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行戏曲导演稀缺成为好作品“瓶颈”——
“梨园导演”该怎样炼成
“集戏剧和戏曲功底于一身的戏曲导演,太缺乏了。”京剧名家尚长荣感慨地说。日前,由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和上海昆剧团共同主办的《品兰探幽——昆剧导演之路》新书发布暨沈斌导演艺术研讨会上,近30位业内人士及戏曲专家共同探讨当下我们需要怎样的戏曲导演?如何在精品力作的创作上下更大功夫,激励原创、鼓励演出,润泽更多市民。
演而优则导,这在戏曲导演界是句褒义的介绍。长久以来,戏曲导演由两部分成员构成,一部分是戏曲演员寻求转型走上戏曲导演之路,一部分是外聘来话剧导演,院团另外配一位技导辅助细节工作。这两类戏曲导演各有利弊,演员出身的导演精通戏曲规则,但在舞台完整呈现以及剧目思想深度的挖掘上稍显欠缺;而话剧导演来导戏,大多却并不懂戏。
传奇剧作有作家,舞台艺术上,人们以为都是演员创造的。以昆剧为例,历史上并没有昆剧导演之说,无论是《浣纱记》《牡丹亭》还是《长生殿》,都是由演员合在一起各出主意,商量着搬上舞台的。从上世纪50年代《十五贯》等本戏上演前后,才有几个昆剧院推行起导演制,却仍没有专职导演。沈斌当年也是趁着导演艺术家李紫贵来上昆导戏时担任其助手,拜师李紫贵后又进入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深造,才走上正规的导演之路,可以说沈斌是昆剧导演艺术开创的一代。
沈斌走出的一条独特的路,对培养戏曲导演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目前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培养的戏曲导演专业的学生也由两部分构成,即院团演员和应届高中生。乐观地看,这批新生力量的加入正带动戏曲导演的素质逐年提高,但人才培养的远水解不了近渴。一方面,院团鲜少招专职导演让很多毕业生放弃了对口的岗位,另一方面,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冉常建表示,高校毕业生的年纪,对于武生等行当的演员来说正是好时候,但对导演来说,还很缺少时间的历练,往往要50岁之后才能迎来黄金时代,自然现在就难冒头。
而不少院团为了在申请新戏创排基金时“开绿灯”,专请名导名编排新戏,也带来一个现象,年轻导演没机会,而一些戏曲导演什么戏都能排。这一点有它的长处,也常常带来许多失误。比如有些京剧导演出身的人去排其他地方戏,排出来的都是带京剧味的地方戏。沈斌一路从演员到老师再到导演,让他能更尊重戏曲传统,甚至能形成“古不陈旧,新不离本”的戏曲导演风格,即便导演过昆、京、越、豫、淮、婺、绍、粤、雷、越调等剧种一百多台戏,沈斌也能非常尊重这些剧的个性。上昆团长谷好好评价:“从沈斌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戏曲导演应该具备的素质,热爱戏曲、钻研业务、执着艺术。”
到明年,沈斌满打满算从艺60年了,从事导演工作也将满40年。在他看来,一个好的戏曲导演,既要有对全剧风格、样式的掌控能力,又要具备全剧灯、舞、道、效的综合能力,更应该拥有引领演员进入人物的手段,使一个剧达到真正的完整。“要能精通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中的传统表演手段,引导演员为特定人物服务。”
得知沈斌将多年来导演经验汇编成新书《品兰探幽——昆剧导演之路》,老一辈戏剧理论家刘厚生也为沈斌作序,提出了对戏曲导演们更多的期许:“折子戏中含有的导演艺术元素要如何体现在折子戏的演出上,这是一个重要课题。”刘厚生认为,折子戏是建立昆剧导演学所必不可少的基础素材,而昆剧折子戏,包括对其他地方剧种折子戏导演艺术的研究,不仅是对沈斌的要求,更是对当代所有导演的要求。