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京胡四十载 古城制琴一怪才
——访我市京胡制作师丁庚辛
京剧艺术在我市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多年来,学习唱念做打、吹打弹拉的票友人数众多,各种京剧演唱活动蓬勃开展。但在这么众多的票友及专业人士中,长期钻研京胡制作,潜心探索不断创新,乐在其中并卓有成就的,恐怕只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了。然而古城中,就有这样一位京胡制作的怪才。
春节过后,记者慕名走进市区花华巷丁庚辛的京胡制作工作室,映入眼帘的尽是制作京胡的各种原材料、制琴工具和展示柜里已经制成的京胡。据丁先生介绍,一般京胡制作都是紫竹担子(杆子)配竹筒子,而他则是用梅鹿竹、罗汉竹、贵妃竹、凤眼竹等名贵竹子来制作。他颇为得意的作品中有“十三太保”、“一线天”、“十八罗汉”等京胡。观赏之时,丁先生向记者讲起了他如何与京胡结缘和学习京胡制作的过程。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原镇江京剧团排练样板戏《红灯记》时,曾邀他参加乐队伴奏,自那时起就对京剧产生了浓厚兴趣。80年代,他女儿考取常州戏校学习荀派艺术。他想如果老师手上有把优质的京胡为其女儿吊嗓子,进步可能会更快,因此就萌发了制作京胡送老师的想法。为此,他专门到原镇江乐器社向制琴师傅学习京胡制作技艺。在多年的制胡过程中,他运用声学、力学等方面的知识,精密计算,积累数据,独辟蹊径,不断创新。先后对京胡的担、筒、蛇皮纵横张力平衡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成果。丁先生制作的京胡不仅外观漂亮,而且音质极佳,经久耐用,受到了多位国家级名师的交口称赞。80年代中期,丁先生先后向中国京剧名家李世济、荀令莱、赵燕侠、罗慧兰的琴师们无偿赠送他亲手制作的京胡,经试用后得到一致好评。
制作京胡这么多年,丁先生从不卖琴,他只是在制琴过程中不断探索,收获快乐。他希望自己有更多的好琴能在国剧的演出中奏响,展现京剧的国粹魅力。
选料
自制的制作工具
铰孔
蒙皮
校正
修边
乐在其中
和票友交流
欣赏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