和东方歌剧,但京剧在吸引年轻人的成效上表现乏力,却也是不争的事实。传承和改革,因此成为李宝春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他努力的方向名为“新老戏”。武汉京剧戏迷对“新老戏”的名头绝不会感觉陌生——2011年,李宝春和自己所属的台北新剧团曾在“六京节”上演《渭南之战》,创造了“六京节”最为火爆的现场。而在下个月(4月)的7、8日,他会再度来汉,推出“新老戏”《别窑》《路遥知马力》。
本周在接受楚天都市报电话专访时,远在台北的李宝春感叹,自己对于京剧的改革其实算是“迷茫中的奋战”,转眼已到“上公车不用买票”年龄的他似乎该做个“散淡的人”了,“但我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心胸也该有所传承,既然已经踏上征途,只有尽力而为了。”
京剧改良:
曾有很多人不理解,现在胆子大了点
楚天都市报(C):宝春老师已经不是第一次来武汉了,从六京节到2012年跟朱世慧老师合作演《奇冤报》,再到去年的《长生殿》《赵匡胤》.这次又带来两出新老戏,有一出是周信芳老师唱过的,所以当时改的时候是不是挺难改的?
L:《路遥知马力》的片段,的确到现在还能通过唱片听到周先生的原声,我们是在这个经典唱段的基础上稍微丰富了一下,比如说形式上是按照一个喜剧的形态去给它重新整理的,然后增加了一个戏外人唱歌的方式来贯穿剧情,京剧老生骑马的多,但骑驴舞唱也算是我们的首创,会有一些新鲜感,但老的东西没有损伤。
C:添加新的形,保存老的魂,您的“新老戏”好像一直都是遵循这样一个规律,最开始其实也有戏迷表示不理解的。
L:岂止是不理解,武汉可能还好一点,像最开始我们去北京,天津,那个争议声……有一年我们到天津,打“新老戏”的名头,演《乌盆记》,开演前我站在台口就听到台下观众说,“新老戏,新嘛呀?!《乌盆记》还能新呀?”
我们说“新”,其实就是跟上时尚,借一点品牌效应,当然刚开始观众不理解,巡演了这么几年,慢慢有变化,我胆子也大了一点,用一些新的包装,在视觉听觉上给出一点新意,但故事、精神,唱念做打都是经典的传承,京剧的魂当然不能丢。我希望的结局是,让老观众不失望,让新观众能够有兴趣。
父亲于我:
他说专业上要听得进意见,生活中不要嫉妒人
C:到了当下这样一个年龄,您还跋涉在京剧创新的领域里,只能说明是有“真爱”的,但其实上世纪八十年代您到美国,有一段时间您是把行当给放下了。
L:对,去美国之后我做过生意,卖皮夹克、开司米,我还应征过好莱坞临时演员,卖过冰激凌。但后来想想,我最喜欢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还是京剧。
我记得我下农场喂猪的时候,我爸爸就跟我说,没有受不了的罪,只有享不了的福,要记住你的专业、专长是唱戏。到了美国我也不忍心改行,“李少春的儿子改行了”,我不服这口气!因此坚持着练功。当时为什么开冰激凌店?就是为了练唱方便,前头是店堂,后头是仓库,我就在仓库唱,仓库里有灯是跟门连接的,有人推门灯就会亮,我就赶紧收声出去问,may I help you?我其实挺后悔的,那一段给我的经验就是不要轻易放弃掉自己的专业。还好坚持练,功夫没落下。
C:所以父亲对您的影响很大。
L:真的是潜移默化的。现在回想起来,我现在所有的创作,都有他对我的影响在发挥着。就比如听意见这件事儿,他演杨白劳,有人跟他说拿碗姿势不对,手指往上翘不是劳动人民的拿法,他马上改了。“要多听别人的意见,说得对的东西要汲取。”这就是他留给我的东西。
还有一点就是如何面对你的life(人生),他老说不要嫉妒人,不要嫉妒别人比自己好,“哪怕全国唱老生的都不唱了,你唱的调门该什么味儿还什么味儿,不是说人家不唱了,嗓子就给你了!”
C:这种耳提面命,从艺术到做人的道理经常听,到现在真的又成了传承人的身份,所以您当“星二代”,压力大不大?
L:以前有压力,而且这种压力还蛮大的,但是逐渐逐渐的……现在我觉得,人越到年纪大就感觉时间越紧迫,等着自己去做的事情越多。所以现在,时间少的压力在我这儿胜过了任何压力,而且有时候想太多了,顾虑太多了,其实负面影响还大一些,所以索性就尽力而为,且战且走吧。
说说其他:
综艺并不适合我,演电视?时间真不能太长了
C:所以到现阶段,创新是您的使命。我们注意到昆曲现在是年轻观众最多的戏曲门类,就因为一部青春版《牡丹亭》,这个对于京剧的创新来说有没有可以借鉴的?
L:京剧跟昆曲相比,传统剧目繁多,它的传统剧目又不大容易照着青春版《牡丹亭》的路子来创作,好比说《赵氏孤儿》,青春版《赵氏孤儿》?再青春也得有胡子啊!当然,这个会对我们有触动和启发,那就是传统戏必须要有一个新的包装,才能赢得当今社会的认可。
C:不知道您对王珮瑜的努力怎么看?她通过上综艺节目这种方式,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到京剧。
L:个人有个人的条件和个人的做法。珮瑜的条件得天独厚,她是女孩子演老生,然后卸了妆下了戏又可以表现得很女孩子,所以她上娱乐节目什么的,特别适合她,挺好的。娱乐节目呢我是不能碰也不敢碰,不适合我啊,(这种节目)都最好是有那种小鲜肉,有话题的。电视剧我倒是不排斥,也演过,但拍摄时间不能长。之前我演过连奕名的《回马枪》,总想着还得演京剧呢,最后就求他,快让我在电视剧里头死了吧。(笑)
C:但是您其实也有不认同的创新方式。
L:当然有,就比如前几年的新京剧《霸王别姬》,直接牵了一匹真马上台。我是觉得传统戏曲的魅力就在于写意,如果我们都“实”,上去一真马,马鞭怎么办?跟马鞭相关的那么多美的动作怎么办?如果马在台上大小便怎么办?这种东西我觉得会分散观众的欣赏注意力,破坏戏曲本身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