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白蛇传》是一出青衣大戏,取材于明代小说大家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白蛇与许仙的爱情故事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与之有关的西湖断桥和雷峰塔更是游人流连的旅游景点。
说起白蛇的来历,还有一段近乎被人遗忘的神话故事:传说风流仙吕洞宾因在王母娘娘的寿宴上多贪了几杯,误将对面船上的观世音当作美女加以调戏。观世音非常恼怒,就断去一指,化成白蛇,放到人间。那手指大小的白蛇被许仙的前世搭救,为报救命之恩,才在今世与他结配良缘。这段优美的爱情故事最早在魏晋时期左思的《魏都赋》中有记载,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河南鹤壁的黑山,又名金山。历经数代,不知经过了多少民间艺术家的演绎,特别是明代大家冯梦龙老先生的大笔“点化”之后,白娘子与许相公的故事彻底“落户”在了杭州西湖,他们定情的断桥和最终镇住白蛇的雷峰塔,成了西湖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联想近年来曾引起人们关注的诸葛亮故居等一系列名人景点之争,白、许爱情之地没有引来纠纷还真算万幸。
书归正传,接着聊京剧《白蛇传》。这可是一出大戏,按现在的演出版本,包括“游湖”“结亲”“酒变”“盗草”“上山”“水斗”“断桥”“合钵”“祭塔”等九折(最早的版本还有一折《双蛇斗》)。它是全面展示演员唱念做打功夫的青衣“公共戏”,“四大名旦”都擅演此剧,但除荀慧生以《白娘子》命名演全剧外,其他三位都根据各自的特长上演其中的几折。如梅兰芳以昆曲演《金山寺》和《断桥》两折;尚小云以《雷峰塔》为重点,大段“反二黄”唱腔,优美动听,情感动人;程砚秋也是只演《金山寺》和《断桥》。1936年,北平《立言报》主持选举出的“四小名旦”(即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曾在长安戏院合演过一场《白蛇传》,因为是四人合演,被称为《四白蛇传》。毛演“游湖”“结亲”“酒变”,宋演“盗银”“盗草”“水斗”,李演“断桥”,张演“祭塔”,成为梨园界的一段佳话。后来,张君秋将《金山寺》《断桥》《雷峰塔》三折连演,亦成为张派常演的代表剧目之一。
我再就艺术家们对白娘子的扮相和唱腔的改革啰嗦几句。
先说梅兰芳大师对白娘子扮相的创新。据梅夫人福芝芳回忆,“春节那天,兰芳回到家里,进门就笑着告诉我,今天在休息室见到毛主席。他含笑对我说,昨天看了《金山寺》《断桥》,你的白娘子扮相与众不同,想得很妙,浑身穿白,头顶红绒球。”这是梅兰芳费了很多时间研究出来的,也是艺术创新的体现。白色象征纯洁如雪的品格,红色则象征人物热烈如火的情感,是对白娘子亦人亦仙、传奇浪漫的精湛表现。
杜近芳对《断桥》唱腔的改造也值得称道。杜近芳老师演《断桥》时,有一段核心唱腔“青妹慢举龙泉宝剑”,大段的西皮脍炙人口。据杜老师回忆,在上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看了她的演出后,提出白娘子看到小青要杀许仙,非常着急,第一句“西皮导板”应该再高亢一些,以突出人物的急切心情。杜老师反复研究试唱,始终不能满意。于是就去请教恩师梅兰芳先生。梅先生听罢,指教她说:你唱不上去,可以说啊。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于是杜近芳老师的这段唱就改成“(白)青妹慢举(唱)龙泉宝剑”,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白娘子急火攻心的情绪,烘托了舞台气氛,不仅得到了周总理的赞扬,演员和戏迷也都爱听。
“赵派”创始人赵燕侠作为北京京剧院五大主演之一,有许多自己独创的剧目。她上演《白蛇传》时,在《合钵》一折增加了一段徽调二黄,由著名剧作家田汉作词,京胡演奏家李慕良谱曲。“亲儿的脸,吻儿的腮”,整个唱段词句朴实无华,曲调优美、新颖,加上赵的演唱嗓音甜美,感情真切,表现出母子难舍难离的悲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相声演员王谦祥曾在一个段子里学唱这段,惟妙惟肖,赢得观众的好评。
几年前,我曾在天津大剧院观看梅派再传弟子史依弘的《断桥》。她是按照梅先生的扮法,通身雪白,头顶上的红绒球格外鲜艳,唱腔则按杜近芳先生的唱法,声情并茂,极富艺术感染力,是当今“梅派”青衣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